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結局是:小女孩在聖誕之夜悲慘地死去了。
《賣火柴的小女孩》故事梗概:
講述的是壹個在聖誕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因為沒有賣掉壹根火柴,小女孩壹天沒有吃東西。她又冷又餓,她擦亮了第壹根火柴,看見了噴香的烤鵝;她擦亮第二根火柴。
看見了美麗的聖誕樹;她擦亮了第三根火柴,看見了久違的外婆,她想讓外婆留在自己身邊,擦亮了壹整把火柴。
然而當火柴熄滅的時候,這所有的壹切都不見了,小女孩就是這樣在聖誕之夜悲慘地死去,沒有人知道她在生前最後壹刻看到的美好情景。
擴展資料:
《賣火柴的小女孩》創作背景:
發表於1846年。當時,有壹個朋友寄給他壹封信,信裏附著三幅圖,請求安徒生寫篇童話,以配其中壹幅圖。他選擇了描繪手中拿著壹束火柴的窮苦小女孩的壹幅,配上了這篇童話。
這是因為安徒生的母親,幼年是個討飯的孩子。安徒生說:"媽媽告訴我,她沒有辦法從任何人那裏討到壹點東西,當她在壹座橋底下坐下來的時候,她感到餓極了。
她把手伸到水裏去,沾了幾滴水滴到舌頭上,因為她相信這多少可以止住饑餓。最後她終於睡過去了,壹直睡到下午。"這幅圖,自然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親的苦難童年。
作者介紹:
漢斯·克裏斯汀·安徒生 (1805-1875),丹麥19世紀童話作家,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安徒生的代表作有《小錫兵》、《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皇帝的新裝》等。
安徒生出生於歐登塞城壹個貧窮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苦。父親是鞋匠,母親是傭人。早年在慈善學校讀過書,當過學徒工。受父親和民間口頭文學影響,他從小愛文學。
11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為追求藝術,他14歲時只身來到首都哥本哈根。經過8年奮鬥,終於在詩劇《阿爾芙索爾》中嶄露才華。
因此,被皇家藝術劇院送進斯拉格爾塞文法學校和赫爾辛歐學校免費就讀。歷時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學。
安徒生是西方文學史上第壹位將童話當作嚴肅文學進行創作的作家。他憑著對西方傳統的深刻了解,用巧妙的藝術手法將大量聖經原型與隱喻遊刃有余地運用於作品中。
使得作品比傳統的童話更為厚重。另壹方面,安徒生有著豐富的創造力,沒有進行僵硬的說教,也沒有照搬《聖經》的情節與邏輯關系,因此沒有成為教理的圖解。
而是具有獨立價值的藝術品。這就使安徒生童話調和了文學中可能存在的“審美”與“道德”之間“非此即彼”的矛盾。安徒生是柔弱而善良的。他相信的是壹位全然的“愛的上帝”。
安徒生童話中更多的是來自《新約》而非《舊約》的原型。在作品中,壹如在生活中,面對世間的苦難與不幸,安徒生沒有選擇仇恨、暴力和反抗,只是從他的情仰中汲取受與盼望。
如同他的壹首詩中所說,“妳不懂世界上最激烈的鬥爭而只認識愛”。安徒生的童話中從無絕望的氣息;雖然常常是感傷的,卻是充滿盼望的感傷。
這種盼望賦予他的作品超乎時空的慰藉力量。安徒生在他的自傳中所說,“無論對上帝還是對所有的人,我都充滿愛意!”
並且他認為,自己的壹生證明了“有壹個可親可愛的上帝把—切引導得盡善盡美”。這委實在他的童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他的文筆詼諧而又柔和,靈動輕巧而又飽含濃重的憂傷和哀挽。他的許多技巧精致而不矯飾、主題深刻而不刻板。他能讓文學傳統中那些浪漫、古老、深情和微弱的成份。
與那些現代、飛速、冷漠和隨意的情緒發生聯系和產生磁場,比如《姆指姑娘》和《老頭子做事總是對的》這樣的故事。
就讓單純的心、樸索的想法、古老的生活原則在現代生活的氛圍裏散發出撲面而來的、令人產生鄉愁的愉快和傷感。
百度百科-賣火柴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