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中國是壹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祖先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同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生活在我國雲南省麗江地區的納西族就是壹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他們不僅善於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而且還創造了自身獨特的民族文化——東巴文化。
壹、 東巴文化(壹)
麗江是中國少數民族納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國唯壹壹個納西族自治縣,她是雲南省獨具特色的旅遊景區,這裏美絕人寰的自然景觀以及與自然環境和諧統壹的麗江古城,吸引著日益增多的國內外遊客,獨特而豐富的納西族東巴文化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東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壹樣,也是壹種宗教文化,是由東巴世代傳承下來的納西族古文化。東巴文化的主要傳承者--東巴,意譯為智者,是納西族最高級的知識分子,他們多數集歌、舞、經、書、史、畫、醫為壹身。
麗江東巴文化學者蘭偉:“東巴文化包括圖畫象形文字,包括東巴經還有東巴畫,東巴舞蹈、東巴音樂,還有東巴的各種道場就是祭祀活動,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質的很多內涵在裏頭,所謂東巴文化就是指的這麽壹個文化體系。”
東巴文是壹種十分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從文字形態發展的角度來看,它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屬於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最早是寫、畫在木頭和石頭上的符號圖象,後來有了紙,才把這些符號圖象寫在紙上。由於東巴才掌握這種文字,故稱為東巴文。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壹存活著的象形文字,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
麗江東巴文化學者蘭偉:“東巴經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活著的象形文字了,它現在被統稱為是納西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因為它牽涉到方方面面,就是歷史,政治,天文地理呀,還有文學藝術呀,宗教啊,人類學,甚至於醫藥,還有生產生活方面的許許多多知識,當然也有很多神話故事。”
據不完全統計,東巴象形文字***有1700多個,它集書畫於壹體,線條流暢,筆法簡練,色彩鮮艷,而且目前很多東巴仍然在使用這些文字。
麗江東巴文化學者蘭偉:“東巴文字,由於人類造字尊重意識,或者叫做仿造,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的,文字無非就是記錄語言的壹種工具。人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把它記錄下來了,開始的時候就是有圖畫,現在我們的東巴文裏面有很多的圖畫字,壹幅圖畫就是壹個故事,也是壹個約定俗成固定的壹個內容,大家壹看這個畫就知道它是指什麽事情,所以由於圖畫字,人們在觀察,比如說我們漢字,因為是在平原裏面看那個‘山',是壹個山,壹個山的,所以他寫字呢,就有三個山頭,但是納西族它生活在山區裏頭,他壹出門就是大山,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就是只有壹個‘山',就是這麽個意思,像漢字的門字,有兩扇門,納西族只有壹個門,所以他造字的時候看到的只有壹個門,與他所處的環境是有關系的,所以他在造字的時候看到什麽就畫下了什麽,逐步用圖畫從繁到簡,就把它減少了,形成約定俗成的壹種筆畫,固定的形式,它屬於這樣造字的範圍,所以東巴文它是通過圖畫到文字發展起來的。我們用漢族的話說叫書畫同源。”
