我國蠶文化內涵豐富,融詩詞、書漢、繪畫為壹體,集各類絲綢服飾為壹堂,豐富多彩,富麗堂皇。
壹. 蠶業與詩詞
我國是世界蠶業的故鄉,又是源遠流長的詩國。蠶業生產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物質生產活動,必然在詩詞等文學作品得以反映。在古典詩詞裏有不少作品是以蠶業為題材的。有的反映了蠶業的發展進程和技術水平;有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段和階級矛盾,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有的抒發了愛國思想,訴說了人生哀樂的遭遇等。蠶業詩詞最早可追溯到2600年前的《詩經》,在《詩經》305篇詩歌中,與蠶桑有關的就有27篇,如:"蠶月條桑,取彼斧斤,以伐遠揚,猗彼女桑"。,"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魏風·十畝之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魏風·氓)等從《詩經》裏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黃河流域蠶業生產已相當普遍,絲和絲織品已十分廣泛。並在市場上進行交換。
漢代蠶業進壹步發展,漢代樂府詩中有壹首名詩《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
唐代是我國蠶業和詩歌興盛時期,據對《全唐詩》的初步統計,反映與蠶業有關的詩多達490多首。在這些詩裏,有反映田園風光、蠶業分布的:"幽冀桑始綠,洛陽蠶欲老"(崔顥《贈輕車》),有訴說蠶農悲慘生活的:"春風吹蠶細如蟻,桑芽才努青鴉嘴。浸晨探采誰家女,手挽長條淚如雨"(唐彥謙《采桑女》)。也有哀嘆愛情悲劇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無題》);更多的是揭露統治階級催稅逼租,殘酷剝削勞動人民的;白居易在《重賦》壹詩中,揭露統治階級"繒布如山積,絲絮似雲屯"的奢侈生活,而勞動人民處於"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的悲慘境地。在《杜陵叟》壹詩詞中為農民發出了"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為何?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的強烈呼聲。
宋代以後,江、浙成為全國蠶絲業中心,這在許多詩人的詩中得到反映,南宋江蘇詩人範成大真實描寫了家鄉的蠶桑生產,如:"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嗚稻堆小。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照田蠶行)。詩人戴復在《織婦嘆》壹詩中描述了家鄉浙江黃巖"春繭成絲復得絹,養得夏蠶重剝繭"的情景,愛國詩人陸遊寫了許多反映當時農村生活的優秀詩篇,其中與蠶業有關的的詩117首,其中有:"洲中未種千頭桔,宅畔先栽百本桑"、"郁郁林間桑椹紫,茫茫水面稻苗青""蠶收戶戶繅白絲,麥熟村村搗麥香"等,描繪了當時浙江農村糧桑並茂,蠶業興旺的生動景象。
二、蠶業與農書
我國自古農桑並舉,蠶業文獻眾多,除經、史、子集等古籍中有關蠶業的記載外,主要集中在綜合農書中有關蠶業的記載和專門論述蠶桑的專業蠶書。據有關學者研究。我國自漢代至清末,***有包括蠶桑在內的綜合性農書56種,專業蠶書21種,現將各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10種主要古籍作壹簡介。
1. 漢、唐時期 這壹時期記述蠶業有關的古籍有《蠶經》、《種樹藏果相蠶》、《蠶織法》等,可惜都已失傳。現存有關蠶業的記載,除《四民月令》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種古農書。
(1)《汜勝之書》西漢末期汜勝之撰。全書18篇,其中第17篇為桑,書中關於桑樹直播育苗法的記載,是我國栽桑技術的最早文獻。
(2)《齊民要術》後魏賈思勰撰,約成書於公元六世紀前後,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業科學名著。全書10卷92篇,書中第5卷有種桑拓(養蠶附)壹篇,專門記述了栽桑方法、桑樹品種、壓條育苗等;養蠶方面記載方法、桑樹品種、壓條育苗等;養蠶方面記載了不少品種,提出要用火加溫、通風防塵等,並輯述了"永嘉八輩蠶"的記載。
