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發現的壹種新型天體,它在照相底片上具有類似恒星的像,它的光譜有巨大紅移,發射出很強的無線電波。類星體的顯著特點是,它在以飛快的速度遠離我們而去,因此具有很大的紅移。這類天體距離我們都很遠,大約在幾十億光年以外,甚至更遠,可看上去光學亮度卻不弱。可見光區的輻射功率是普通星系的在百上千倍,而射電功率竟比普通星系大上100萬倍。對類星體的發現是上個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壹。起初,人們接收到射電波,卻不知道是從哪裏發射的。1960年,馬修斯和桑德奇找到了射電源3C48的光學對應體,看起來它像是壹顆恒星。分光觀測表明,它的光它的光譜中有許多寬而強的發射線,當時未能證認出這些譜線。1963年,射電源3C273被證認為壹個13星等的類似恒星的天體。M.施米特發現它的光譜與3C48的光譜很類似,並且成功地證認了3C273的譜線。結果表明,它們是地球上熟知的壹些元素產生的發射線,但其紅移很大,達0.158。3C48的譜線也得到了證認,紅移更大,達0.367。隨後,又陸續發現了壹批性質類似3C48和3C273的射電源。它們在照相底片上都呈類似恒星的像,因此被稱為類星射電源。光學觀測表明,類星射電源的紫外輻射非常強。後來發現壹些光學性質類似於3C48和 3C273的天體,但它們並不發出射電輻射。這種天體稱為藍星體。類星射電源和藍星體被統稱為類星體。到1979年已發現了1000多個類星體,其中類星射電源約300多個。
主要觀測特點 ①類星體在照相底片上具有類似恒星的像,這意味著它們的角直徑小於1秒。極少數類星體有微弱的星雲狀包層,如3C48。還有些類星體有噴流狀結構。②類星體光譜中有許多強而寬的發射線,包括容許譜線和禁線。最經常出現的是氫、氧、碳、鎂等元素的譜線,氦線非常弱或者不出現,這只能用氦的低豐度來解釋。現在普遍認為,類星體的發射線產生於壹個氣體包層,產生的過程與壹般的氣體星雲類似。類星體的發射線很寬,說明氣體包層中壹定存在猛烈的湍流運動。有些類星體的光譜中有很銳的吸收線,說明產生吸收線的區域裏湍流運動的速度很小。③類星體發出很強的紫外輻射,因此,顏色顯得很藍。光學輻射是偏振的,具有非熱輻射性質。另外,類星體的紅外輻射也非常強。④類星射電源發出強烈的非熱射電輻射。⑤類星體壹般都有光變,時標為幾年。少數類星體光變很劇烈,時標為幾個月或幾天。從光變時標可以估計出類星體發出光學輻射的區域的大小(幾光日至幾光年)。類星射電源的射電輻射也經常變化。觀測還發現有幾個雙源型類星射電源的兩子源,以極高的速度向外分離。光學輻射和射電輻射的變化沒有周期性。⑥類星體的發射線都有很大紅移。⑦近年來的觀測表明,有些類星體還發出X射線輻射。
紅移是河外天體***有的特征。因此,絕大多數天文學家認為,類星體是河外星體。紅移-視星等關系的統計的結果表明:哈勃定律對於河外星系是適用的。就是說,它們的紅移是宇宙學紅移,它們的距離是宇宙學距離,它們的紅移和視星等是統計相關的。可是,對類星體來說,紅移和視星等的統計相關性很差,這就產生了兩個彼此相關的問題:類星體的紅移是否就是宇宙學紅移,類星體的距離是否就是宇宙學的距離。大多數天文學家認為,類星體的紅移是宇宙學紅移。因此,紅移反映了類星體的退行,而且符合哈勃定律。按照這種看法,作為壹種天體類型而言,類星體是人類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遙遠的天體。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類星體紅移-視星等的統計相關性很差的原因,在於類星體的絕對星等彌散太大。如果按照壹定的標準將類星體分類,對某種類型的類星體進行紅移-視星等統計,則相關性便會顯著提高。支持宇宙學紅移的觀測事實還有:已發現三個類星體分別位於三個星系團裏,而這些類星體的紅移和星系團的紅移差不多;類星體與某些激擾星系很類似;蠍虎座BL型天體是壹種在形態上類似恒星的天體,以前認為它們是銀河系內的變星,現已確定,它們是遙遠的河外天體。
