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 《非暴力溝通》 實屬偶然。此前對 NVC 的印象僅止於「是壹套宣揚愛與接納的話術」,心底自忖:我是不會去讀此類洋溢著聖母光芒的書噠!
適逢正在跟***事的夥伴討論著「沒有內在動機是壹件嚴重的事情嗎」。內在動機,是像不老泉壹樣深藏在不為人知的某處嗎?就像人們聽聞傳說後,燃起了獲取的渴望,卻對尋覓路線全然無知!有沒有可能,因循捕獲蛛絲馬跡的線索呢?這個問題放在心裏,像種子在黑土中沈睡,靜待著萌芽。
結果11月初收到新世相圖書館寄來的第壹本書,竟然就是《非暴力溝通》。本著「不浪費」的心態就讀下去,當他談及 漢娜 · 阿倫特 (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1月4日)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時,由此引申出行動的理由種種。當下有頭皮觸電之感。
我在筆記上寫下:
11月22日,雨天。 這天和小豚的相處中再壹次情緒失控。當我走完 送園路 、坐下來細想:壹個母親,早上因為「不刷牙、會遲到」、晚上因為「睡下了還老講話」「哭哭啼啼不能好好說話」這類事情動怒發火、充滿情緒和壓力的時候,我其實更擔心的,是會失去和孩子的親密聯系;更加擔心,孩子會從我身上習得不良的情緒表達……我想找壹些幫助。也許,復讀 《非暴力溝通》?借由語言的框架表達、能讓我面對「生氣了」這壹情緒時的思考方式,能有其他的路徑。
帶著疑惑進入書本,體會果然別有洞天。
學會愛、教孩子學習愛,NVC 是壹個好的切入點。進而發現,NVC 與WOOP 工具、乃至 DT 中的洞察力有壹些***通之處。
內在動機的反義詞不是「外部動機」,而是「逃避責任」。為什麽這麽說呢?看看那些「理由」:
每壹個理由,有什麽***通之處呢? 都是把手指頭向外指的 。換言之,非暴力溝通想要讓妳首先正視自己的需要、需求、乃至欲望。妳的行動,要基於自我的需求而做出;履行對自己的責任。如果沒有意識、正視、認真對待「我的對自己是有責任的啊」,歸因、動機就會傾向於外在的條件。
WOOP 也是。在部落開端的 WOOP工作坊上,還記得蠻關鍵的壹步就是:看清楚妳面前的障礙(Obstacle)。當時的做法是壹直問壹直問壹直問……究竟挖到哪裏才算到底呢?壹直到妳看到了自己的內心需要:
妳是怎麽想的——這件事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在我目前的理解中,「非暴力溝通」的本質,是 「做自己的主人」,為自己的感受、需要、行動負起責任來 。可惜大部分時候,我們只是看到壹套便捷易用的「工具」,再懶得去深掘壹步。而真正要讓它變成流動的溝通語言,就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內化為肌肉反射那樣的內隱知識。
書很淺,實作方能入深。也讓實作,成為書本的鮮活證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