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月光女神的那首“Scarborough Fair”名字是什麽意思

月光女神的那首“Scarborough Fair”名字是什麽意思

斯卡伯樂集市

由美國歌星Simon&Garfunkel演唱的ScarboroughFair/Canticle從60年代開始,成為了全世界歌迷最喜愛和熟悉的優美歌曲之壹,在中國聽眾中流行也有十多年。原本以為並不很艱深的歌詞,或者原本並不需要理解很深的歌詞,竟然引起非常多人的好奇,引來各式各樣的詮釋。

最初接觸到這首歌是80年代初期的事情,在陶醉於動聽的歌曲旋律和婉約的歌詞蘊意之後,我嘗試從自己質樸的感受和膚淺的角度理解並評介這首歌,文字先後出現在1990年出版的音帶《美國鄉村歌曲選編》(出版社令人尷尬地把幾乎全部不屬於鄉村歌曲的歌帶命名為這樣)所附的小冊子上,《英文新歌100首》(1991)和《吉他彈唱技法》(1996)上。措辭雖稍有改動,但理解和感受基本沿襲了最初的內容。此後隨著網絡帶來的方便,才不斷接觸到關於這首歌的來龍去脈和英美的歷史文化背景,再回顧從前的文字免不得有些汗顏。所幸當時對歌曲的評論多出於壹己感受,分析理解多虛於委蛇,尤其對"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壹句用了較為保險的說法,因而即使今天讀來也並無嚴重的偏差。這期間也看到他人對此曲的評介,但多不涉及詞句或附和通常的說法,自己也就壹直懶於對此再做深入評述。

然而日前瀏覽壹個評介英文歌曲的網站時,赫然發現評論ScarboroughFair的文章中有對我從前文字大加撻伐者。後據網站主持人聲明該文原載於《瘋狂英語》,出自壹名為"若非"者手筆。其文雲:

剖析:

聽歌重在聽“歌眼”,正如文章中標識題旨的“文眼”。這壹首SCARBOROUGHFAIR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經典老歌了;歌眼就是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蕪荽,鼠尾草,迷叠香和百裏香”,歌者在SAGE與THYME上有意延長似乎是在提醒我們註意:SAGE既指鼠尾草,同時又有“賢明/聖哲”之意;而THYME則與TIME諧音。讓我們再度回頭審視歌名(註意:歌詞與襯詞中都及可能潛藏著歌眼),原本熟悉的歌名似乎也變了面目:SCAR-BORROW-FAIR。SCAR與FAIR昭示了歌者的本意——戰爭與和平(ANTI-WAR)。

歌曲以壹位在戰火中亡故的普通士兵的口吻唱出,他再也不能回到那朝思暮想的家鄉,再也不能與心上人壹同享受生活的甘甜了。心中的悲憤化作壹聲聲催人淚下的控訴:PARSLEY,SAGE,ROSEMARY&THYME。成千上萬普通士兵如野花壹般被戰火摧毀在沙場上,那些戰爭的作俑者最終難逃時間的淘洗。野花自在芳香;然而,唯有時間才能檢驗出誰是真正的賢明聖哲;或許,亙古永恒的時間才是真正的聖哲!TIMEISFAIR。

歌曲作於六十年代末,是奧斯卡獎影片《畢業生》(THEGRADUTE,1967)的插曲之壹,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越南戰爭),不難領會歌曲的內涵。歌作者保羅.西蒙是六、七十年代青年的代言人。他曾在英國修習英國文學,文學底蘊深厚,因而其歌詞文字意境深邃。本歌歌詞改編自壹首十七世紀英格蘭民謠。在演唱上西蒙和加豐科的配合可謂天衣無縫。在萬籟寂靜的深夜裏,讓歌聲流入妳的心田,TOUCHTHEDEEPOFYOURHEART!

