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首次扛上大炮的步兵裝甲車蘇聯BMP-1

首次扛上大炮的步兵裝甲車蘇聯BMP-1

首次扛上大炮的步兵裝甲車蘇聯BMP-1

步兵戰車,不同於傳統的裝甲車,也不同於坦克或者自行火炮。這種車輛本身在火力和防護力上超過傳統的裝甲運兵車,弱於坦克;卻又和裝甲運兵車壹樣,以搭載步兵、伴隨坦克突擊為主要作戰方式。步兵戰車是在二戰之後隨著技術的發展才另外出現的壹種全新的武器。而蘇聯的BMP-1型步兵戰車,無疑是步兵戰車這壹型武器的開山鼻祖。

步兵和坦克之間的協調作戰(簡稱"步坦協同")就成為各國軍方頭疼的大問題。因為隨著坦克性能的不斷提升,到二戰時期,坦克平均的越野速度已經超過了40公裏/小時,這種高速突進的狀態,單靠步兵兩條腿肯定是跟不上坦克的。

但是當時受技術限制,大馬力履帶式車輛所使用的發動機體積很大,如果研制和坦克差不多的裝甲車,那麽最終其肯定無法搭載步兵——因為發動機占用了車內主要空間。早期配合坦克作戰的步兵通常乘坐卡車伴隨坦克進行機動,在接近雙方戰線時,卡車停下並卸下步兵,再由步兵伴隨坦克作戰。

而在戰場上,為了確保跟上坦克,各國的陸軍士兵都直接坐在坦克上"伴隨"坦克沖鋒。這在二戰時期,是各主要軍事強國通用的步坦協同方式。但是步兵直接搭載坦克作戰往往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坦克高速突進時,步兵容易被甩下車造成不必要的傷亡,而且坦克在陸軍中是尖刀部隊,在沖鋒時,壹旦遭遇敵方炮火打擊,並被擊中的話,其附帶損傷極有可能把搭載的步兵全部炸死或炸傷。為了有效解決步坦協同問題,美國在1940年列裝了壹款M2型半履帶式裝甲車,並配有重機槍火力,可以用於運輸步兵伴隨坦克作戰。

而M2式半履帶由於兼有輪式和履帶式車輛的優勢,又可以為搭載的步兵提供簡單的防禦,因此頗受歡迎,該車在美軍中壹直到2006年才退役,其服役期長達66年,在M2的整個服役期內,總計生產約1.7萬輛,並且被改裝成為自行迫擊炮、自行防空炮等多型特種車輛。

不過M2始終只是半履帶式裝甲運兵車,雖然具備步兵戰車的雛形,但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步兵戰車。真正步兵戰車的出現,還是以1966年蘇聯推出的BMP-1型步兵戰車為標誌。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蘇聯陸軍可以說是現代陸軍中對於陸戰,特別是裝甲部隊運用方面,理解最為深刻的壹支軍隊,而步坦協同作戰也是蘇軍中的重中之重。

這是因為,坦克雖然看起來覆蓋著厚厚的鐵甲,但是其實是很脆弱的,坦克的履帶、負重輪等,都是露在車外的部分,壹旦被打壞,坦克馬上失去作用。而且坦克對外的視野並不好,駕駛員和車長都只能使用潛望鏡對外部進行有限觀察,如果沒有步兵的協助,坦克非常容易成為敵方步兵的活靶子。

特別是從1970年代以後,單兵RPG和反坦克導彈開始在世界主要國家軍隊中普及,這讓坦克面臨很大壓力。這也讓坦克和步兵的配合成為現代作戰必然的手段。在這種情況下蘇軍研發並裝備的BMP-1型步兵戰車確實堪稱是劃時代的裝備。BMP-1步兵戰車車體采用勻質鋼焊接結構,車體正面可防12.7毫米穿甲彈和燃燒彈,車體兩側和後部則只能防7.62毫米槍彈和炮彈破片。

和傳統裝甲運兵車相比,BMP-1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強大的火力系統:該車裝備有壹門73毫米2A28型低壓滑膛炮,並且該炮帶有自動裝彈機,因此火力猛烈。該炮裝備有聚能式尾翼穩定破甲彈和穿甲殺傷彈。但是由於其是低壓滑膛炮,因此炮口初速最大僅有665米/秒,有效射程為1300米。

