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題主不同,如果碰到特別驚訝的事情時,我心裏會大叫壹聲“臥草”,特別特別驚訝的時候,甚至還會叫出來。當然,身為女性,講這個詞不太文雅,但題主也說到,這類詞是不由自主的,即 說什麽想什麽並非我自己所能控制 。
看底下有很多回答,把這個詞跟對媽媽的依戀連接在了壹起,我個人不太同意。因為首先, 每個人的驚訝感嘆詞不壹樣 ,比如我媽的驚嘆詞是“老天爺啊”,我爸的驚嘆詞是”唔呀“。寫到這裏,我突然發現我先生的驚嘆詞和我是壹樣的,不由得嚴重懷疑是 近墨者黑 的原因(當然,誰是墨還需要再查)。
所以,壹般來說,這種驚訝詞跟 個人的語言習慣,所處的環境和文化背景有關 ,跟 媒體傳播、妳親近的人的語言表達 等也會有關系。比如基督教國家的人,表示驚訝更多地會使用壹些與宗教有關的詞匯;而“我的媽”,”老天爺啊“,”我的天“等驚嘆詞,由於 經常在媒體上出現 ,也有可能被更多人所使用。
這是壹種本能的反應。當我們在特別吃驚,或者受到驚嚇,或者是非常痛苦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哎呀媽呀”,這時候喊“媽”能降低我們的焦慮。這是壹種潛意識的反應,代表了我們渴望和媽媽的鏈接!
文章演的張學良在戒毒時痛苦地只喊“媽”
朱元璋的大腳“馬皇後”裹腳時疼的只叫“娘”。
小燕子被打時也壹直喊“娘”。
從心理學角度看,在危機時刻,喊“娘”能增強我們的安全感。我們都是從娘胎裏來到世間,最初會叫的也都是“媽媽”,媽媽代表了溫暖,代表了安全,剪斷臍帶雖然從身體上和媽媽分開,但我們的潛意識在心理上還是和媽媽壹體的,在危機時刻喊“媽媽”能給到我們心理安慰!
因為媽媽比爸爸付出的辛勞多的多,我是指在照顧孩子上,當然讓所有的人從小到大都有壹種依賴母親的習慣,遇到驚嚇首先反映的是媽媽那裏最安全,叫聲“媽呀”,自然心裏舒服多啦。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性的把“媽呀”當作口頭禪。
從心理學角度深刻分析就是,當人們受到驚嚇,在精神緊張的瞬間,植物神經中的交感神經會突然興奮,通過復雜的神經內分泌的作用,使人全身發抖。而汗毛在毛囊的壹端附有豎毛肌,它屬於平滑肌,其收縮與放松不受人們的意誌支配。當受驚嚇而使交感神經突然興奮時,豎毛肌會在神經內分泌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收縮起來,這樣,汗毛就會突然豎立,並出現雞皮疙瘩狀。而當妳情緒穩定下來時,它又會自動放松。這壹點,想必誰都有所體會。
克服方法
首先妳應該認識到緊張時發抖是壹種正常現象,每個人都可能發生這種現象。把自己的心態放平了,凡事對自己的要求要符合實際,即使有時出現壹些令自己不滿意的表現,也不要苛求自己,而是要順其自然,該幹什麽幹什麽。再就是在實行這種方法之前,需要做壹些必要的檢查,以便確定妳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妳的性格特點等等,這樣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如果方便的話,請到我院找心理專家面談。——————————
首先,對自己所面臨的事物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精神準備。對其性質、內容、基本情況要有所了解,對其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和後果要有充分的估計和預見。只有做到心中有數,遇事才能沈著,不慌,應付自如。
第二,要對自己有所了解。正確分析自己屬於何種氣質類型,是屬於多血質型還是粘液質型,是屬於膽汁質型還是抑郁質型,以此來正確判斷自己是否具備應付面臨事物的素質和能力,從而堅定自己的信心。即使不具備應付能力也不會有心理負擔,因是客觀原因所致,這樣就可以以壹種輕松的心理狀態面臨事物,所謂知己知彼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精神要盡量放松,對面臨事物有恐懼感的人往往吃不下,睡不著,惶惶不可終日,對其身心 健康 危害極大,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應該在思想上不過分誇大事物與個人前途得失的關系;另外,要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不要過分疲勞,大腦過度勞累會造成頭昏耳鳴,興奮與抑制過程失調,神經活動機能減退,加劇心理緊張程度。
第四,要保持情緒穩定。對突如其來的事物和壹些和自己關系重大的事情,人們開始面臨它們時,生理上會發生急劇變化,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兩手發抖,手心冒汗,這是由於過分焦慮和恐懼引起的。這種過度緊張,使腦神經活動的興奮與抑制喪失平衡,從而出現難以控制的心慌、不安、緊張,使思維處於抑制狀態。其實,適度的緊張對人是有壹定益處的,它可以進壹步調動人體的各種機能,使思維更加活潑,產生壹種增力作用。
因此,在出現過度緊張時,首先
當壹個人驚訝的時候,經常發出感嘆,而這種感嘆大多有壹個名稱的開頭。西方國家往往是“上帝”和“主”之類的,在我們國家,壹般都是“老天爺”,或者直接說“天”。還有壹種,就是題主所說的“我的媽”。
這更多是壹種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感慨詞。
“老天爺”是古時候人們認知壹個上限,當壹個人沒法表述自己當時的驚訝時,可以通過用老天爺概括自己因為驚訝時的詞窮。如果我們碰到壹個超出平時的見聞和腦海裏的知識儲存,也會不自主的想到諸如老天爺之類的詞語來替代自己的驚訝。
同理,“我的媽”也有著類似的效果。
我們每個人都有壹個誕生的母體,這是事實,誰都壹樣。我們身體的壹切都是由母親作為載體,從壹顆卵子再壹點點變成人的模樣。就這點而言,母親對我們來說,有著天然的權威。
同時,我們從小是在母親的懷抱和溫暖下長大的,已經習慣了遇到問題就要找媽媽解決。
因此,這壹習慣就慢慢衍變成了即使媽媽不在身邊,或者自己已經是獨立的大人了,也還是會習慣性叫“我的媽”。
很有意思的壹個問題。
首先來反問壹下,為什麽要說“我的媽”,而不是其他的語言,如“我的爸”。
在 妳的這個問題當中, 我 所理解妳說的驚訝就等同於恐懼。
當 人處於恐懼的狀態下,就會強烈的需要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僅次於人類對食物的需求。
至於為什麽要喊“媽”,從心理發展上來講
胎兒在母親的肚子當中時,他與母親是處於壹體的,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母親就是他,他就是母親的壹部分。
出生之後,雖然肉體跟母親分開了,但心理上仍然還是在壹起的。
如果沒有母親或母親的替代者,他壹天也活不下去。
在舉個例子: 小孩在學習走路的時候,走幾步就會回頭抱住母親的腿,害怕摔倒,這是為了安全,也是出於本能,因為這個時候只有母親能給他安全感。
隨著我們慢慢長大,自我認為與母親已經徹底分離,但是出於本能,壹部分事情將會深深的印在腦海之中,也就是為什麽會喊出“媽”了!
天下人母愛最深,任事極度出口“我的媽呀”,是時刻關鍵媽為上尊不忘順口脫出習慣。
妳的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覆蓋面很廣。
就問題表面而言就是語氣次,是驚訝時人們內心活動短時間發泄和表達。
這也是與生俱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