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和來歷
姓氏起源和來歷。中國目前存在的1000多個姓氏起源,姓氏的來源,每個姓氏的起源歷史,民族分布,人口數量等。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姓氏起源和來歷,感興趣的話就快來壹起看看吧
姓氏起源和來歷1壹、姓氏的由來
早在原始氏族時期就有姓了。姓起源於女系,氏起源於男系。“姓表血統,氏表職官、表居地、表職業”,如今姓氏只用於表明家族。《說文》對於姓的解釋是:“人所生也”,“姓從女,從生。”因此,姬、姜、姚這些最古老的姓都與女性有關。在母系社會,同壹母系的後代不能通婚,為了區別不同的婚姻集團,便有了姓。其中壹些主要的姓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隨著同姓的不斷出現,為了區別家族的地位、出身,才產生了氏,最早明確記載姓氏是從周朝開始的。氏的本義為“支”、“歧”,目的是用來區別子孫的出處,同壹姓可以衍分為許多不同的氏。隨著“支”、“歧”的不斷產生和增多,姓氏也多了起來,有以祖先的族號或廟號、國名或地名、官職、動植物、數字、方位等為姓的;有以爵位、國號、官職、居住地、封地、職業等為氏的。
上古的堯帝族號為唐,其後代便以唐為姓;齊、魯、秦、晉等姓也都是古代的國號;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後代有不少人分別用他們的謚號“文”和“武”為姓;東郭、南門、南宮等既是以地名又是以方位為姓的;以動植物和數字為姓的有牛、馬、羊、龍、熊、柳、楊、花、李、千、百、萬等;以官職官位、爵位、爵號為姓的有司徒、帥、尉、王、公、侯等;以封地為氏的有屈、解、商等;以職業為氏的有陶、巫、屠、蔔等。不少“姓”和“氏”出處相同,因此除了人們的社會關系由母系轉向父系之外,“姓”、“氏”同源也是兩者合稱的壹個重要原因。
二、“萬家姓”
姓氏到底有多少?北宋時期的《百家姓》,壹***收錄了468個姓氏。因為當朝皇帝是趙姓,所以趙姓排行第壹。明朝的《千家姓》***收集姓氏1968個。解放以來,曾有過多次的姓氏抽樣統計,據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統計數據,當時***有姓氏6363個,其中單姓3730個,復姓2633個,三字姓146個,四字姓7個,五字姓5個。現代漢語詞典中收錄的姓氏也有930多個。最近又有資料顯示,包括少數民族在內,我國目前的姓氏已超過1.3萬個,是名副其實的“萬家姓”。
“張王李趙滿地流(劉)”,1987年5月2日新華社根據中科院遺傳研究所提供的數據公布:李姓是全國第壹大姓(另有資料顯示張姓為第壹大姓),王姓和張姓列第二和第三。三大姓分別占總人口的7.9%、7.4%和7.1%,其中李姓人口已超過1億。人口超過1%的大姓還有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等16個。這19個大姓加起來,約占總人口的55.6%。在北方,李、王、張、劉等姓較多,而黃、梁、林、吳等姓則多分布在南方。在回民中,以馬姓居多,李、安等姓也不在少數。國內還有數以萬計的以姓氏打頭的村寨或城鎮,如李家村、何家寨、彭家墩、蔣家沖、張家港等。
姓氏的取向五花八門。除以上所提到的各類姓氏外,還有以金、木、水、火、土五行,金、銀、銅、鐵、錫等金屬,紅黃藍白黑綠紫等顏色,稻麥谷糧黍等五谷和以風霜雨雪雷電等自然現象為姓的,甚至還有以柴、米、油、鹽、醬、醋、茶、雞、鴨、魚、肉、湯、上、中、下,死、活等字為姓的,其中最小的姓氏人口還不到壹百人。值得註意的是,大姓的人口還在繼續增長,而人口極少的小姓氏卻有消亡的可能。
三、姓氏的演變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姓氏也在不斷演變。從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到元明清時期,歷史上曾經有過多次民族大融合,許多少數民族融入漢族中間,成為中華民族的壹份子,其姓氏也成為了華夏諸多姓氏中的壹部分。北魏的拓跋氏是鮮卑人,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大力改革,加快鮮卑人“漢化”就是壹項重要內容,他率先將姓氏改為“元”。北魏分裂以後,執掌西魏大權的宇文泰下令,將包括宇文、獨孤、達溪、賀拔、賀若等鮮卑姓氏在內的36個大姓99個小姓都改為長安人,使其融入到漢人中間;隋唐時期融入中原的少數民族也不在少數,在長安區至今還有漢化的遼朝耶律人後裔,元朝散居在全國各地的蒙古人多改用了漢人的姓和名。同樣,清朝結束以後,許多滿族人也都改用了漢人的姓名,如今北京地區的安、金、關等姓氏中就有不少人是滿族後裔。著名的歷史學家翦伯贊的祖先哈勒就是13世紀初隨從元朝征戰的將領,明初朱元璋又因其後人“剪除敵對勢力有功”,特賜姓“翦”,並使之世居於湖南省桃源縣。
封建帝王往往給壹些有功的大臣“賜姓”。漢初的婁敬,因為建議建都長安之功,被賜以“劉”姓;漢武帝有壹位大臣金日磾,是匈奴休屠國的王太子,入漢以後,漢武帝因休屠人崇拜金人故賜日磾姓金,如今江西省仍有其後代繁衍生息,類似的現象幾乎歷朝都有。唐初名將徐世績戰功卓著,被封為英國公,唐太宗還特賜其姓李;西晉時期匈奴人劉淵也冒用劉姓,其理由是漢朝時有不少公主嫁到匈奴和番,他自認為是她們的後代。隋煬帝特別喜歡垂柳,專門賜其以楊姓,在位皇帝給樹木賜姓,這在歷史上別無僅有。
