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形成後藝人編演的劇目,大多取材於《三國演義》、《西遊記》、《說嶽》等長篇說部。較早的有盧勝奎編的三十六本《三國誌》、(壹說四十本),楊隆壽編演的《雙心鬥、沈小慶等人根據《施公案》編演的"八大拿"(即以黃天霸為主角的壹批劇目),在此前後,上海的京劇藝人王鴻壽等也編演了壹些劇目,其中壹至十二本《鐵公雞》,據傳即出自他手筆。爾後,清末民初在京劇改良運動中,湧現了更多的文人和藝人參與編寫的新戲。在上海,汪笑儂等的《黨人碑》、《瓜種蘭因》,以及《新茶花》、《血淚碑》、《恨海》等,都具有壹定社會意義。稍後,周信芳在新文藝工作者幫助下也編演了《宋教仁》、《學拳打金剛》等。在北京,文人齊如山、羅癭公、陳墨香、金仲蓀等先後為"四大名旦"編寫了許多新戲,如《霸王別姬》、《青霜劍》、《釵頭鳳》等。20年代起,上海的尤金圭等,編寫了大量的連臺本戲。
京劇傳統劇目中有不少劇目具有較高思想內容,如《鍘美案》、《打漁殺家》、《四進士》等。更多劇目從各個角度反映古代生活,豐富人們知識,或給人以健康的藝術享受。如《群英會》、《室城計》、《玉堂春》等。但也有少數劇目宣揚封建道德、描寫色情兇殺,如《九更天》、《雙鈴記》、《殺子報》等。
京劇傳統還存在劇本和表演不平衡的特點。有些劇本可讀,有些則只能在舞臺上展現而文學性不強。許多劇目是由演員在舞臺實踐中不斷加以豐富才日益成熟,成為藝術精品。
影響較大的京劇劇作家有盧勝奎(代表作《三國誌》等)、汪笑儂(代表作《哭祖廟》、《馬前潑水》等)、羅癭公(代表作《青霜劍》、《金鎖記》等)、陳墨香(代表作《釵頭鳳》、《紅樓二尤》等)、齊如山(代表作《太真外傳》、《霸王別姬》等)、楊紹萱(代表作《逼上梁山》)、翁偶虹(代表作《鎖麒囊》及與王頡竹合作的《將相和》等)、馬少波(代表作《闖王進京》、《正氣歌》等)、範鈞宏(代表作《滿江紅》及與呂瑞明合作的《楊門女將》)。
建國後,京劇藝術得到新生。整理了大批傳統劇目,編演了許多新歷史劇和現代戲,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貢獻。特別是中***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京劇藝術又得到了復蘇,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經整理、改編的主要劇目有《白蛇傳》、《野豬林》、《將相和》、《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紅娘》、《望江亭》、《李慧娘》等。創作的歷史劇有《逼上梁山》、《三打祝家莊》、《滿江紅》、《武則天》、《謝瑤環》、《黑旋風李逢》、《海瑞罷官》、《正氣歌》、《徐九經升官記》等。現代戲有《白毛女》、《趙壹曼》、《黛諾》、《奇襲白虎團》、《節振國》、《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