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最好看的煙盒舞有:《石榴花開》。
《石榴花開》有著“東方芭蕾”“淮畔幽蘭”美譽的花鼓燈,是傳播於淮河流域壹種以舞蹈為主要形式的綜合性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藝術語言。3月10日、11日晚,在四川大劇院上演的荷花獎舞劇、全國優秀舞劇邀請展演劇目《石榴花開》,就講述了壹個關於淮河岸邊“花鼓燈”的傳奇故事。
淮水、珠城、鄉野,水湧岸碧,人傑地靈……作為首部以花鼓燈文化傳承為主題的舞劇,《石榴花開》由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創排,楊威擔任總編導,文鷹編劇,劉彤作曲,劉科棟任舞美設計,顏涵懿、何將、黃路霏、丁文強等主演,講述了兩代花鼓燈藝人的藝術人生:父親壹心想把技藝傳承給兒子,兒子卻渴求外面的世界。
新時代農村的建設成果感召著兒子,他選擇回歸繼承父親的衣缽。該劇融合民間與現代的創作技法,緊緊圍繞花鼓燈民間藝人的情感軌跡,來抒寫花鼓燈民間藝術的傳承。
彜族煙盒舞?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煙盒舞,就是用"煙盒"作道具的舞蹈。煙盒就是由竹木制作的用來裝煙絲的圓盒子。跳舞時將其上下兩瓣分別持於雙手,並用手指作有規律的彈響,它既是舞蹈的壹個部分,又以其悅耳的有強烈節奏的音響作為舞蹈的伴奏。
又因為舞時必須有"四弦"作主要伴奏樂器,故以前民間把它叫做"跳弦"。因煙盒在"跳弦"中成為重要的道具,並使"跳弦"富於獨特的藝術個性,人們普遍就將跳弦稱為煙盒舞。
石屏彜族煙盒舞又稱跳弦、壟傯等,是雲南彜族支系尼蘇潑的壹種群眾性民間舞蹈。流傳於滇南個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元江等地的彜族聚居區,元明時期趨於成熟,清代和民國時期達到鼎盛。
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壹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彜族亦稱煙盒舞為跳弦、跳樂、跳三步弦等。彜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
人們說:聽見四弦響,腳桿就發癢。2006年5月20日,彜族煙盒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