(3)《四時纂要》唐末韓鄂撰,成書於公元907年前後,是農家歷書性質的壹類書。全書關於農業生產的245條條目中,蠶桑的9條,如正月中"種桑、移桑",三月中"修蠶具、收蠶沙",五月"種桑椹、收蠶種"等。
2. 宋元時期 蠶業書籍有20多種,最有代表性的是:
(1)《秦觀蠶書》北宋秦觀撰,成書於公元1084年,是我國現存最早論述養蠶、繅絲的專業蠶書。書中介紹了蠶的齡期與食桑量、溫度與發蛾關系,提出了多回薄飼技術,對從浴種到繅絲的實際生產過程有較詳細記載。此書比日本最早的蠶書《蠶飼法記》早600多年。
(2)《陳甫農書》南宋陳甫撰,成於公元1148年,是我國第壹部總結南方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書。全書分上。中。下3卷22篇,下卷的5篇定蠶桑,分為種桑之法,收蠶種之法,育蠶之法,用火、采桑之法,收蠶種之法,育蠶之法,和蔟箔、藏繭之法,並首次記載了桑樹嫁接和低溫處理蠶種技術。
(3)《農桑輯要》元朝司農司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官方農書,成書於1273年。全書分7卷,其中第3卷為栽桑,第4卷養蠶。本書的主要特點是對蠶桑的重視,書名桑與農並列,蠶桑篇幅幾乎占了全書三分之壹。
(4)《王禎農書》元王禎撰,成書於1313年,全書分農桑通訣、百谷譜、農田圖譜三部分,在農桑通訣的種植篇中有栽桑技術的記載,蠶繅篇中有養蠶技術的敘述。農田圖譜是本書的壹個特色,繪有采桑、切葉、養蠶、繅絲等工具,並配文解釋,壹目了然。本書的另壹特點是對南北養理技術用了對比,並提出了意見。
3.明清時期 這壹時期的蠶書達180多種,現介紹較有特色的三種。
(1)《天工開物》明宋應星撰,成書於1637年,全書18卷,書中乃服篇著重記載了浙江的蠶桑、絲織技術、對栽桑、養蠶關鍵措施作了科學表達,對繅絲、絹綢工藝作了詳細記載。此書被譽為我國古代科技四大名著之壹。
(2)《補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的作者是浙江湖州沈氏,稱《沈氏農書》,成書於明崇禎末年。下卷由桐鄉爐頭人張履祥補輯,稱《補農書》,作於1658年。後世把上、下卷合刊,總稱《補農書》。此書系統的總結了明末清初杭嘉湖地區農業和蠶桑生產的經驗,記載了當時桑葉產量水平,對桑園和養蠶高產技術作了切合實際的論述。
(3)《湖蠶述》清汪日禎撰,全書4卷,除總論外分別就蠶具、栽桑、養蠶、上簇、繅絲、制種進行了詳細論述,反映了浙江湖州的蠶桑特色。
三、蠶業與書畫
我國利用蠶絲最早,古人利用絲織物來作為書寫材料,與竹木相輔而行。墨子曰:"書之竹帛,傳遺後世子孫"(帛是我國古代對絲織品的總稱),可見西周以來已用絲織品書寫,至唐代還流行用素絹供書寫之用。我們現在所說的紙,是植物纖維構成的紙,而漢以前文獻中提到的紙主要是指繭絲紙。《後漢書》蔡倫本傳中講到:"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達12萬多字,書寫有20多種古籍,為我國古代用帛書寫文字提供了實物證據。直至目前繭絲紙還受到書法家的喜愛。1986年富陽縣農業局曾制成繭絲紙13.5公斤,計388平方米。我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用該縣的繭絲紙書寫了"蘭亭序",並在《西冷藝叢》1989年第二期上發表了《題富陽新造蠶絲紙》壹文大加贊揚。江蘇著名治印書法家徐步雲,以富陽繭絲紙試印"百壽圖",效果很好,高興之至。
蠶業對中國繪畫也有深刻影響。壹方面絲織品是我國早期繪畫的特定材料;另壹方面蠶業入畫是重要的表現題材。宋代以前繪畫都用絹帛,帛畫最早可追溯到戰國以前,我國現存最早的國畫是戰國楚墓出土的《人物鳳燮圖》和《人物禦龍圖》,據考證,這二幅帛畫均為戰國中期的作品。唐代著名畫家張萱的《搗練圖》(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是描繪唐代婦女制作絲絹勞動的畫卷。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宋代農村婦女辛苦紡織,卻衣裳破縷的形象。我們的祖先把絲織與繪畫結合起來,廣泛應用於扇子、綢傘等日用工藝品。我國早在殷代就有扇子,漢唐盛行以絲綢為原料的"紈扇如團月,出自機中素"。紈扇是壹種精美的工藝品,種類有羅扇、絹扇 、綾扇、碧紗扇、蟬翼扇等。宋代以後流行在扇面上題字作畫。人物故事、山水花卉等畫料,都進入幅不盈尺的扇面之中。以後發展起來的絲畫結合的西湖綢傘以及多種綾絹風箏,都是我國獨特的絲綢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