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腹足類的腹足類-簡介

腹足類的腹足類-簡介

-殼1個,呈螺旋狀,殼口大多具厴

-頭部明顯,有眼及觸角,口中有齒舌

-內臟團隨螺殼的扭轉壹般呈螺旋形,左右不對稱

-有的種類為卵胎生

-海產種類具擔輪幼蟲期和面盤幼蟲期 腹足綱動物包括我們熟悉的前鰓類的圓田螺(Cipangopaludina)、鮑(Haliotis);

後鰓類的殼蛞蝓(Philine)、海牛(Doris);肺螺類的蝸牛(Fruticicola)、蛞蝓(Limax)等。

這些動物的身體結構與原軟體動物相比有很大不同。因為絕大多數的腹足類動物體外有壹個螺旋卷曲的外殼,內臟器官失去了對稱性,雖然它們的頭與足還保持著對稱。

人們從軟體動物比較解剖學的研究知道除了腹足類動物外,其他各綱動物體制都是對稱的,古動物學家從化石的研究也發現,從寒武紀早期的地層中的某些腹足類動物其貝殼也是對稱的,例如壹種化石腹足類Strepsodiscus殼對稱呈平面盤旋。

以後人們在研究了腹足類的胚胎發育後也發現,腹足類的擔輪幼蟲也是對稱的,而到了面盤幼蟲後,身體突然出現扭轉,隨後是壹個不對稱的生長過程,最後成體變成了不對稱的體制。

因此,從比較形態學、古動物學及發生學的研究都證明了腹足類動物早期的體制還是兩側對稱的,而以後大多數種類的不對稱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

那麽在進化過程中腹足類是怎樣形成了不對稱的體制呢?人們推測腹足類動物也是由原軟體動物壹樣的祖先進化而來,首先這種祖先動物由於體積的增加及頭、足經常縮入殼下,使內臟囊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並不斷地在身體背部隆起,結果由內臟囊頂端懸垂下來的外套膜及由外套膜分泌的貝殼都隨內臟囊的隆起而增加高度,使身體背部及貝殼成為長圓錐形,這種體形不利於動物在水中的運動及生存,於是逐漸地出現了由內臟囊的頂端開始做平面盤旋(coiling),後形成的外殼包圍了先形成的外殼,這時殼與內臟囊仍是對稱的,正如在早期地層中發現的化石種類殼是平面盤旋的那樣。但這種平面盤旋使殼的直徑很大,殼內的空間卻很小,殼也不牢固,所以後期出現的殼不再是平面盤旋,而是沿壹中心軸由上向下螺旋盤旋。

這樣的螺旋殼的直徑減少,殼內容積不變,但殼的牢度增加,殼又成為矮圓錐形,同時殼軸不再是垂直於身體的長軸,而是傾斜於身體長軸,使增大的內臟囊的重心移到了近前端以有利於運動。殼的螺旋盤旋或許說明了腹足類所以只有壹對鰓、壹對腎及壹對收縮肌的原因。

殼的螺旋與傾斜雖然解決了內臟囊隆起所帶來的問題,但結果外套腔被壓在了殼下,水流的通暢、鰓的呼吸作用及排泄物、生殖細胞等的排出都受到了障礙,於是腹足類在進化中又出現了扭轉現象(torsion),也就是說使身體扭轉180°。當然這種扭轉僅發生在外套膜及內臟囊部分,頭、足不受影響,這種扭轉或是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扭轉的結果使位於身體後端的外套腔移到了身體的前端;原來平行連接的側臟神經索也因扭轉而形成了8字形;左右側的器官也交換了位置。

外套腔移到前端之後,水流、鰓、肛門、排泄孔及生殖孔都通暢了。但螺旋及扭轉的結果,在以後的進化中,還是使壹側的器官發育受到阻礙,例如如果順時針方向扭轉,其殼口位於右側,也稱右旋,則其左側的器官,鰓、心耳、腎得到發展,右側的鰓、心耳及腎長期受阻以致最後退化消失,使身體只留下了壹個鰓、壹個心耳及壹個腎,內臟囊由對稱變成了不對稱。如果逆時針方向扭轉,其左側的鰓、心耳及腎消失。

總之腹足類的體制變成了不對稱,螺旋與扭轉是兩個過程,許多化石證據說明螺旋是先於扭轉。在腹足類的進化中扭轉過程是從寒武紀到奧陶紀內完成的,這壹進化過程在海產腹足類的胚胎發育過程中得到了重演。還有壹些腹足類動物在進化中經過了扭轉之後,又發生了反扭轉(detorsion),這就是後鰓類。

反扭轉的結果外套腔又回到了身體的後方,而且大部分種類外套腔消失,鰓也消失,而出現了次生性的皮膚鰓,貝殼也逐漸退化。側臟神經索不再成8字形,但由於扭轉而消失的壹側器官(鰓、心耳、腎)不再因反扭轉而恢復。隨著不同程度的反扭轉,外套腔與殼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到裸鰓目時,外套腔及殼、本鰓都已消失,身體又變成了蠕蟲狀,外表又出現了兩側對稱。

