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結構主義文論
壹、 概況
1、西方結構主義文論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於西方的結構主義思潮的壹個組成部分。
2、20世紀60年代結構主義思潮在法國走向鼎盛,法國文學研究由於受這壹思潮的影響,形成了以羅蘭·巴爾特的符號理論為代表的結構主義文論,在60年代,結構主義文學理論以法國為中心,逐步開始在文學理論界取得統治地位。
到70年代,法國結構主義進入深入發展時期。
結構主義的文學研究分化為結構主義的詩學研究,敘述學研究和符號學研究。
3、結構主義文學理論的壹般特點:
(1)、結構語言學為結構主義文學理論的興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前提和論證基礎;
(2)、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是對文本意義的生成而不是對意義本身的研究;
(3)、作作家主體身份消失;
(4)、結構主義認為文學研究的中心任務在於,“文學研究與具體作品的閱讀和討論不同,它應該致力於理解那些使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的程式。”
二、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列維-斯特勞斯(結構主義之父):《野性的思維》
2、羅蘭·巴特:《寫作零度》、《符號學原理》、《神話學》、《批評與真實》、《敘事作品分析結構導論》
3、格雷馬斯:《結構語義學》
4、托多洛夫:《散文中的詩學》、《詩學》、《象征理論》、《批評的批評》
第二、 解構主義文論
壹、 概況
1、解構主義文學理論的產生和興起是在結構主義陣營內部發生並以對結構主義的批判和拆解開始的。
2、解構主義的原產地是法國,卻在美國得到了響應並迅速發展,1966年德裏達《人文科學話語中結構、符號和遊戲》的演講可以當作解構主義到來的宣言,該演講提出:“結構是沒有等級的,不存在固有的中心;語言是自由嬉戲的領域;結構是對自由嬉戲的壓抑和封閉。”
3、1967年,德裏達出版了《聲音與現象》、《論文字學》、《書寫與差異》、正式宣告了解構主義的誕生。
二、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德裏達:《聲音與現象》、《論文字學》、《書寫與差異》
2、保羅?德曼:《盲視與偏見》、《閱讀的寓言》、《浪漫主義修辭學》、《對理論的 *** 》
3、希利斯·米勒:《傳統與差異》、《作為寄主的批評家》
4、傑弗裏·哈特曼:《超越 *** 》、《閱讀的命運》、《荒原上的批評》
第三、 闡釋-接受文論
壹、 闡釋學理論
(壹) 概況
1、闡釋學源於古希臘。
近代德國哲學家路德維希·施萊爾馬赫使解釋學成為壹門哲學。
現代闡釋學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於20世紀30年代左右開始醞釀,而在60年代正式形成的,其誕生地在德國。
2、哲學基礎:胡塞爾現象學,追求恒定不變的抽象本質的柏拉圖式唯心主義。
(二)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威廉·狄爾泰:《施萊爾馬赫傳》、《歷史理性批判》、《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建立》
2、赫斯:《解釋的有效性》、《解釋的目的》
3、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
二、 文學接受理論
(壹) 概況
1、20世紀60年代中期,產生於德國。
2、這壹派理論直接繼承了後期現象文學理論和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的現代哲學闡釋學。
(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伊賽爾:《文本的召喚結構》、《閱讀行為:審美反應理論》、《讀者:現實主義小說的組成部分》
2、堯斯:《文學是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
第四、 新歷史主義文論
壹、概況
1、新歷史主義作為壹種批評傾向出現於70年代的美國,獲得正式命名是在80年代初。
2、新歷史主義深受福柯的影響,它吧過去發生的時間當做待破解的文本,認為各種形式的話語都與其他話語和實踐相互影響並由他們決定。
通過把文學的文本理論與歷史客體的構成和文本解讀相聯系,新歷史主義強調修辭,提出“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即文本體現歷史或隱含歷史,而歷史具有文學寫作的文本特征。
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文藝復興時期的自我塑造:從莫爾到莎士比亞》、《莎士比亞的協商》、《學會詛咒》
2.、海登·懷特:《元歷史: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話語轉喻論》
第五、 後殖民主義文論
壹、 概況
後殖民主義批評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全盛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90年代初期,是壹種影響廣泛的學術思想。
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薩義德:《開始:意圖與方法》、《康拉德和自傳小說》、《東方學》、《文化與帝國主義》
2、斯皮瓦克:《在他者的世界》、《在教學機器之外》
3、霍米·巴巴:《文化定位》
第六、女性主義文論
壹、 概況
女性主義源於女權主義運動。