隨著納西族社會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在明末清初,麗江的壹些東巴,又創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東巴什羅後代弟子創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對東巴文的改造和發展。
麗江東巴文化學者蘭偉:“象形文字從它的造字以及整個發展的情況來看,它是從圖畫逐步發展演變成現在的東巴文字,所以現在的東巴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每壹個東巴文字都是很美的壹幅畫。”
知識點滴:納西族,自稱“納”,“納西”,“納汝”。晉、唐史籍稱“摩沙”或“摩些”。分布在雲南麗江、中甸、維西、寧蒗及四川鹽源、鹽邊、木裏等地。語言屬漢藏語系或藏緬語族彜語支。
二、納西族服飾
納西族不僅有自己的獨特文化,而且他們的服飾也是多姿多彩、個性鮮明的,這主要體現在納西族婦女的服飾上。
納西族居住的川滇交界地區,群山聳峙,平均海拔約2700多米,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宛若晶瑩的玉屏,矗立在麗江的北部和中甸的東南部。納西族***有24萬多人,分布於雲南省的西北部和四川省的西南部,麗江縣約有17萬人,是納西族主要的聚居區。
披星戴月的納西婦女是麗江古城的壹道亮麗的人文風景。她們健壯爽朗、熱情質樸,以勤勞能幹著稱,就像她們所穿的羊皮披肩上那七個刺繡圓盤所象征的壹樣,肩擔日月,背負星星,俗稱“披星戴月”,象征著納西族婦女的勤勞。她們日夜操勞,幾乎擔負了所有的家務勞動。
古代的納西族人民為了適應高原地區的農牧生產,壹般以自織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長褲,女著短衣、長裙。無論男女,大都 *** 鞋襪,束花布腰帶,外披壹塊羊皮或毛氈。納西族婦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裝飾作用,也有實用價值,她們運送重物主要靠肩背,這時披肩可以起到保護背部的作用。後來由於受漢族的影響,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她們身穿大褂,外加坎肩,著長褲,腰系多褶圍裙,在勞動或出門時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綴有兩個大圓布圈,背上並排釘著七個小圓布圈,較為通常的說法是代表“七顆星星”。
據說圓布圈上用絲線所繡的是精美的星圖,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傳說上古壹位勤勞能幹、聰明美麗的納西姑娘英古與旱魔搏鬥,奮戰了九天,最後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為,把雪精龍制服旱魔吞下的七個冷太陽捏成七個圓星星,鑲在英古的頂衫上,以後納西姑娘模仿英古,將七星圖案釘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勞勇敢。還有壹種說法認為納西族自古將青蛙視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難,因此那些圓形圖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壹種青蛙圖騰崇拜的歷史遺痕。
三、東巴文化(二)
舞蹈是納西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有很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舞蹈。東巴舞就是納西族的古典舞蹈,它表現了古代納西人同大自然和社會邪惡勢力的鬥爭。
納西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稱。唐代和元代的誌書就有“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飲酒歌舞”,及“男女動數百,各執其手,團旋歌舞以為樂”的記載。目前廣泛在民間流傳和新發掘整理的舞蹈,有原始舞蹈、東巴古典舞蹈、組舞和新歌舞等幾類。“麥達蹉”和“熱熱蹉”等是詩、歌、舞三者合壹的原始舞蹈。其特點是邊唱邊舞,以唱促舞,以舞助唱,唱完舞止;沒有樂器伴奏,人數、地點和場合不受限制,男女皆可參加。舞步簡單,壹般是以右手搭左肩或手挽手,從右行進,漸成圓圈。