能源和粒子加速 類星體的射電輻射無疑是同步加速輻射,光學輻射也很可能是同步加速輻射。至於類星體的紅外輻射,尚有待進壹步研究,但至少有壹部分可能仍是同步加速輻射。如果類星體的紅移是宇宙學紅移,它們的光度(包括射電、紅外線、可見光直至 X射線),是迄今為止觀測到的輻射功率最大的天體。類星體的壽命,估計約為106年。因此,高能電子和磁場的總能量將高達1062爾格。現在普遍認為,高能電子來源於類星體的中心區域。但是,從光變資料估計出的類星體光學輻射區域的大小,只有幾光日到幾光年,也就是1015~1017厘米。高能電子源壹定更小。因此,這裏就有兩個尖銳的問題:①為什麽這樣小的面積能發出這麽巨大的能量?②高能電子產生的機制是什麽?為了解釋這些問題,已經提出了許多
種理論模型。壹種模型是恒星碰撞,認為在類星體中心,恒星的空間密度極高,經常發生碰撞,從而釋放能量。但對於碰撞釋放的能量怎樣轉化為高能電子的能量這壹點,並不清楚。由於超新星爆發時要釋放大量的高能電子,就有壹種觀點認為,恒星碰撞後會粘合在壹起,形成質量越來越大的恒星。大質量恒星迅速演化為超新星,然後爆發,釋放高能電子。恒星碰撞模型要求有很大的恒星數密度,這是它的壹個嚴重困難。另壹種模型是質量約為 108太陽質量的大質量星。這種星的光度可以非常強,但能譜將是熱輻射的,這又不能說明觀測到的情況。另外,這種星也很不穩定。後來又提出壹種有磁場而且在自轉的大質量星模型,稱為磁轉子。磁轉子是穩定的,具有很高的光度。同時,由於自轉,磁力線會扭結,最終產生中性線或中性片,並導致爆發。這可用來解釋類星體的光變。不過,光變應該是周期性的,這又同觀測結果相矛盾。此外,還有黑洞吸積、白洞、物質-反物質湮沒等模型。迄今為止,尚無壹種令人滿意的模型。
類星體和活動星系 活動星系(又稱激擾星系)都有壹個處於劇烈活動狀態的核。活動星系核在許多方面都與類星體相似:體積很小;光譜中有很強的發射線;發出從射電波段到X射線波段的非熱輻射;經常有光變和爆發現象等等。因此,類星體本質上可能是某種活動星系,觀測到的類星體現象是星系核的活動。當然,如果類星體位於宇宙學距離,那麽,它們的活動會比壹般活動星系更為劇烈,功率更大。類星射電源的射電性質類似射電星系和N星系。後二者壹般屬於巨橢圓星系。因此,有些天文學家猜測,類星體是遙遠的巨橢圓星系。就光學性質而言,類星體酷似Ⅰ型塞佛特星系。因此,現在更傾向於類星體是遙遠的塞佛特星系這種看法。產生類星體的吸收線的原因可能有兩種,壹是吸收線產生於類星體附近的氣體雲,這些氣體雲是從類星體拋出來的。二是吸收線產生於類星體和觀測者之間的某些河外天體。這些河外天體同類星體可能毫無關系。
超光速現象, 已經發現 3C345等幾個類星射電源的兩致密子源以很高的速度分離。如果類
星體位於宇宙學距離,兩子源向外膨脹的速度將超過光速,最大的可達光速的10倍。有人認為,類星體並不位於宇宙學距離,這就根本不會出現超光速現象。但是觀測發現,有壹個射電星系也存在類似的超光速現象,而射電星系無疑位於宇宙學距離。可見這種看法的證據尚不充分。另壹種看法認為,超光速現象是存在的。但是,為了不與相對論矛盾,認為這種現象並不反映粒子的真實運動,而是某種“假象”,因而是“視”超光速膨脹。目前,已提出好幾種模型來解釋視超光速現象,但都不能徹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