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的意思是恢復被滅亡了的國家,接續已經斷絕了家族,提拔被遺落的人才。這句話出自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所作的《論語·堯曰》。
原文: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壹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譯文:周朝大封諸侯,使善人都富貴起來。(周武王)說:“我雖然有至親,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過錯,都在我壹人身上。”
謹慎的統壹規範度量衡等器具,審查修訂各項法律制度,重新修建起各項被廢置了的官事,全國的政令就會通行了。恢復被滅亡了的國家,接續已經斷絕了家族,提拔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
所重視的四件事: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成績,公平就會使百姓愉悅。
擴展資料: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指復興滅亡的國家,延續斷絕的世代。也泛指使衰亡的事物重新興起。
孔子著《春秋》的歷史精神大義所在,就在這裏,這是我們幾千年來的民族文化精神。過去歷史上的這些諸侯之國,當其中壹個國家快要滅亡了,乃至已經滅亡絕後了,其他的國還要找到這國家的後人,扶助他起來復國,這就是所謂興滅國。
繼絕世,是這個國家即使絕後,也要想辦法使他繼續存在,這就是中國文化對於國際政治的精神。
春秋時期,表面還在維持著周朝的封建制,各諸侯國群雄爭霸,齊桓公九合諸侯、壹匡天下的目的還是尊王攘夷(旗號)。興滅繼絕在當時是壹種必要的政治手段和拉攏其他諸侯國的方式。
百度百科-論語·堯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