我在驚駭之中壹口氣讀完這段"精當透徹的剖析",卻釋然發現其中充滿嚴重的臆斷和妄言,非但斷章取義,竟煞有介事地拆字取義。而這種對史實缺乏考證,甚至連閱讀理解應融會貫通和自圓其說都做不到的辯駁,居然還如此肆虐流行,使我頗為不解。

這首原本在中國非常流行的經典英文歌曲,又因選用它作主題曲之壹的電影《畢業生》(TheGraduate)開始在電視上播放,勢必引起更大的關註和流行,而對它的理解卻還存在如此謬誤流傳,如此等等激發了我深入考證和辨析的興趣。

壹、斯鎮溯源

多年來我壹直將ScarboroughFair/Canticle歌名譯為"斯鎮的頌歌",也註意到有不少人同意並沿用這種譯法。另壹個與此分歧較大的譯法為"斯卡波羅夫集市"。但很顯然,像這類音節較多的地名,類似將Philadelphia處理為"費城"的譯法要稍好,Scarborough譯為"斯鎮"似為妥當。問題是我很長時間裏將"集市"演繹為"集鎮",所以誤將ScarboroughFair整體理解為壹個"斯鎮"。這是我頗感汗顏之處。

其實Scarborough是英格蘭東北部壹自治鎮,毗鄰北海。該鎮人口4萬多,有悠久的歷史,至今以銅器時代的村落遺址和公元四世紀羅馬人的信號塔吸引遊人,是著名的海濱度假地。英國著名的女詩人DameEdithSitwell(1887-1964)和著名作家SirSacheverellSitwell(1897-1988)都是Scarborough人,美國電影演員CharlesLaughton也生於此鎮。歌曲ScarboroughFair中所指的無疑是這裏。

既然Scarborough是壹個地名,那麽ScarboroughFair理解為舉辦於該地的集市較為合適。如此,ScarboroughFair/Canticle譯為"斯鎮的集市和副歌"似乎最妥貼。但這可能會使人誤解為"斯鎮的集市"和"斯鎮的副歌",後面我們可以看到這段副歌的內容與"斯鎮"是毫無關聯的,更準確的翻譯應為"斯鎮的集市和壹段副歌"或"斯鎮的集市(外壹首?quot;。作為歌名,這樣的譯法又顯然太過冗贅,相比之下倒不如"斯鎮的頌歌"(ScarboroughFair/Canticle)或"斯鎮的集市"(ScarboroughFair)。其實當我們在後文了解到這首歌的來歷細節之後,就會發現ScarboroughFair的歌名對整首歌的內容是全然無關緊要的,ScarboroughFair也好,有的版本記載的CapeAnn也好,完全是信手拈來,是不同的民歌手演唱時隨意改動的地名。

但有壹點是確定的,ScarboroughFair作為歌名是遠在美國歌星PaulSimon(保羅·西蒙,1941-)百曛?暗氖慮椋琒imon不可能如"若非"所言在60年代末以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將ScarboroughFair做成"歌眼"。而Scarborough這個詞作為地名,更是古已有之,至少在我考證這首歌由來壹直到中世紀,也沒有見有將ScarboroughFair拆解為Scar-Borrow-Fair,再以Scar與Fair昭示戰爭與和平(Anti-War)的說法。

就算再推至上古,Scarborough是由scar(傷疤)和borough(自治鎮)構成的詞,也不盡然就如有些人可翻譯為"創傷之城"。誰知此地名是不是因領地所有者臉上的疤而來呢?而且,Scarborough這個地名不僅在英格蘭久已有之,而且受其文化影響的美國(緬因州)甚至特利尼達和多巴哥也有同名的城鎮,再小的地名如加拿大多倫多的ScarboroughCivicCentre等更是多不勝數。試想壹個人們如此認同的地名出現在歌中時,誰又會去解謎似地剖析它的含義呢?即便可以拆字取義,誰會把"合肥的故事"聯想成"兩個胖子做古文"呢?

二、矮子騎士

ScarboroughFair的歌曲原型來自TheElfinKnight(Child#2),即"矮子騎士"(查爾德民歌集第二號),最早見諸記載是在英格蘭1673年。這首民謠主要流傳於英倫三島和愛爾蘭,在美國東部壹些州和加拿大西部地區也有傳唱的記載。在不同記載中不同的歌詞版本有近二十種,不同的歌名也有十多種。歌名為ScarboroughFair的版本見於十九世紀。盡管如此,歌曲最初的內容情節大體相似,只是越到近代原來的情節線索越不明顯,矮騎士的身份被淡化甚至去除。下面就是最初版本的TheElfinKnight歌詞。

TheElfinKnight

MYplaidawa,myplaidawa,

Andorethehillandfarawa,

AndfarawatoNorrowa,

Myplaidshallnotbeblownawa.

