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比較
盡管這是壹部論戰性的著作,它仍然在許多方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明確規定,從物到感覺和思想,還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是兩條基本的認識路線;並且給哲學範疇“物質”下了壹個經典性的定義,考察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揭示了在經驗問題上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著作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 3個重要結論:①物是不依賴於我們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②在現象和自在之物之間沒有任何原則的差別,差別只存在於已經認識的東西和尚未認識的東西之間;③在認識論上應該辯證地思考,即分析怎樣從不知到知,從不完全的不確切的知識到比較完全的比較確切的知識。著作闡明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論,論證了真理的客觀性,論證了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論證了生活、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觀點。在所有這些問題上,著作都既堅持了認識論的唯物論,又貫徹了認識論的辯證法。後來列寧在《哲學筆記》中進壹步發揮了這些思想。著作還明確而完整地提出了哲學的黨性原則,指出哲學是有黨性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兩個鬥爭著的哲學派別,這種鬥爭歸根到底表現著現代社會中敵對階級的傾向和思想體系。著作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的新發現,電子、倫琴射線、柏克勒爾射線和放射性元素鐳的發現,初步作出了哲學上的總結;批判了物理學唯心主義的主要論點:“物質消滅了”,想象沒有物質的運動,將科學定律和原理看作是人們主觀創造的符號。著作指出,物理學的數學化,認識的相對性原理是“物理學”唯心主義產生的認識論根源;擺脫唯心主義,並從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提高到辯證唯物主義是自然科學健康發展的方向。著作還指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駁斥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等同”論、社會“唯能論”等歷史唯心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