東巴舞是納西族的古典舞蹈,也是東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東巴祭司根據不同儀式,按照道場規則所跳的壹種宗教舞蹈。東巴舞從形式上,似乎多是跳神驅鬼之類的動作,但實際上,大部分內容是表現古代納西人同大自然和社會邪惡勢力的鬥爭。
原麗江地區歌舞團團長和世偉:“它的舞蹈根據祭祀的內容有區別,比如說祭天,有祭天時候跳的舞蹈,祭風有祭風時候跳的舞蹈,比如說送葬,送葬的時候,又有送葬時候跳的舞蹈,它是有區別的。”
東巴舞蹈素材的來源主要從民間,因為從民間舞蹈裏面把它吸收過來了以後,用在它祭祠的時候來跳,又加上有東巴教神韻的壹些風格後,就變為東巴的舞蹈,它又有非常濃郁的民間性,本來東巴也是在民間,因為它沒有脫離他家庭,生產、生活壹切跟民間的勞動者是壹樣的,所以有很濃的民間性。
在用象形文字寫的兩本有關舞蹈的典籍《蹉模》中記錄了幾乎失傳的60個舞蹈的幾百種跳法。《蹉模》中的舞蹈可以分為動物舞、刀弓舞和大神舞等幾種類型。其中刀弓舞又包括刀舞、弓箭舞和赤腳舞。
東巴宮原麗江地區歌舞團團長和世偉:“弓箭舞是鎮邪的,所以他往天上打的時候就射惡神,往地下就是打惡鬼,所以他的方向就是朝天和朝地,他是這樣往上、往下,它就是這麽兩個動作,另外就是朝四個方向,四個方向、方位的惡鬼,鬼還要分好鬼和惡鬼,神也有好神和惡神。”
《牦牛戲老虎》是根據納西民間的壹個典故改編而成的動物舞,舞蹈分為頌經、牦牛戲老虎等幾個部分。主要講述了兩只猴,分別代表人類最早的兩個家族,壹族崇拜老虎、壹族崇拜牦牛,兩家族為此發生爭執的故事。
在東巴舞中,有很多舞蹈都是模仿動物的動作而形成的。據《東巴舞譜》記載,納西最古老的舞蹈源於金色青蛙的跳躍。如今在麗江西北部山區仍然保留著壹種古老舞蹈《勒巴舞》。據《呂氏春秋》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歌以歌八厥”。而《勒巴舞》最顯著的特點也是拿著牛尾巴跳的,它分別模仿大象、鷹、猴、蛙及虎,並使之形成了壹套連貫的舞蹈動作。
四、東巴宮
作為東巴文化的主要部分,無論是文字、音樂還是舞蹈,它們的傳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東巴,座落在麗江古城的東巴宮,更為現代人提供了壹個了解東巴文化的窗口。
東巴宮座落在麗江古城東大街,它的門樓上裝飾的是東巴的“五幅冠”,大門兩旁懸掛著東巴的木牌畫,東巴宮內別具壹格的裝飾和文化活動更會讓您感受到東巴文化的魅力。
中國舞蹈家協會雲南分會會員楊宏:“大研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以後,國內外的遊客都來了,東巴文化又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壹個主要組成部分,或者是它的內核部分,所以我們就企圖搞壹個窗口,向外展示東巴文化的音樂舞蹈這壹部分。”
來到麗江的人們除了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外,聽壹聽納西古樂、看壹看東巴舞蹈、了解壹下東巴文化也成了他們必不可少的壹項內容。
中國舞蹈家協會雲南分會會員楊宏:“整個東巴宮的布局,我們想突出納西族的特點,就是突出東巴的特點。主要是通過像東巴的經卷、文物、東巴的繪畫、祭祠用品、東巴的壁畫、浮雕等等這幾個方面來相對完整地介紹納西族的東巴文化的音樂、舞蹈這壹塊,我們企圖加強它的文化氣氛,給大家有壹種能相對直觀的了解納西族的音樂、舞蹈文化。”
整個東巴宮就是壹座小而全的民族文化藝術博物館,通過它可以欣賞到舉世無雙的東巴文化藝術,領略到真正的納西古樂以及民間歌舞神韻。
東巴宮中國舞蹈家協會雲南分會會員楊宏:“也是為了保護、弘揚我們民族的文化,在保護和弘揚裏頭,在現在這個情況下,可能我認為挖掘整理跟保護是很重要的壹塊,所以我們就集中了我們納西族的壹大批民間舞蹈家、歌唱家、演奏家,還有老東巴,把他們集中在這兒,包括我這樣的人在內向他們學習,只有學習好了以後才能去傳播它,我們也強調這壹點,就是壹個民族他的文化消亡了,這個民族也就不存在了。”
為了更好地傳播東巴文化,東巴宮組織了納西地區部分著名老東巴,民歌手和壹些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礎上,以東巴文化藝術為主,挖掘整理了壹批最富鄉土氣息和最有民族特色的精彩節目,節目新鮮神奇、雍容優雅、深沈浩遠、氣勢豪壯,深受國內外觀眾的歡迎。