改變姓氏者也屢見不鮮,有的是迫於無奈,有的是順其自然。春秋時期,陳國內亂,公子陳完逃到齊國遂改姓田,自此陳、田兩姓為壹家;興平望族馬姓是在秦統壹後遷入關中的趙國貴族,當年名將趙奢曾因功封馬服君,其後代便以馬為姓;同為趙國後代的還有主父或主姓,因為趙武靈王退位後自稱“主父”,他死後其部分後人便以主父為姓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主姓;史聖司馬遷去世後,家人害怕受到牽連,將“司”、“馬”兩字分開,壹部分人在“司”字左邊加壹撇改姓“同”,另壹部分人則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在韓城馮、同兩姓***同祭壹個祖先,這在國內絕無僅有;石敬瑭在位時期,敬姓人為了避皇帝的名諱被迫改為茍姓,前些年經有關部門批準,河南省內許多茍姓人終於恢復了敬姓。
壹個姓氏可以衍分出許多不同的姓氏,這也是國人姓氏越來越多的壹個重要原因,但大多都是由繁到簡的改變,多取截音,如將公孫改為“公”和“孫”,將歐陽改為“歐”和“陽”。或是僅取壹個字,如將東郭改為“郭”等。其他改姓氏的還有以下幾種情況:入贅男子改女家姓的,母親改嫁子女隨繼父姓的,父母離異改變子女姓氏,女子出嫁後隨夫家姓,將父母雙方的姓氏合在壹起作為子女姓氏的。另外,作家、藝術家的筆名、藝名,因工作需要改用假名的不屬於更改姓氏。
壹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姓名會伴其壹生。繁多的姓氏既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又表明了我們中華民族是壹個多民族血統、多元文化、多種文化生活交流和融合的大家庭。
姓氏起源和來歷2壹、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相傳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因居於姬水之濱,故而改為姬姓,其後裔後稷被周人尊為始祖。後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江淮壹帶,當地人因“韓”、“何”音不分,後誤寫為何,子孫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壹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賜姓。如漢時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鮮卑復姓賀拔氏為單姓何氏。五代吐谷渾亦有何氏,吐谷渾亦作吐渾,為鮮卑的壹支。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入明,被朝廷賜姓何氏,其後也有以何為姓的。
二、姓氏郡望:
1、廬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壹部分為廬江郡。相當今安徽省廬江壹帶長江以北地區。
2、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3、陳 郡:秦時置郡,西漢改為淮陽國,東漢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
4、郫 縣:秦時置郡。此支何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何武。
5、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壹。此支何氏,其開基始祖為汝陰(今安徽阜陽)何氏6世孫何比幹及平輿(今屬河南)漢吏何並。
三、姓氏堂號:
“水部堂”:南朝何遜,官尚書水部郎,詩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四、姓氏遷徙分布:
西漢至兩晉時期,何氏分布於今河南、安徽、山東、江西、四川、廣東、湖北、江蘇、陜西、湖南等省的壹些地方。西晉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閩八族之壹。唐代,中原何氏又有兩次入閩;壹是唐高宗時,光州固始人何嗣韓隨陳元光入閩,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時,又有固始人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此後,何氏又有多次遷徙。南宋淳佑年間,何逖基由螺陽遷居溫陵、潯江,後隱居清源洞。宋代,何氏還有壹支自廬江遷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壹支由武平經江西尋鄔、定南、龍南入廣東翁源,另壹支由武平入廣東東蕉嶺、大埔、梅縣,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臺灣擔任荷蘭人的通事,是為何姓最早入臺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臺灣,有的又進而遠徙東南亞及歐美壹些國家和地區。