20世紀60年代,隨著民權也能動的高漲,出現了爭取婦女解放運動的第二次 *** 。
此後,學術界開始從文化上思考男尊女卑的文化傳統,女性主義的已形成。
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爭論的焦點是身體的物質性,對於身體作為壹種文化建構發生了廣泛的爭論。
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朱蒂斯·菲特利:《抵抗的讀者》
2、瑪麗·艾爾瑪:《思考婦女》
3、弗吉尼婭·沃爾夫:《壹間自己的屋子》;
4、西蒙·德·波娃:《第二性》;
5、米勒特的:《性政治》;
6、卡普蘭:《現代英國小說中的女性意識》;
7、莫爾斯的:《文學婦女》;
8、吉爾伯特和格巴:《閣樓上的瘋女人—女作家與19世紀的文學想象》
9、肖瓦爾特:《她們自己的文學—從勃朗特到萊辛的英國女小說家》
10、克莉絲蒂娃:《關於中國婦女》。
結構主義文論
20世紀60年代結構主義思潮在法國走向鼎盛,形成了以羅蘭·巴爾特的符號理論為代表的結構主義文論,在60年代,結構主義文學理論以法國為中心,逐步開始在文學理論界取得統治地位。
到70年代,法國結構主義進入深入發展時期。
結構主義的文學研究分化為結構主義的詩學研究,敘述學研究和符號學研究。
1、列維-斯特勞斯(結構主義之父):《野性的思維》2、羅蘭·巴特:《寫作零度》、《符號學原理》、《神話學》、《批評與真實》、《敘事作品分析結構導論》3、格雷馬斯:《結構語義學》4、托多洛夫:《散文中的詩學》、《詩學》、《象征理論》、《批評的批評》
解構主義文論
解構主義的原產地是法國,卻在美國得到了響應並迅速發展,“結構是沒有等級的,不存在固有的中心;語言是自由嬉戲的領域;結構是對自由嬉戲的壓抑和封閉。” 1967年,德裏達出版了《聲音與現象》、《論文字學》、《書寫與差異》、正式宣告了解構主義的誕生。
1、德裏達:《聲音與現象》、《論文字學》、《書寫與差異》2、保羅?德曼:《盲視與偏見》、《閱讀的寓言》、《浪漫主義修辭學》、《對理論的 *** 》3、希利斯·米勒:《傳統與差異》、《作為寄主的批評家》4、傑弗裏·哈特曼:《超越 *** 》、《閱讀的命運》、《荒原上的批評》
闡釋-接受文論
闡釋學理論
闡釋學源於古希臘。
近代德國哲學家路德維希·施萊爾馬赫使解釋學成為壹門哲學。
現代闡釋學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於20世紀30年代左右開始醞釀,而在60年代正式形成的,其誕生地在德國。
1、威廉·狄爾泰:《施萊爾馬赫傳》、《歷史理性批判》、《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建立》
2、赫斯:《解釋的有效性》、《解釋的目的》
3、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
1、狄爾泰:闡釋與循環
2、赫斯:解釋有效性
3、加爾默爾:闡釋——現在與過去的對話
(1)、貢獻:闡釋學重視讀者的態度和作用,促進了讀者反應批評的發展。
(2)、局限:
只承認單壹的主流傳統,忽視歷史本身的矛盾和鬥爭。
文學接受理論
20世紀60年代中期,產生於德國。
2、這壹派理論直接繼承了後期現象文學理論和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的現代哲學闡釋學。
1、伊賽爾:《文本的召喚結構》、《閱讀行為:審美反應理論》、《讀者:現實主義小說的組成部分》
2、堯斯:《文學是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
新歷史主義文論
1、新歷史主義作為壹種批評傾向出現於70年代的美國,獲得正式命名是在80年代初。
2、新歷史主義深受福柯的影響,它吧過去發生的時間當做待破解的文本,認為各種形式的話語都與其他話語和實踐相互影響並由他們決定。
通過把文學的文本理論與歷史客體的構成和文本解讀相聯系,新歷史主義強調修辭,提出“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即文本體現歷史或隱含歷史,而歷史具有文學寫作的文本特征。
1、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文藝復興時期的自我塑造:從莫爾到莎士比亞》、《莎士比亞的協商》、《學會詛咒》
2.、海登·懷特:《元歷史: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話語轉喻論》
後殖民主義文論
後殖民主義批評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全盛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90年代初期,是壹種影響廣泛的學術思想。
1、薩義德:《開始:意圖與方法》、《康拉德和自傳小說》、《東方學》、《文化與帝國主義》
2、斯皮瓦克:《在他者的世界》、《在教學機器之外》
3、霍米·巴巴:《文化定位》
女性主義文論
女性主義源於女權主義運動。
20世紀60年代,隨著民權也能動的高漲,出現了爭取婦女解放運動的第二次 *** 。
此後,學術界開始從文化上思考男尊女卑的文化傳統,女性主義的已形成。
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爭論的焦點是身體的物質性,對於身體作為壹種文化建構發生了廣泛的爭論。
1、朱蒂斯·菲特利:《抵抗的讀者》
2、瑪麗·艾爾瑪:《思考婦女》
3、弗吉尼婭·沃爾夫:《壹間自己的屋子》;
4、西蒙·德·波娃:《第二性》;
5、米勒特的:《性政治》;6、卡普蘭:《現代英國小說中的女性意識》;7、莫爾斯的:《文學婦女》;8、吉爾伯特和格巴:《閣樓上的瘋女人—女作家與19世紀的文學想象》9、肖瓦爾特:《她們自己的文學—從勃朗特到萊辛的英國女小說家》
10、克莉絲蒂娃:《關於中國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