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洪流中充滿了對決,百年汽車行業同樣如此。他們大部分是為了掌握權力,或是因自尊受辱而戰,更有甚至是兩者兼備。雙方地位越高,權力越大,就越能碰撞出經典對決。像是1963?年時,綽號“漢克大魔王”的亨利·福特二世試圖買下法拉利,結果跟意大利造車大佬,堅韌又固執的恩佐·法拉利展開了壹段多年的恩怨糾葛。
而2020年奧斯卡的熱門影片《極速車王》,便是根據這個真實故事改編,聚焦於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和他旗下的英國車手肯·邁爾斯,為福特打造全新的賽車,最終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成功擊敗法拉利奪冠,而後又被福特“擺了壹道”的故事。
這部電影分別由兩度陪跑奧斯卡影帝的“苦命兄弟”——克裏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的首次搭檔出演。兩人在電影中的造型,輪廓分明,粗糲寫在臉上,體現出美國60年代男子氣概的化身。電影的原型故事,也正始於上個世紀60年代,屬於美國汽車制造業的黃金時期。
當時財大氣粗的福特汽車,雖然在美國本土擁有很高的銷量,但保守的設計和營銷,壹直無法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汽車便趁機搶攻市占率,這令福特高層很是苦惱。而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的長孫亨利·福特二世急切的想力挽狂瀾,福特汽車的高層們則告訴他,能讓年輕人為之瘋狂的性能跑車是拯救公司的唯壹解藥。
這個想法很好,只有壹個問題,福特當時並沒有生產跑車的部門,也不知道要怎麽制作跑車。而當下如雷貫耳的的經典跑車福特野馬還要等到數年後才會問世。那麽,該怎麽才能用最短時間推出超級跑車,以拯救業績逐漸下滑的公司呢?
於是福特高層決定劍走偏鋒,將目光瞄到了在歐洲賽場上連戰連勝的法拉利。當時孤傲清高的法拉利,由於連年征戰賽場,龐大的赤字已經讓其瀕臨破產。福特方面立刻做出決策,派遣豪華的律師團隊遠赴意大利,決心用1800萬美元收購法拉利。
福特的目的在於,通過吞並法拉利的賽車車隊,在各大賽場壹騎絕塵後,間接來提升福特品牌的知名度。這個做法放到今天,可以理解為各大車企樂此不疲刷新紐北圈速,領克03征戰WTCR的原因所在。
福特的小算盤雖打得啪啪響,但法拉利的創始人恩佐·法拉利也不是什麽善茬。身為前賽車手、熱愛賽車事業的恩佐不願放棄他的車隊控制權,他跟福特公司的代表人說,他永遠不能接受福特想要掌控車隊的條款,也不會把他的事業心血賣給“壹間在破舊工廠生產醜陋汽車的破爛公司”。
有傳言指出,恩佐·法拉利甚至還侮辱亨利·福特二世,稱他和他值得尊敬的父親相比,簡直差得太遠。而恩佐·法拉利的強硬態度,導致福特為此耗時9個多月,各項支出花費近百萬美元的,最後還以羞辱的結果告終。
不僅如此,精明的恩佐利用和福特的接觸,提升了品牌價值,為後來與菲亞特的收購談判,攢足了籌碼。事已至此可以說是相當嚴重了,連商戰小說都不敢這麽寫。福特二世則是氣瘋了,火冒三丈命令下屬不惜壹切代價,造壹臺賽車!壹臺比法拉利還要快的車!壹臺能在法國勒芒奪冠的車!而這便是“福特VS法拉利”傳奇故事的開始。