姓氏起源和來歷3壹、 姓氏是怎麽產生的
“姓氏”,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表明家族的字”。其實,“姓”與“氏”的內涵是有區別的。“姓”字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也就是說,在原始社會,姓是隨母親的,所以,中國許多古姓大多是從“女”部的,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
現在我們常說的“姓氏”,其實就是指“姓”。然而在秦漢以前,“姓”和“氏”並不是壹個概念,“姓”早於“氏”出現。“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而“氏”則是逐漸向父系社會轉變時出現的,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帝王、大臣,貴族死後根據其生前事跡追加的謚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而普通的平民有姓、有名,卻沒有氏。
直到秦始皇統壹六國之後,“姓”和“氏”才合二為壹。到了西漢時期,“姓”和“氏”徹底變成了壹個整體,同我們現在的姓氏概念是壹樣的了。
二、姓氏的出現究竟有什麽意義
今天我們遇到同姓的人,常愛說“五百年前是壹家”。“姓”在早期的確是區別血緣親族的重要依據。在婚姻方面,“氏”同“姓”不同者,可通婚姻。如春秋時齊國的欒氏姓姜,晉國的欒氏姓恒,就可以通婚。“姓”同“氏”不同者,不可以通婚。那個時期雖然女權已逐漸衰退,但女子的姓,依然是區別血緣親族的重要依據,女子的姓比名更重要,人們往往在待嫁的女孩子姓前面加上排行,以區別她們。比如說,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孟姜女,其實並不是姓孟,而是姓姜,孟是她的排名,在古代,壹般給壹個家庭裏子女長幼排行的次序是孟(伯)、仲、叔、季,即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女兒。
古人這樣做的原因,是由於他們很早就發現了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在當時,姓氏的出現有效地遏制了近親通婚,對於人類體質和智力的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然,姓氏演變到現代,隨著人口的增加,同姓也不壹定就意味著有血緣關系,所以,這層意義已經逐漸淡化了。
三、查查我們自己姓氏的起源
姓氏的來源比較復雜,總的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
諸侯以受封國為姓氏,卿大夫以封地或新居地的地名為姓氏,如:齊、楚、燕、趙、宋、魯、衛、吳等。
以爵位和官職為姓氏。如:王、侯、司馬、司徒、司空等。
以祖先的謚號或字為姓氏。如:文、武、成、景、昭、孟孫、季孫、仲孫等。
以技藝或職業為姓。如:蔔、巫、錢、賈、陶等。
以原始崇拜物為姓。如:龍、馬、牛等。
以所居地特征為姓。如:李、桑、石、楊、柳、東郭、西門、東門等。
以少數民族的譯音為姓氏的(多為復姓)。如:長孫、慕容、呼延、宇文等。
四、《百家姓》的來歷
我們所熟悉的《百家姓》距今已經有壹千多年的歷史了,它與《三字經》、《千字文》壹起,俗稱為“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教材。據專家考證,它是宋朝初期由壹位地處吳、越地區(現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學者編輯、裝訂成冊的。
《百家姓》雖以“百家”為名,其實裏面收錄的姓不止壹百個。北宋(公元960年)時編寫的《百家姓》壹***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438個。清朝後期又出現了另壹本有關百家姓的書《增廣百家姓》,書中記錄了單姓444個、復姓60個。實際上,中國的姓氏遠遠超過百家姓所記載的數量,發展到後來達到4100個,但常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據考證,《百家姓》中前四個姓氏的排列是有特別的講究的:第壹名是“趙”姓,因為《百家姓》是宋代儒生所作,而宋代的皇帝是趙氏,“趙”自然成為“天下第壹姓”,否則編撰者恐怕就會有“欺君之罪”;“錢”姓排在第二,因為它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而《百家姓》的編撰者正出身吳越地區;“孫”排在第三,是因為當時吳越國王錢俶的正妃姓孫;“李”姓排在第四,是因為南唐皇族為李氏的緣故。前四個之後的順序就沒有什麽特別的講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