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攻取西河。正當李淵緊鑼密鼓圖謀起兵之際,西河郡丞高德儒明確表示了抵制態度。西河郡恰處李淵南下通道上,地理位置重要,故拔掉西河,勢不可免。
作為兵變之始的西河首戰,影響之大,如李淵所說事之成敗,當以此行蔔之。李淵命建成、世民率眾取之。唯因事關重大,故李淵不無憂悸,大軍出征之日,李淵對建成兄弟叮囑不壹:爾等少年,未之更事。先以此郡,觀爾所為......鹹宜勉力,建成兄弟誓示於父兒等早蒙弘訓,稟教義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墜。家國之事,忠孝在焉。故從嚴令,事須稱旨。如或有違,請先軍法。建成等受命後,鑒於義師初會,未經講閱,特以軍法為言,故三軍聞者,人皆自肅,兵向西河。途中,建成兄弟壹同義士,等其甘苦,齊其休息。風塵警急,身即前行。嚴餳軍紀,民間近道果菜以上,非買不食。義士有竊取者,即遣求主為還價,亦不詰所竊之人。路左有長老或進蔬食壺漿者,重傷其意,非***所見軍人等同分,未嘗獨受...頗慮前人有限,遂為終日不食以謝之。由此將士見而感悅,人百其勇,兵臨西河城下,建成兄弟釋甲便服,親往喻之,城外欲入城,人無問男女小大,並皆放入城內。既見義軍寬容至此,鹹思奔赴。西河城旋被攻克。除郡丞高德儒執迷不反被斬外,不戮壹人,秋毫不犯,往還九日,西河遂定。如此神速,大出李淵望外,自信地說:以此行兵,雖橫行天下可也。西河首戰,充分展示了李建成良好的政治素養與軍事素養及出眾才略。不僅極大地增加了李淵對建成的信賴與倚重,而且堅定了李淵誌在成功的決心,是日,即定入關之策,同時組建起兵組織機構文武職員,隨才詮用,為晉陽兵變啟了良好開端。
2。取霍邑,斬宋老生,西河首捷,加快了李淵起兵步伐。當月分別封李建成,李世民為隴西公、敦煌公,分別任命二人為左、右領軍大都督。次月誓師太原,正式起兵,宣稱此舉旨在奉尊代邸,掃定鹹洛,集寧寓縣。放後主於江都,復先帝之鴻績。固配天於圜寢,存司牧於蒼生,檄喻郡縣,以示天下。
李淵起兵消息傳至長安,留守代王楊侑急遣曉將宋老生率精兵2萬拒守霍邑,又命大將屈突通將數萬余人據河東,與宋老生構成犄角之勢,以遏李淵入關。李建成等統義師3萬沿汾河東岸南下,617年7月壬戌抵靈石縣賈胡堡,霖雨甚,遂紮營於此。不意秋霖未止,道路泥深,大軍壹時難發,李淵乃命沈叔安等間遣贏兵往太原更運壹月糧,以待開霽。但久雨、乏糧,軍心浮動。同時,劉文靜使藩未歸,突厥兵馬未至,軍中遂起流言,雲:突厥與武周南入,乘虛掩襲太原。李淵即召文武將佐相商,裴寂等以為:宋老生、屈突通連兵據險,未易猝下。李密雖雲連和,奸謀難測。突厥貪而無信,唯利是視。武周,事胡者也。太原壹方都會,且義兵家屬在焉,不如還救根本,更圖後舉,李淵也自覺得以天贊我言,應無此勢。以人事見機而發,無有不為。此行遣吾當突厥、武周之地,何有不來之理,似有北還之意。對此建成,世民慷慨陳辭:武周,位極而誌滿,突厥少信而貪利,外雖相附,內實相猜。突厥必欲遠離太原,寧肯近亡馬邑,武周悉其此勢,必未同謀;又朝廷既聞唐國舉兵,憂虞不暇,京都留守,特畏義旗,所以驍將精兵,鱗次在近;今若卻還,諸軍不知其故,更相恐動,必有變生,營之內外,皆為_敵;於是突厥、武周不謀同至;老生、屈突通追奔竟來;進闕圖南,退窮自北。還無所入,往無所之。畏溺先沈,近於斯矣。且今來禾菽被野,人馬無憂,坐足有糧,行即得眾。李密誌於倉米,未遑遠略;老生輕躁,破之不疑。定業取威,在茲壹決。諸人保家愛命,所謂言之者也。兒等捐軀力戰,可謂行之者也。耕織自有其人,請無他間。雨罷進軍,若不殺老生而取霍邑,兒等敢以死謝。建成兄弟的條分縷析及誌在必勝的決心,使李淵大悟,表示爾謀得之,吾其決矣...懦失之徒,幾敗乃公事耳。從而避免了前功盡棄的災難。正是艱危處方見英雄本色。
嗣後,雨停、糧至,李淵立即著手曝行裝,整鎧仗等進軍準備工作。8月辛已,大軍離駐地,取傍山道向50裏外的霍邑城進發。在李淵部署下,建成、世民分領左右軍,屯守霍邑城東、南門。二人指揮諸軍與守城宋老生軍展開激烈拚殺,數裏之間,血流蔽地,僵屍相枕。歷經數時辰鏖戰,下霍邑城,斬宋老生。
霍邑之役,是義師入關途中艱苦重要的壹戰。攻克霍邑,即打通了入關門戶,為李淵順利進據關中,鋪平了道路。
