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經歷過失去嗎?妳失去過妳心愛的人嗎?
妳經歷過失去前的惶恐和混亂嗎?妳經歷過失去後的絕望和空虛嗎?
妳在這種種折磨後,曾嘗試著把自己拯救出無助的泥沼嗎?妳成功過嗎?
------------------
如果妳很快樂,就不必讀克裏希的書,因為讀了也讀不出所以然。但如果妳有深刻的困惑和切膚的痛苦,那就來仔細讀讀他的書吧。因為這裏有救贖。
我覺得,人類所有恐懼的根源只有壹個,就是害怕失去。所有混亂的根源也只有壹個,就是失去後如同斷手斷腳般的苦痛。可是人能不失去嗎?太陽能不東升西落嗎?大海能不潮來潮往嗎?很可惜,不能。所以人的壹輩子,就是擁有壹件件東西壹個個人,和失去壹件件東西壹個個人的過程。這個過程裏,我們能夠做到南懷瑾所說的 “坦坦然,物來則應,物去不留”嗎?
咬咬牙告訴自己:只要我們對幸福對愛對無上的平靜還有向往,那就要不懈去體悟去鍛煉,去學會如何面對失去!我們要把自己的生命,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心裏。
其實佛學也好,道家也好,任何宗教也好,克裏希也好,最終的目的都是壹致的:希望人們能夠開悟,能夠“坦坦然”面對失去的物,失去的情,失去的人,失去的健康,失去的青春,失去的生命……
看了克裏希幾本書了,中間穿插看了壹些佛學道家和其他靈修類的書,再看到這壹本時,終於體悟到了他精神的主線,只有壹點:學會看。
看什麽?並不是去看花花草草藍天大樹,那個並不能讓凡人的妳解脫。要看自己的混亂,看自己的痛苦。看自己面對失去時,心裏升騰起來的張牙舞爪的情緒;看自己面對失去時,這些情緒後面深層次的恐懼;看自己在失去後,情感上生活上出現的那個讓人絕望的缺口……
專註地看,用心地看,因為這裏面就蘊藏著真正的救贖。
我不知別人看到了什麽,我只知道我看到的:我看到了面對失去時我的貪和癡。我貪,希望舊時的美好還能夠再多壹點;我癡,祈求能夠永遠感受愛人溫暖的陪伴。那壹刻,我也終於意識到,其實我舍不得的,不是壹個人,而是自已本身壹大堆的回憶,壹大堆的期望,和壹大堆的習慣!
愛人還是那個人,壹如既往的呼吸,壹如既往的說話,壹如既往的哭和笑,壹如既往地做著自己認為對和錯的事情。在別人的眼裏,也壹如既往的或者美麗或者善良或者或者。並沒有因為我的進入和離去,而產生任何根本性的變化。
本沒有苦,苦是因為自己希望甜;本沒有恨,恨是因為自己要求愛;本沒有愁,愁是因為自己要離開壹些習慣;本也沒有痛,痛是因為自己要去割舍很多回憶和期盼。
愛與恨,壹念之間。
苦與樂,壹念之間。
就這麽壹念。
——————
最近壹直在看克裏希那穆提的《心靈自由之路》。隨手寫的讀書筆記。克氏語言精煉至極。寥寥數語,直抵內心最深處。
1、思想既滋長了恐懼,也滋長了快樂。是的,快樂與痛苦同在,兩者不可分。
不是嗎。看見櫥窗裏漂亮的衣服或鞋子而心動,想到能夠擁有它們時,從旁人眼神裏讀到的羨慕就油然而生的快樂。而現實卻是望價興嘆,無法得到的痛苦。
地鐵裏偶遇壹名風度翩翩的男子。充分地欣賞這種美好。
但是,由於思想會想要明天上班途中再體驗相同的美,於是便招來失望。
然而,人的思想是無法停止的。所以,快樂與痛苦也永遠無法停止。
想要追求幸福與快樂,追根究底是想體驗福佑與喜悅。
因為幸福與快樂會因外部環境而發生變化,福佑和喜悅壹旦擁有,是要伴隨壹生。
思想是由知識,經驗作為壹種記憶的累積而產生的反應。
如果有人問妳住在哪裏,妳的大腦立刻就會產生連鎖反應。
記憶,經驗,知識都是壹種背景,因人而異,思想由這個背景而產生。
所以,思想從來都不是新的,它永遠都是舊的。系於過去,困於當下。
所以思想永遠得不到自由。
明白了這壹點,此刻的心也就安靜下來。用完全寧靜的心檢視自己。
壹旦有恐懼發生,立刻有這樣的認知,也就能立刻結束恐懼。
2、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安全。希望自己的小世界是秩序並然的世界。其中平安無事。
但是這個世界並無秩序。它是某些特定關系維系著的世界。
這些關系倘若受到幹擾,就會滋生猜疑,嫉妒,危險,背叛,恐懼。
唯壹的解決方法就是不要有任何恐懼,不要評價。只是看。不戴任何感情色彩地去看。
看的藝術絕非簡單地內省與分析。而是不作選擇地觀察。
然後,妳就會看到“實然”。
這樣就夠了。
YO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