1Theelphinknightsitsonyonhill,

Ba,ba,ba,lilliba

Heblawshishornbothlewdandshril.

Thewindhathblownmyplaidawa

2Heblowesiteast,heblowesitwest,

Heblowesitwherehelykethbest.

3'Iwishthathornwereinmykist,

Yea,andtheknightinmyarmestwo.'

4Shehadnosoonerthesewordssaid,

Whenthattheknightcametoherbed.

5'Thouartoveryoungamaid,'quothhe,

'Marriedwithmethouilwouldstbe.'

6'IhaveasisteryoungerthanI,

Andshewasmarriedyesterday.

7'Marriedwithmeifthouwouldstbe,

Acourtesiethoumustdotome.

8'Forthoumustshapeasarktome,

Withoutanycutorheme,'quothhe.

9'Thoumustshapeitknife-and-sheerlesse,

Andalsosueitneedle-threedlesse.'

10'IfthatpieceofcourtesieIdotothee,

Anotherthoumustdotome.

11'Ihaveanaikerofgoodley-land,

Whichlyethlowbyyonsea-strand.

12'Forthoumusteareitwiththyhorn,

Sothoumustsowitwiththycorn.

13'Andbiggacartofstoneandlyme,

RobinRedbreasthemusttrailithame.

14'Thoumustbarnitinamouse-hell,

Andthrashitintothyshoessell.

15'Andthoumustwinnowitinthylooff,

Andalsoseekitinthyglove.

16'Forthoumustbringitoverthesea,

Andthoumustbringitdryhometome.

17'Whenthouhastgottenthyturnswelldone,

Thencometomeandgetthysarkthen.'

18'I'lnotquitemyplaidformylife;

Ithapsmysevenbairnsandmywife.'

Thewindshallnotblowmyplaidawa

19'MymaidenheadI'1thenkeepstill,

Lettheelphinknightdowhathewill.'

Thewind'snotblownmyplaidawa

我們可以看出歌詞中的故事講的是:矮騎士與壹位相好的姑娘調侃,他答應娶姑娘,但她必須做到壹系列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姑娘答應做到這些事情,但矮騎士必須先做到她要求的種種無法實現之事。這種起源於男女情人相互詰問的民謠形式,顯然廣泛存在於許多民族的民間文化當中,《劉三姐》中無數的對唱便是此類。再此後的版本中,變化最大的是詰問的內容,可以想見這是因為詰問往往是即興變化的。1810年版本中的此部分既保留了原歌曲的主要情節,又接近今天我們聽到的ScarboroughFair的內容,大意為:妳能否為我做壹件亞麻襯衣,但不能有褶縫和針角?濯洗於遠方的枯井,晾於從未開花的荊棘?好,妳提了三個問題請先回答我的問題,能否為我在沙海之間找壹方土地?用羊角耕地,播壹粒胡椒種,收割以皮鐮刀,束以孔雀羽?做完了這些事妳再來取妳的亞麻襯衣。

而我們今天聽到的Simon&Garfunkel的演唱錄制於1965年,相互詰問的情節已支離破碎,很難看出,讀起來倒像是昔日情人間的私語。另外矮騎士完全消失,主人公可以引申為壹般的普通人。這是這首古老民歌被賦予新意的所在,全無PaulSimon加入或更改的詞句,60年代美國的背景又如何被植於字裏行間的呢?

三、鼠尾草和百裏香

值得壹提的是,並不是所有的版本中都有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芫荽、鼠尾草、迷叠香和百裏香)這壹句,較早出現於記載中的是1810年的版本,還有的版本中甚至是ivyandholly(常春藤和冬青)等完全不同的東西。據分析這些字句在早先的民歌中未必不存在,只不過它們是以和聲副歌或過渡句的形式出現,而且即興的變化較多,因而不易記載而已。這在它們出現的版本中也可以窺見端倪,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或singivy,singholly出現往往在第壹段,在其後段落中就省略不記了。