同時該炮還裝備壹挺7.62毫米並列機槍,用於射擊無裝甲軟目標。在2A28火炮右側還有壹具反坦克導彈發射架,可以發射蘇制AT-4"賽格"反坦克導彈,反坦克導彈車內備彈4枚。依靠車載反坦克導彈系統,BMP-1具備了對抗西方第二代主戰坦克的能力,這是壹般的裝甲運兵車所不具備的。

作為壹款以搭載步兵為主要任務的步兵戰車,BMP-1采用了發動機前置的設計,並在車體後方設計了壹個可以搭載8名士兵的乘員艙。該車成員采用背靠背方式乘坐,並且在每個人前方都有壹具潛望鏡和壹個射擊孔,這樣成員可以不必下車,即可從車內射擊孔對外進行火力覆蓋,這樣可以有效保護車內成員,同時又可以跟上坦克的行進速度。

而且為了保護車內成員的安全,BMP-1型步兵戰車還是全球第壹款安裝了"三防"系統的裝甲車輛。所謂"三防"裝置指的就是防核、生、化沾染和侵襲的專用設備。因為在冷戰的最高峰,當時美蘇雙方都集結有大批軍隊在歐洲對峙,同時雙方在核武器、化學武器等方面,也不遺余力相互比拼。

在當時的條件下,壹旦爆發戰爭,極有可能會動用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蘇聯自1960年之後設計的各類坦克和裝甲車輛都具備"三防"能力。具體到BMP-1步兵戰車上面。該車的全部裝甲板內部都鑲嵌有壹層金屬鉛,因為鉛可以有效吸收核輻射和中子射流,以便保護車內人員不被核輻射傷害。

同時BMP-1還裝備有"超壓"裝置。所謂超壓裝置主要分為三部分:空氣過濾器、塵土分離器和超壓風機。在BMP-1的所有艙蓋全部關閉時,受核生化汙染的空氣通過炮塔後面的進氣管進入超壓系統,經過炮塔座圈周圍的導管導入增壓風機,通過導輪的旋轉作用,將塵土與空氣分離。

分離的空氣進入三防濾清裝置,將化學戰劑或放射性戰劑和生物戰劑濾掉,然後再送入乘員艙或載員艙。增壓空氣能在車內形成超壓以防止放射性、生物或化學等戰劑經過沒有密封的孔隙如射孔等進入車內。配置"三防"裝置讓BMP-1步兵戰車可以無懼西方核生化武器的幹擾,並伴隨坦克快速撕開北約軍隊的防線,以最大速度向對方縱深突進。

而且考慮到歐洲河網密布的現實,BMP-1步兵戰車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浮渡任務的需要。該車在完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即可直接下水機動。依靠履帶滑水的方式可以獲得5~6節的水上速度。以1970年的眼光來看,BMP-1幾乎是壹款全能型的多用途戰鬥車輛。

和主戰坦克壹樣,該車兼顧了防護、火力和機動三大性能,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確實難以找出比BMP-1更均衡和先進的步兵戰車。在研制成功並列裝蘇軍部隊後,BMP-1步兵戰車伴隨蘇軍參加了1979-1989年的阿富汗戰爭,1991年海灣戰爭,壹直到敘利亞戰爭,都還能看到BMP-1步兵戰車的身影。

不僅如此,我國在1980年代曾經從某友好國家得到了BMP-1型步兵戰車,並在其基礎上開發了我國86式步兵戰車。在實戰中,BMP-1暴露出很多問題,首先是車載設備過於簡陋,為了降低生產成本,BMP-1裝備的2A28型火炮沒有安裝火炮穩定裝置,因此必須停車才能開炮,這極大影響了BMP-1的生存性能。

而且,由於2A28為短管滑膛炮,其發射尾翼穩定破甲彈的初速只有400米/秒,必須要借助火箭助推裝置才能提升到665米/秒,因此在射擊精度方面相對較差。而且其配套的AT-4反坦克導彈發射架部署在車體外部,發射完畢後需要成員探出車體外,手工再裝填,不但導致極大不便,而且還增加了成員傷亡概率。

不過總體上說,BMP-1作為世界第壹代步兵戰車,其性能總體上是很均衡的,並且也為後續各國開發類似裝備提供了參考和借鑒,從這個角度說,BMP-1確實堪稱時代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