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誠是個有趣而有才的人,要說他的壹生,還得從他的家族說起。
英氏家族起源
英家的起源和興旺始於英若誠的爺爺英斂之。為什麽說起源呢?因為世上本沒有英姓。英斂之是滿族人,本姓是滿姓赫舍裏,名字叫做英華。為什麽後來姓了英呢?這要從英斂之的人生經歷說起。
英斂之出生在北京西北郊(今天海澱香山那壹片)壹個窮苦破落的旗人家庭。雖然家貧,但英斂之與其他四個兄弟不同,他好學上進,偶然機會做了書童,邊工邊讀,不但識了字,還娶了東家(壹個滿族破落貴族)的女兒愛新覺羅·淑仲。
後來,英斂之受傳道士影響加入天主教,對外面世界了解更多,思維也更活躍,思想更開明。他拒絕參加科舉,熱衷改良,參加了維新變法。變法失敗後,他被清廷通緝,先後逃到香港、越南、雲南、上海、天津等地,直到確認安全後才回到北京。1902年,慈溪太後大赦參與維新變法人員,此時赦免的法令裏出現的是英華這個名字,朝廷壹直以為英華是漢族人名。被赦免後,英斂之及其家人幹脆放棄滿族姓氏赫舍裏而改姓英,壹個新的姓氏由此誕生。
英斂之頭腦活絡,懂管理會經營,人也勤奮,英家很快就在他的帶領下脫離貧苦壹躍進入上流社會。他值得壹提的事業包括創辦長江以北第壹張報紙《大公報》並任第壹任主編;創辦輔仁社,此後發展為輔仁大學並任第壹任校長。1926年,英斂之去世後,被教黃皮爾斯十壹世追封為文森蒂斯·巨爵士。
英若誠的父親英千裏是英斂之唯壹的孩子。年輕時曾在倫敦留學學習經濟學,回國後在輔仁大學任教,抗戰時期兩次被日本人抓進監獄。解放前夕,英千裏隨桂民當當局去了貪玩,從此與留在大陸的英家人天各壹方。
王公貴族式童年
1929年,英若誠出生時,爺爺奶奶都已經去世,此時英若誠已經上有壹個姐姐和兩個哥哥。英斂之打下的家庭基業,讓英若誠打小就是錦衣玉食的上流生活。3歲那年,英若誠隨父母搬進輔仁大學附近的慶王府居住。在這個曾經的王府裏,英若誠與他的兄弟姐們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
英千裏喜愛京劇,還常帶孩子們去看戲,這恐怕是後來英若誠走上演藝之路的因子。英若誠時常與哥哥姐姐們在這座豪華的王府裏自編自演京劇,以作童年的遊戲。作為天主教家庭,禱告與贊美詩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因為長的好看嗓音又好,英若誠被選作唱詩班成員,還常常穿著母親專門為他做的華美演出服在做彌散等宗教儀式上獨唱。
童年的英若誠很淘氣,經常在學校裏捅婁子。被迫從北京轉學到天津教會學校聖路易讀書後,依然頑劣淘氣,還被學校開除過,不過後來他下決心努力學習,並於1946年考入清華大學。在聖路易這所英語教學的學校裏,英若誠打下了堅實的英語基礎,在清華讀的專業又是外國語言文學,英語水平完全不低於中文水平,他的自傳《水流雲在》便是口述英語寫下來的。
熱衷戲劇的大學生活
盡管大學裏學的是外國語言文學,但他開始對戲劇癡迷,不但閱讀了大量戲劇方面的書籍,還積極參加了學生劇社的演出。按照英若誠的說法,他讀大學那會兒情感豐富,性格外向,參與戲劇是很自然的事情。大學裏當然不都是戲劇。英若誠在這個時期開始喝酒並喜歡上烈酒,這也成為了他壹生的嗜好,後來患上肝癌與長期嗜酒不無關系。他是個有創造力的人,和後來成為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同學王佐良同學縮編英文復習大綱,還辦文學雜誌《清華新生手冊》和詩刊《英若誠詩編》。
讀大學時,英若誠的家境已經不怎麽好,讀書的生活費全靠自己。怎麽賺錢呢?或許遺傳了爺爺英斂之的經營頭腦,英若誠在大學裏壹邊演戲,壹邊捎帶賣自己設計並印制聖誕卡片,還通過輔導其他同學英語賺錢。
在大學熱衷戲劇過程中,有兩件事情值得壹提,壹是英若誠接觸到《推銷員之死》這部美國著名戲劇,為此念念不忘並終於在晚年與《推銷員之死》的作者阿瑟合作,成功將這部劇引入中國。二是結識了同樣喜歡文學與戲劇,後來成為他愛人的吳玉良。二人在大學畢業後即結婚。
英若誠吸引吳玉良的是什麽呢?除了到處閃光的才華,就是幽默感。英若誠是個非常幽默的人,他對吳玉良說:“我要讓妳笑壹輩子。”他的確做到了。吳玉良又是哪些方面吸引了英若誠呢?首先是漂亮有才華,班裏考試總拿第壹。“可她又像典型的東方嫻淑女性那樣,從不炫耀自己的知識和特權。”英若誠是這樣評價吳玉良的。
吳玉良家世也不壹般,她的繼父是當時的交通大學校長吳保仹。她來自上海,穿著講究洋氣,跟自小受到西方教會影響的英若誠在氣質上自然很契合。英吳二人都出生於學術世家,也可謂門當戶對。二人在大學期間很快確定戀愛關系,跟吳玉良的祖母不無關系。英若誠回憶說,她的祖母是個睿智的人,她告訴吳玉良,必須在大學裏找到對下昂,壹畢業,就晚了。碰到的都是二流貨了。這話雖然有些絕對,卻很現實很實在,放在近七十多年後的今天依然管用,讓人不得不佩服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