有學者認為像parsley、sage、rosemary、thyme、ivy或holly等植物常出現在英國文學中艷情或誘惑類的描寫裏,因而帶有明顯的煽情意味。如此解析直觀感覺已有些委曲,再如"若非"解sage為"賢哲",thyme為"時間"則實數荒誕不經。

我依然覺得自己在10年前將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理解為不相幹插入的四種植物,是壹個更可信的思路,只是當時沒有旁征博引地展開罷了。

其實我們在關註今日世界上各種文化間的千差萬別之時,應當註意到它們在最初階段和原始形式時有非常多的***性,民謠便是壹個典型的例子。中國古典詩詞評論者們將詩歌的修辭手法歸納為"比"和"興"。比即譬喻,以彼物比此物;興即寄托,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即是興,而不是比。然而隨著詩歌日漸從勞動人民口頭傳唱衍化為文人士大夫案幾上的玩意兒之後,興的手法便逐漸消失。文人們覺得不在"興"中兼蓄以"比"便不顯其騷客本色,以至於今天無數在文人教化中茁壯成長起來的新文化人,若非在"興"中找出些"比"意,則食不能甘味而寢不能安枕。sage寓意為"賢哲",thyme比擬為"時間",然後二者勾連,如此方覺"精當透徹"。

在文人墨客們摒棄興的手法而自得於其繁榮時,興的表現方式僅存於依然野生的民歌當中。新疆民歌中"達板城的石頭圓又平,西瓜大又甜";陜北民歌"山丹丹花兒背窪上開,妳有什麽心事慢慢來";美國民謠"WhereHaveAllTheFlowersGone"就都仍保留著明顯的只興而不比的詞句。任何試圖用比來解析它們的做法都會是很荒唐的。睿智的民歌繼承人王洛賓或PeteSeeger等也都不刻意追求意兼比興。

假如我們用興的表現手法來解釋出現在ScarboroughFair中的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壹句時,這四種常作調味香料的植物與內容的不相幹豈不是非常好理解嗎?再想象這類的詞匯即興出現在原始的和聲副歌或過渡句中的情景,還有什麽理由非給它們找個說法,非把它們說成是"歌眼"?

四、士兵真死了嗎?

在"若非"的評論中乍讀到"歌曲以壹位在戰火中亡故的士兵的口吻唱出"時,頗感意外。ScarboroughFair主歌顯然並沒有"死去士兵"的痕跡,而從副歌Canticle看,我壹直理解是壹個士兵從回憶山鄉童年到面對戰爭現實。考慮到這壹段歌詞才真正是PaulSimon創作於60年代並加入ScarboroughFair的,我還真有點相信士兵已經死去的說法。可是當我反復在Canticle中演繹這種說法時,並不能完全自圓其說,總有壹些細節相互矛盾的感覺。

"若非"評論中壹面稱ScarboroughFair是壹首十七世紀的英格蘭民謠,壹方面又說歌曲作於60年代末,他可能實在不清楚歌中哪些來自十七世紀,而哪些來自60年代。正因如此他才替PaulSimon拆解ScarboroughFair、Sage和Thyme的吧?

確實ScarboroughFair是在Simon&Garfunkel加入了Canticle演繹之後才開始風靡全球的,但ScarboroughFair的詞、曲甚至吉他伴奏指法都是Simon在英國民謠圈盤桓時期從英國歌手MartinCarthy那裏拷貝過來的。多年之後Carthy起訴Simon侵犯其吉他伴奏編配版權,還以勝訴告終。ScarboroughFair既不是Simon的手筆,也非Carthy原創。出自Simon之手的只是Canticle和嶄新的編配。

Canticle是PaulSimon壹首舊作的片斷,原作名為TheSideofaHill,曾先ScarboroughFair/Canticle於1965年出版,收錄在Simon在英國出版的壹張獨唱專輯PAULSIMONSONGBOOK。當我將這首歌詞找來讀過之後,Canticle中的內容情景才清晰合理地聯系在壹起。