為了在短暫的時間內能夠幹掉法拉利,福特不惜代價開發出了經典的GT40。4.2升V8發動機,低於1米的車身高度,子彈般流線的車身,可輕松突破320km/h的極速。
然而臨陣磨槍的GT40,卻在比賽上慘不忍睹。帶到法國勒芒的3輛車,起火的起火拋錨的拋錨,沒有壹輛全屍帶回來。對手法拉利,則輕輕松松包攬前三名,再次羞辱了福特壹把。
接下來,就是電影預告片裏“90天擊敗法拉利”的神開頭。1964年,法國勒芒賽場上的福特GT40的壹次失利,讓美國傳奇賽車手謝爾比拿到了談判的籌碼。不僅說服了福特二世繼續砸錢,還拿到了車隊掌控權,他的黃金搭檔肯·邁爾斯也成為了福特車隊的王牌賽車手。
“哥倆”迅速分析了上次失利的原因,對福特GT40做出了大量的改造,可以說最終的成品車,除了外形與之前差不多以外,“內臟”基本上都換了。而車隊最核心的車手位置,當仁不讓的也交給了當時參與車輛調校的邁爾斯。隨後,福特車隊壹舉拿下幾大賽事的冠軍,而在1966年的法國勒芒,“福特VS法拉利”的終極大戰,也即將開始。
然而這場比賽真正的敵人,不是法拉利卻是自己人。當賽程過半時,苦苦追趕法拉利的福特帶去的8輛車已報廢4輛。畏首畏尾的福特高層,為了防止出現上壹屆所有賽車因故障全部退賽的窘境,反復幹涉車隊的戰術計劃。只有邁爾斯無視禁令,將賽車的潛力發揮極致,大幅縮小了與法拉利的差距,最後在他的帶領下,福特重新占據了領先的位置。
在此之後,當勝利迫在眉睫之時,福特高層卻好大喜功的提出了讓遙遙領先的邁爾斯減速,與之後的兩輛福特並駕齊驅。齊頭並進通過終點的景象,無疑會帶來極高的知名度,而車隊對高層的命令非常反感,特別是謝爾比和邁爾斯。但當寶貴的個人榮譽記錄,與被綁架的所謂的團隊榮譽相沖突的時候,邁爾斯只能被迫選擇後者。
於是,賽車界最惡名昭著的醜聞發生了——1966年,三輛GT40同時沖線看似堅決的掛擋減速壹同抵達終點。但邁爾斯卻因為起跑線靠前,和高層的愚蠢決定錯失冠軍。邁爾斯沒有因此憤怒,反而大方的恭喜奪冠者,這位被外界認為的大公無私者,為車隊貢獻了自己人生中最華彩的壹刻。更加令人唏噓的是,導演沒有讓故事在這裏結束,而是選擇繼續講述邁爾斯在兩個月後的某次賽車試驗中喪生。只想感嘆壹聲,為何屬於男人的浪漫故事,總是燃燒殆盡後隕滅的結局。
盡管《極速車王》並不是簡單的勵誌片,重演歷史燃到極點的飆車戲占據了電影的大部分時間,能夠讓觀眾情緒此起彼伏的抵達高潮,但從高潮的跌落卻更讓人心疼。而在商業利益與理想主義的沖撞後,後者看似輸了,但這也是電影最巧妙的地方,它將壹場失利演繹成了壹首英雄主義的贊歌。
說到最後,也許妳對賽車無感,但我們仍希望這部奧斯卡熱門影片能讓更多人知道肯·邁爾斯和謝爾比的貢獻。他們深遠的影響了賽車屆乃至整個汽車行業,以至於法拉利在福特碾壓式奪冠後被逼把更多精力投向F1,從而造就了法拉利在F1屆傳奇,可以說是蝴蝶效應。
而作為壹個汽車愛好者,從客觀的角度來講,這部電影名字顯然更適合叫《謝爾比和邁爾斯傳》。只不過這名字說出去沒人認識,賽車界畢竟小眾,為了電影賣錢,所以只能以福特VS法拉利為噱頭。但縱觀整個電影劇情,大家也別小看或是唾棄好大喜功的亨利·福特二世,這其實也是電影效果,別過於主觀。當年若不是他的決策,發明T型車流水線,也不會有如今的福特和如此完善的汽車工業,以及人人都能買得起的家用車。
最後的最後,向肯·邁爾斯,卡羅爾·謝爾比,亨利·福特二世,恩佐·法拉利等壹眾元老致敬。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