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民族是生活在我國北方草原地區的壹個龐大族群。他們追水草而居,居無定所,千百年來壹直過著騎馬放牧的生活。對於他們來說,放牧就像中原地區農民種地壹樣,是他們主要的生產活動。遊牧民族獨特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獨具特色的飲食習慣。
在人們的印象中,遊牧民族擁有成群的牛羊馬匹,他們吃的自然是頓頓牛羊肉。其實,如果妳這麽想,那妳就真的想多了。也許很多人會感到疑惑,遊牧民族不是頓頓吃肉,那麽他們吃什麽?
首先,很多人存在壹個誤區,認為遊牧民族養牛羊馬匹是為了吃。其實,並非如此,古代遊牧民族養牛羊馬匹除了吃外,更主要的是為了出售,用牛羊馬匹換糧食、鐵鍋、茶葉生活物資。
遊牧民族雖然擁有成群的牛羊馬匹,但他們自己是舍不得吃的,因為馬匹對於他們來說,也是非常昂貴的,他們根本舍不得吃。這就和很多蓋樓的建築工人壹樣,他們蓋了壹片片的樓房,但他們連個陽臺都買不起。他們只吃壹些病死的和老弱的牛羊,大部分都要留著賣錢和產仔繁衍更多的牲畜。
其次,遊牧民族雖然以肉食為主,但那是富人的生活,只有貴族和富裕階層才能天天有肉吃。古代牧民們壹般吃兩頓,早晨壹頓米粥(主要是小米),晚上壹頓肉粥,偶爾能吃上壹頓肉或者肉幹。肉類主要來自他們狩獵的獵物和壹些老弱病殘的牲畜。他們常吃的是羊肉和牛肉,壹般只有招待貴客或者祭祀的時候才有馬肉吃。
意大利傳教士加賓尼在《出使蒙古記》中記載:“他們把小米放在水裏煮,早晨喝壹二杯湯,白天就不再吃東西;晚上吃壹點肉,並且喝肉湯”。由此可見,除了肉類外,糧食也是遊牧民族必須的食物。正是由於對於糧食的需求,所以遊牧民族經常會南下掠奪漢人的糧食,壹些強大的遊牧民族還會向周邊附屬的農耕部落和農耕小國征集糧食和各種生活物資。
最後,為了補充維生素和蛋白質,遊牧民族還會吃魚、蔬菜等食物。他們會在湖裏撈魚,在草原上采集沙蔥、沙芥等野菜,捕捉土撥、黃楊、鹿肉等野生動物來吃,當然對於土撥鼠這種珍貴的獵物,壹般人是吃不起的,只有貴族才能吃得上。此外,他們還會食用馬奶和乳制品、酒類以及茶葉等來調劑日常飲食。隨著遊牧民族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沖擊,遊牧民族飲食習慣由原來的兩餐變成了三餐,他們的飲食才逐漸走向以肉類為主的多元化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