TheSideofaHill

Onthesideofahill

InalandcalledSomewhere

Alittleboyliesasleep

Intheearth

Whiledowninthevalley

Acruelwarrages

Andpeopleforgetwhata

Child'slifeisworth

Onthesideofahill

Alittlecloudweeps

Andwatersagrave

Withitssilenttears

Whileasoldiercleans

Andpolishesagun

Thatendedalife

Attheageofsevenyears

Andthewarrageson

InalandcalledSomewhere

Andgeneralsorder

Theirmentokill

Andtofightforacause

They'velongagoforgotten

Whilealittlecloudweeps

Onthesideofahill

山坡上壹個無辜的孩子被槍殺,因為山谷裏正進行著壹場戰爭。槍殺孩子的戰士正擦著槍,他也將是無謂戰爭中的壹個無辜犧牲者。當Simon把這樣的情節與ScarboroughFair混合在壹起之後,戰士的心裏自然而然又出現了壹位遠方的戀人,又壹個無辜的受害者籠罩在戰爭殘酷的陰影當中。兩個原本不復雜的故事被這樣的交織,造成了重重疊疊想象的余地。這是PaulSimon特別擅長而在60年代特別喜歡使用的手法。在那張出版於1966年的專輯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中,第壹首歌ScarboroughFair/Canticle使用了兩首歌重疊,而最後壹首歌SilentNight/SevenO'clockNews則將歌曲"平安夜"與1965年某晚七點的新聞重疊在壹起,謀殺、越戰、民權運動、反戰示威、政客的嘴臉和鎮壓行徑與聖誕前夜的聖潔氣息形成了耐人尋味的反差。PaulSimon令人稱奇的是他超凡的想象力而遠不止是他的文學功底,不僅混合歌曲,經他片斷處理過的TheSideofaHill也給人們的理解憑添疑雲。

讓我們再看壹看選用ScarboroughFair/Canticle為主題曲之壹的電影《畢業生》,這部由MikeNichols(邁克·尼克爾斯)執導,DustinHoffman(達斯廷·霍夫曼)主演的影片本身也是壹個層次重疊,反差交織的故事。60年代中期社會的動蕩和危機與中產階級小生活圈的平靜無聊,年輕人理想主義的真誠與中年人的虛偽和墮落,健康的戀愛激情與畸形的肉欲刺激,……在這無數重的反差當中再加入ScarboroughFair/Canticle的曲意重重,反過來電影再加於歌曲的重重曲意,其復雜和耐人尋味程度實在令人贊嘆不已。這是Simon追求的,Nichols追求的,也是Hoffman追求的藝術的錯綜復雜性,是崛起於60年?quot;思想大解放時期"的許多藝術家***同偏好的追求。這豈是壹個"反越戰"所能涵蓋的主題?

士兵真的死了嗎?在歌曲ScarboroughFair/Canticle至少還沒有,也許明天,因為戰爭還在繼續,因為無謂的戰爭還將無休止地再起。

五、克拉裏昂號

評論家們總愛用完美主義來形容PaulSimon,他從事音樂的投入精神和他較低的作品產出數量便能說明壹些問題。具體到ScarboroughFair/Canticle這首歌,您便可以對他的精益求精略見壹斑。

您以為我單指歌詞意象的重巒疊翠嗎?豈止於此。這首歌的演唱和伴奏同樣處理得錯落有致。這許多年壹直聽錄音,認為歌曲是由主聲部、和聲聲部,再加上Canticle三重聲部組成。高音的主聲部和Canticle由ArtGarfunkel司唱,主歌和聲聲部由嗓音略黯的PaulSimon唱。可後來在他們演唱的原配樂譜上發現,原來主歌的兩個聲部根本不是我們聽上去和想象中的主與和的關系,而是由Garfunkel和Simon兩人各自由主音到和聲,由和聲到主音交替穿插演唱的。Canticle完全不同的曲調與歌詞再由Art純凈的嗓音單獨演繹、合成。

如此豐富表現的人聲演唱,為伴奏提出了難題。Simon使用吉他伴奏時在第七品位上使用了變調夾,使通常接近人聲的吉他音色被拔得高潔縹緲,如晴空上的流雲。另外若隱若現的弦樂則像是更遠處淡淡的山水。音樂上如此分沓的層次處理與內容的層次交織,構思之巧妙與嚴密真是匪夷所思。常好奇歌詞中Clarioncall的聲音,心想要是能將其加入伴奏或為可觀,可已然如此縝密的結構層次裏,哪兒還能加得下呢?