3。屯永豐倉,扼渡關。克霍邑後,李淵乘勝向西南挺進,直指河東。河東時為屈突通堅守。屈突通乃隋名將多有戰功,效忠隋室。河東城高甚峻,不可易攻,屈突通又嬰城善為捍禦,李淵在初試攻城中已有體驗,故壹時難下。於是隨行將佐對下壹步行動產生分歧:以裴寂為代表認為:屈突通擁大眾,憑堅城,吾舍之而去,若進攻長安不克,退為河東所踵,腹背受敵,主張先克河東,然後西上。而長安恃通為援,通敗,長安必破;李世民則以為,若淹留堅城之下,彼得成謀修備以待我,坐費日月,眾心離沮,則大事去矣,主張席累勝之威,撫歸順之眾,鼓行而西,長安...取之若振槁葉...屈突通...不足為慮。另者。關中最大壹支農民起義領袖孫華、馮翊太守蕭造,華陰縣令李孝常及京兆諸縣亦多遣使請降。李淵綜合裴、李意見及新近出現的情況後,確定了留偏師圍攻河東,主力大軍西進的戰略方針。
617年9月,李淵率軍渡過黃河,進駐位於朝邑的長春宮,隨即部署進取長安事宜。經深思熟慮,決定由李建成、王長諧、姜寶誼、寶琮、竇軌統諸軍數萬人屯永豐倉,守潼關以備東方兵,劉文靜等受其節度;由李世民統軍數萬沿渭北西向迂回長安。
李建成屯軍永豐倉,扼守潼關,意在保證西進大軍無後顧之憂並有充分的後勤補給。果然在屈突通聞訊李淵濟河入關後,急命堯君素為河東通守,守蒲阪,自領3萬人直驅長安,遭劉文靜有力阻遏未遂,無奈投依戌守潼關的隋將劉綱,而王長諧則先引兵襲斬劉綱於南城,屈突通只得退保北城,從而粉碎了屈突通入關援守長安的企圖,有力側應了西進大軍的戰略行動,進而為攻取長安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4。攻取長安。617年9月,李世民率劉弘基、長孫順德、楊毛等諸軍數萬人奉命西進,迂回長安,李世民揮師經高陵,涇陽、武功、周至、·縣諸縣,莫不風馳草靡,裹糧卷甲,唯命是從;與李淵女兒平陽公主會師渭北,使李世民轄軍驟增至13萬。在周至,世民遣使請李淵期日赴京。李淵分析了河東形勢,認為屈突通東行不可,西歸無路...不可為虞命李建成量簡倉上精兵,自新豐道直驅長安。10月,建成、世民兩路大軍會師長安城下,兵力達20萬。在李淵統壹指揮下,李建成、李世民分別負責從東、南與西、北四個方向攻城,對長安城構成四面合圍之勢。攻城諸軍各於所部營分角,修攻戰之具。雲梯竟聳,樓幢爭高。10月11日,軍頭雷永吉率先攻入城內,守城之人分崩,隨之城破。李淵即命建成、世民率所統兵,依城外部分,封府庫,收圖籍,禁擄掠。軍人勿雜,勿相驚恐,長安城內吏民安堵,秩序井然。至此,晉陽兵變基本結束。李淵的定鼎長安,撫靖三秦,統壹全國的戰略構想,由此邁出了決定性的壹步。
晉陽兵變始自617年7月太原誓師起兵,終至10月進據長安,前後僅百余日,可謂神速。所謂兵起晉陽遠定秦雍,有余日間,廓清帝宅,今古代興,膺斯撥亂,若茲之舉,如茲之速,載籍以來,未之前聞。毫無疑問,這固然與李淵的卓越領導和精心組織密不可分,而李建成等創造性地貫徹李淵的戰略意圖,出色完成李淵所交給的各項任務,則對兵變成功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整個兵變過程,是對李建成綜合素質的壹次全面檢驗。第壹,反映了李建成傑出的組織才能,這從兵變前的準備和策劃工作中可以看出;第二,反映了李建成的足智多謀與良好政治素養。兵變中,李淵每逢機要或難斷之事,必要征詢李建成,而建成多有良策高見以及揮師入關過程中的運籌謀劃,都顯示了建成的足智多謀。而禮賢下士,撫恤百姓,嚴明軍紀,禁忌擄掠,表明了李建成良好的政治素養;第三,體現了李建成良好的軍事素養。挺進關中過程中,李建成縱橫戰陣,作戰勇猛,身先士卒。作為獨當壹面的統帥,他嚴於治軍,善於馭眾,巧於運籌,揮師攻城掠地,屢建戰功,是壹位具備良好軍事素養,能征善戰,前途無量的優秀將領。值得指出:隨著李淵登基及建成被確定為儲君——太子,特殊的身份、環境和使命,從事實上終結了其短暫戎旅生涯。此後雖有征討,或屬偶然,或事出蹺蹊,其軍事潛力未能充分發揮,使本可造就成為未來的軍事家的李建成過早夭折。唯此,方為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提供了大展宏圖,建功立業,縱橫馳騁的廣闊舞臺和絕好機會,為李世民在爭奪皇位的政治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撈取了壹筆豐厚、其碼的資本。相應李建成則失去了角逐的有效法碼,以至皇位與性命俱喪。因此說,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壹定,其悲劇結局亦隨之鑄定。
總之,晉陽兵變是對李建成綜合素質的全面檢驗。作為這場驚心動魄的重大政治、軍事事變主要角色的李建成,不僅經受住了考驗和鍛煉,而且為爾後協助李淵剪除群雄,統壹全國,創訂規制積累了豐富而又必須的政治軍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