至於肺螺類它們在進化中經過了扭轉而沒經過反扭轉。由於陸地生活,它們的本鰓消失了,而由外套腔充血變成了“肺”進行呼吸,只有壹個心耳及壹個腎。由於側臟神經節都移到前端食道周圍,所以雖經扭轉,側臟神經索也不成8字形。扭轉較之螺旋對腹足類動物有著更深刻的影響。

關於扭轉的生物學意義有各種不同的看法,1972年Stasek提出扭轉使外套腔移到身體前端,對頭、足的縮入提供了空間,對動物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其次,鰓、嗅檢器也隨外套腔移到前端,這樣不僅有利於氣體的交換也使前端首先接觸水流、感受水的性質。但腎及肛門移到前端易於造成對自身的汙染,所以在平面盤旋的種,外套膜及殼的前緣背中線發生了裂縫或缺刻,以利於廢物的排出及減少汙染。

在螺旋卷曲的種類,外套緣在前端形成了出、入水管,以便於分清清潔的與汙穢的水流,並可將廢物更遠的送出體外。 1、貝殼 殼頂、螺旋部、體螺層 螺旋紋、縫合線、螺軸、螺肋 前溝、後溝; 外唇、內唇 殼臍、殼口 方位 殼頂向上,基部向下,殼口向著自己,區分左右側。

2、外套膜

3、頭與足 頭部:口(顎片與齒舌)、吻、眼、觸角 足部 玉螺:前後足 蛇螺:無足 泥螺:側足 鮑魚:上下足 外套腔 4、厴:保護,足後端皮膚分泌,角質或石灰質。

5、內臟囊 6、消化系統 齒舌: 口 齒舌 消化腺 食道 肛門 胃 肉食性,少而有力,如脈紅螺: 草食性:多而小,齒端鈍,如鮑魚 腹足綱動物身體也分為頭、足、內臟囊及外套膜4部分。頭部發達,具1~2對觸手,觸手的頂端或基部有眼。絕大多數種類體外有壹發達的貝殼,頭、足、內臟囊均可縮入殼內。腹足類的殼為典型的螺旋圓錐形殼,殼尖細的壹端稱殼頂(apex),是殼最先形成的部分,由殼頂圍繞中心殼軸(columella)連續放大形成直徑逐漸增大的螺形環,稱為螺層(whorls),最後形成的壹個螺層體積最大,稱為體螺層(bodywhorl),其向外的開口即為殼口(aperture),頭、足可由殼口縮入殼中。除體螺層之外,其他螺層稱螺旋部(spire)。許多海產螺由殼口外翻,形成外唇(out lip)與內唇(inner lip)。殼表面有許多與殼口平行的細線稱生長線(grow lines)。各螺層之間的交界線稱縫合線(suture)。也有的種類殼口的前緣具水管凹陷(siphonal notch),或殼軸基部內陷形成臍(umbilicus)。如果以殼頂向前,殼口面向觀察者,殼口在殼軸的右側,則稱為右旋殼(dextral shell),殼口在殼軸的左側,稱左旋殼(sinistral shell)。大多數腹足類動物為右旋殼。少數種為左旋殼,也還有少數種同時具有右旋殼個體與左旋殼的個體。

腹足類的殼因種不同,在形狀、顏色、花紋及殼面裝飾上表現出多樣性。例如有的殼螺旋部不顯著,成年的殼僅有體螺層極度膨大,如鮑(Haliotis),或殼形又表現出兩側對稱,如帽貝(Limpet),或殼面長出骨刺,如骨螺(Murex),或殼完全埋在外套膜中,如殼蛞蝓(Philine),或殼完全消失,如海牛(Doris)等。殼的多樣性不勝枚舉。腹足類具有扁平、寬闊、適於爬行的足,類似於原軟體動物。大多數前鰓類足的後端背面,有壹圓形角質板,或石灰質板,它的大小、形狀與殼口完全壹致,當頭、足縮回殼內之後,這個板十分嚴密的完全封閉殼口,此殼板稱為厴板(operculum),具有保護作用。例如圓田螺的厴板是角質的,玉螺(Natica)、蠑螺(Turbo)是石灰質的,這是由於角質板上大量沈積的碳酸鈣所致。 腹足綱種類多,世界上各個地帶都有它們的蹤跡。如有的生活在深海、淺海或潮間帶,有的生活在江河湖沼,也有的生活在草原、森林、沙漠或高山。多數種類在陸地的淺水底下匍匐爬行,營自由生活;有些種類固著在巖石、珊瑚礁或其他貝殼上;有些種類在水中漂浮;也有些種類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營寄生生活或兩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