六、何謂牽強?

何為"牽強附會"?把不相聯系的事物強說成有某種聯系。

我在十年前解釋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時明明是相反,把"原本有某種聯系"的所謂"歌眼"說成是不相幹的"四種芳香類花草",怎麽我反倒成了"牽強得叫人啞然失笑"?我原本用的是壹種保險的說法,因為大不了自己落壹個理解不透的名聲,而決不會背"牽強"這個自己更厭惡的名譽,誰承想這個屎盆子還是給扣了過來。

而這位自詡"點睛"者,只是在ScarboroughFair、sage和thyme這四個詞上點了點,便聲稱龍已升空,便煞有介事地提醒讀者聯系60年代的大背景。怕您對60年代美國了解得太全面還要加註為:越南戰爭。就算他真的有點睛絕技,也先得把龍描清楚,至少也得把離"歌眼"近切的眉毛胡子分清楚。就算sage(鼠尾草)可以解為"賢哲",thyme(百裏香)可以解為"時間",那緊挨著的parsley(芫荽)和rosemary(迷叠香)總得給個說法吧?是"蹲在芫荽和迷叠香中耗時間的賢哲"?

如此解析作品的手法使我覺得分外眼熟,想來查去,在《人間詞話》中找到:

張惠言評蘇軾《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梧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雲:"缺月,刺明微也。漏斷,暗時也。幽人,不得誌也。獨往來,無助也。驚鴻,賢人不安也。回頭,愛君不忘也。無人省,君不察也。揀盡寒枝不肯棲,不偷安於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

(王國維對此評論道:)"固哉臯文之為詞也!飛卿《菩薩蠻》、永叔《蝶戀花》、子瞻《蔔算子》,皆興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臯文深文羅織。"

原來"搶?quot;的人古已有之!而這裏張惠言的牽強尚能在整體上自圓其說,若非的"歌眼"之說連這壹點都做不到。

我壹直希望看到研究和評介英文流行音樂的人多壹些;評論的時候翻譯轉述少壹些,自己的觀點見解多壹些;感性的東西少壹點,理性的東西多壹點。想不到我見到的壹個符合條件者,竟像是做文字獄的高手和麥卡錫主義分子。也許是我錯了,現今流行的文風是口沒遮攔,過屠門而大嚼,只求快意而沒想吃肉。

我在這裏長篇大論壹通,把藝術作品當作出土文物壹樣來考證其實很乏味無聊。怪只怪有人先不滿足於不求甚解的欣賞,偏要從字縫裏看出點深度,我於是依樣畫葫蘆挖點深度看看。真正欣賞藝術作品,全然不需要先研究研究再欣賞欣賞。背景知識多了可能感受會更敏銳,感受會更多樣化和更深切,但背景知識少的人得到的感受同樣可以是美好、真摯、強烈和快慰的。任何壹個藝術家也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給所有人完全壹致的感受。當我覺得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就是四種芳香的花草,將眼前事引向壹種彌散著甜蜜氣氛的悠遠畫境中,在我的腦海裏有壹幅協調的畫面,我何其樂融融耶。而當"若非"之類聽ScarboroughFair/Canticle這首歌時,他看到的是個別的單詞,記起的是人所雲、書所述的背景概念,想到的是與歌曲內容扯不上關系的意象"成千上萬的普通士兵如野花壹般被戰火摧毀在沙場上",我真的想不出這樣的欣賞快意何在?"在往來寂靜的清夜裏",妳根本不需要歌曲流入妳的心田,而是TheDeepOfYourHearttearsthesongwords,rapestheimage,然後妳快哉其意?

假如有人將parsleysagerosemaryandthyme解釋為四種調味植物,而女主人公為壹家名為ScarboroughFair餐館的女老板或女招待,這倒是非常可信與生動的理解。因為我在網上的確看到過名為ScarboroughFair的美國小飯店。成千上萬的普通讀者、聽眾從他們個人經歷的角度,從他們知識層次的角度感受文藝作品,能基本上完整地感知作品全貌,重要的是能找到特別的感動,何必要求他的感受符合什麽說法呢?更何必要求他的感受符合作者的初衷呢?文藝作品的目標只有壹個,沒有對與錯,那就是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