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講,人死後要做七。
現在知道這種習俗或者完全按古制來操作的少了,好像也沒有必要,不過學習、了解壹下這方面的知識,還是有必要的。
壹、喪葬文化:七七。
亦稱“齋七”、“燒七”、“做七”等。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逝世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做壹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此個風俗,在漢代尚無記載,應該與佛教傳入中國有關,南北朝時開始流行,壹直流傳到今天,佛教《瑜珈論》說:人死後,為尋求生緣,以七日為壹期,如七日終,不得生緣,則更續七日,至第七個七日終,必生壹處,以故有“七七”之期及逢七追薦之習俗。
第七個七日,民間又稱為“斷七”、“盡七”、“滿七”。比較受重視的是五七與盡七。
二、“七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
人逝後的第壹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現在,做七壹般不搞道場、法事之類的,但壹些特殊的風俗與講究還是保留了下來,譬如設靈座、解怨結、布施等。另外,除了在家祭奠,很多人為了更好地表達對故人的思念,逐漸選擇到親人的安息之地,開展做七的儀式,做近距離祭祀與交流。
三、做七七的具體儀式
1、設靈座
頭七要設靈座,供遺像。正午前布置好遺像,遺像前擺上壹香爐、兩燭臺。
2、擺三方
正午前準備齊所有物品,先上供果,擺三方(正方、左方、右方)。
3、點立燭
正午前由幺兒(不分男女)點燭。若無子女的,最小的侄子(女)可代替;若無侄子(女),親緣關系近,與子女平輩者最小者點燭。
4、寫酒
由老大倒第壹杯酒,隔壹分鐘老二倒第二杯酒,若有老三,再隔壹分鐘老三將酒杯倒滿;隔三分鐘,酒席下,上方給老人那壹杯倒入墓碑四周,獻給逝者,左右兩杯壹杯酹天,壹杯酹地。若無子女的,侄子(女)可代替;若無侄子(女),親緣關系近,與子女平輩者按大小倒酒。
5、添飯(供糕)
緣自原禮儀中的“供羹飯”。從設靈座開始,壹日三餐,供奉亡者,壹般為素菜,直至七七結束。如果是在墓前舉行,則當場供奉壹餐。變更供奉糕點,與單純供奉水果區別開來,不能上豆花(民間稱,做七上豆花兄弟姐妹不和),總***上三碗。
6、燒錫箔元寶
用紙糊幾個大信封壹樣的包袱,內裝錫箔元寶,包袱中間寫上逝者姓名,上款寫逝者生於某年某月某日,歿於某年某月某日,下款寫燒包袱者的地址、姓名,供奉時焚燒。
7、宣祭文
個性化祭文(這個可以沒有,祭文也可以請人代寫)
8、親人祭拜
長子(不分男女)點燭;次子(不分男女)點香(拿香時,左手向外,右手向內,香比頭部略高,以示尊敬;點時要平,意為燒平安香;插香時,壹般以雙手插之,以示尊敬),向逝者壹鞠躬;壹開始點燭點香,若無子女的,侄子(女)可代替;若無侄子(女),親緣關系近,與子女平輩者按大小點燭點香,其他親朋好友依次點香,向逝者壹鞠躬;所有親人站成橫排,向逝者三鞠躬(晚輩行跪拜禮);祭拜完後,水果給小孩吃,添福添壽。
四、其他遇七期,又如何做?
1、二七至七七,相對於頭七,少了設靈座的環節。
2、三七在供飯後增添了“接亡靈”與“放焰口(布施)”的內容:接亡靈時,孝子(女)擎香火哭喊亡人稱謂。現代禮儀中,由家屬分別喊出逝者的稱呼,並說出壹句緬懷的心裏話。焰口為梵語譯音,也稱“面然”,是對餓鬼王的稱呼。俗說,為了避免逝者投身為餓鬼,應對鬼神進行布施。現簡化為,親屬在墓周圍放上幾盤糕點,作為布施,祈禱逝者平安。
3、五七與頭七比,則多了“解怨結”內容。即解銅錢串,銅錢串上打了若幹結,按親疏輩分依次解結。解開後,親屬每人分發壹個。天圓地方,世代昌盛。
4、四七、六七,由女兒、女婿操辦,逝者家兒子(或侄子)不出面做這個禮儀。點燭由外嫁姑娘點,寫酒則有女婿倒酒。其它內容與二七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