五、東巴文化(三)
東巴畫是東巴文化的重要內容之壹,它包括木牌畫、紙牌畫、布卷畫和經文畫幾大類,反映了古代納西族社會的各種世俗生活。
傳統東巴畫主要是東巴在做法事時制作和使用的,有布軸的神佛像畫、經書畫、木牌畫上的神、鬼、鳥、獸畫,以及大型布卷畫,民間還有反映生產和生活的裝飾畫,這些畫筆調粗獷、色彩濃艷、形象樸實生動。
納西族畫家張春和:“東巴文化裏面的所有內容,包括經書,包括木牌畫、紙牌畫、神軸畫,我們所看到的壹切,全是以繪畫的形式保留下來的、記載下來的,因為它本身洋洋萬卷的經書,它本身就是洋洋萬卷的繪畫,因為它的繪畫的形式是圖畫象形文字。傳統的東巴繪畫它大部分畫在什麽地方呢?可以說在巖壁上、樹皮上,特別是東巴繪畫裏面,象形文字,洋洋萬卷的象形文字,其實也是非常單純、抽象的東巴繪畫。從我作為畫家的角度來說,我認為這就是繪畫。他們這個繪畫是畫在什麽地方的,書寫在什麽地方呢?書寫到自己制作的紙上,非常粗糙,但是我認為質地也好,保留期又非常長久,這裏面非常有特點的神軸畫,包括《神路圖》,《神路圖》在國際上是非常有名的,傳統的《神路圖》寬有45公分左右,長可以到20米,在國際上被譽為直幅長卷畫之最,它又是畫在什麽地方呢?它又是用壹種什麽顏料制作呢?它是用納西族農民自己手工織的布,把布織出來以後用石頭壹點壹點軋,表面軋的非常光滑,那麽再把那個蟲膠,農民用的那個膠,蟲膠又打上去,然後再這麽制作了以後,在這個地方用傳統的竹筆或者是壹種自制的毛筆、勾線,所以說傳統的東巴繪畫呢,妳看包括它的文字,是寫在他自己做的紙上,木牌畫呢,非常有特色的木牌畫,是畫在咱們把那個樹壹砍幾瓣,然後用咱們自己礦物質顏料,傳統的東巴繪畫的這些顏色特別好,都是自己制作的壹些顏料。”
傳統東巴畫的內容主要表現了古代納西族信仰的神靈鬼怪和各種理想世界。東巴畫中的布卷畫《神路圖》它壹般長達14米多,寬26厘米左右,主要用於喪葬時超度死者亡靈儀式中,描述了死者亡靈要經過的地獄、人間、自然界、天堂等各階段的具體場面,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研究價值。雖然傳統東巴畫也受到周邊民族文化,特別是漢藏文化的影響,但它仍然比較系統地保持了自己整體的風格和特點。
納西族畫家張春和:“納西的東巴文化,確實受藏傳佛教的影響相當之大,所以在納西的所有的東巴文化的那個繪畫部分,包括其它的儀式部分等等,人家都自覺不自覺地壹看就知道受藏文化、藏傳佛教的影響特別大,包括繪畫,但它整個過程、整個那個賦彩、用線,非常、非常怎麽說呢?不是那麽求華麗,它是求樸實、畫完壹張畫以後,它外觀的包裝,它是不加以裝飾的,怎麽樣就怎麽樣,然後呢上下壹般的是用兩塊黑布,然後中間呢就像我們裱軸畫壹樣,國畫裏面裱軸壹樣,穿上兩根木頭,它整個過程已經完成。”
以納西族中青年為主體的壹批畫家,在吸取古老東巴字畫精華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技法和材料創作出了現代東巴畫。
納西族畫家張春和:“那麽現代東巴繪畫,當代東巴繪畫就截然不壹樣了,因為現代又出現了很多繪畫的工具、材料,起了壹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麽現代的東巴畫派裏頭繪畫表現的壹些方式,手段啊,包括我,還有和我壹樣的很多的納西族的探索東巴繪畫的人,他們用的材料呢,妳即便是布上油畫,很多人還用進口的,像進口的非常有名的溫莎牛頓這些,那些油畫家在畫,即便於木刻也如此,木刻它們還有壹種水印木刻,上面還有套色,這種形式,那麽像國畫,重彩畫也如此,那麽現在雲南畫派裏用高麗紙,最初這些繪畫。重彩,賦予很鮮艷的、很對比的那種木和色的這種對比,強調這些那個形式,那麽所以呢,當代和現代的用料不壹樣,用色不壹樣,觀念也當然不壹樣了,壹個人和壹個人的畫放在壹起,它絕對不壹樣,各自在探索各自的路子,各自用的材料和每個人都不壹樣,所以這壹點是非常好的現象,也是能保持那個很長久的生命力的壹種現象,再覺得有壹點不壹樣,我剛才重復過壹句就是說我們這個畫派是立足在我們傳統的幾千年產生的這個東巴、東巴文化的壹個非常厚實的壹個文化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當代的東巴繪畫。所以呢這種繪畫在國際上非常有生命力,而且呢內容非常新,形式非常新,非常有那種當代人對過去、對傳統、對古老文化的壹種非常沈重的壹種反思的壹種現象,所以它不是很飄的,不是很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