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好找的例子:魯迅的作品。
下面的例子可從《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在線閱讀查到(如:/sztushu/sztu/%C2%B3%D1%B6%C8%AB%BC%AF/lxqj)。 壹九二六年寫的《漢文學史綱要》用的是文言文,現錄其第壹篇開頭的三小段: 第壹篇 自文字至文章 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蓋惟以姿態聲音,自達其情意而已。
聲音繁變,濅成言辭,言辭諧美,乃兆歌詠。時屬草昧,庶民樸淳,心誌郁於內,則任情而歌呼,天地變於外,則祗畏以頌祝,踴躍吟嘆,時越儕輩,為眾所賞,默識不忘,口耳相傳,或逮後世。
復有巫覡,職在通神,盛為歌舞,以祈靈貺,而贊頌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廣大。試察今之蠻民,雖狀極狉獉,未有衣服宮室文字,而頌神抒情之什,降靈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呂不韋雲,“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1〕(《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鄭玄則謂“詩之興也,諒不於上皇之世。”
(《詩譜序》)〔2〕雖荒古無文,並難征信,而證以今日之野人,揆之人間之心理,固當以呂氏所言,為較近於事理者矣。 然而言者,猶風波也,激蕩既已,余蹤杳然,獨恃口耳之傳,殊不足以行遠或垂後。
詩人感物,發為歌吟,吟已感漓,其事隨訖。倘將記言行,存事功,則專憑言語,大懼遺忘,故古者嘗結繩而治,而後之聖人易之以書契。
結繩之法,今不能知;書契者,相傳“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易》《下系辭》) “神農氏復重之為六十四爻。”
〔3〕(司馬貞《補史記》)頗似為文字所由始。其文今具存於《易》〔4〕),積畫成象,短長錯綜,變易有窮,與後之文字不相系屬。
故許慎復以為“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說文解字序》)。 要之文字成就,所當綿歷歲時,且由眾手,全群***喻,乃得流行,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壹聖,亦憑臆之說也。
《吶喊》中壹九壹八年四月寫《狂人日記》前的小序,用的是淺易文言文: 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壹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壹人,言病者其弟也。
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⑵矣。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謂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
持歸閱壹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體不壹,知非壹時所書。
間亦有略具聯絡者,今撮錄壹篇,以供醫家研究。記中語誤,壹字不易;惟人名雖皆村人,不為世間所知,無關大體,然亦悉易去。
至於書名,則本人愈後所題,不復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識。
《且介亭雜文》中的《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魯迅日記》壹九三四年十壹月二十九日:“午後為靖華之父作教澤碑文壹篇成。”) 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 夫激蕩之會,利於乘時,勁風盤空,輕蓬振翮,故以豪傑稱壹時者多矣,而品節卓異之士,蓋難得壹。
盧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義方,長懷大願,秉性寬厚,立行貞明。躬居山曲,設校授徒,專心壹誌,啟迪後進,或有未諦,循循誘之,歷久不渝,惠流遐邇。
又不泥古,為學日新,作時世之前驅,與童冠而俱邁。爰使舊鄉丕變,日見昭明,君子自強,永無意必〔2〕。
而韜光裏巷,處之怡然。此豈輇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
中華民國二十有三年秋,年屆七十,含和守素,篤行如初。門人敬仰,同心立表,冀彰潛德,亦報師恩雲爾。
銘曰: 華土奧衍,代生英賢,或居或作,歷四千年,文物有赫,峙於中天。海濤外薄,黃神徙倚〔3〕,巧黠因時,鷃槍鵲起〔4〕,然猶飄風〔5〕,終朝而已。
卓哉先生,遺榮崇實,開拓新流,恢弘文術,誨人不俺,惟精惟壹〔6〕。介立或有,恒久則難,敷教翊化,實邦之翰,敢契貞石,以勵後昆。
會稽後學魯迅謹撰。 《古籍序跋集》中的文字多用文言文,如寫於壹九壹三年十月的《跋》 《嵇康集》跋〔1〕 右《嵇康蒙》十卷,從明吳寬叢書堂鈔本〔2〕寫出。
原鈔頗多訛舛,經二三舊 校〔3〕,已可罶讀。校者壹用墨筆,補闕及改字最多。
然刪易任心,每每塗去佳字。 舊跋謂出吳匏庵手,殆不然矣。
二以朱校,壹校新,頗謹慎不茍。第所是正,反據 俗本。
今於原字校佳及義得兩通者,仍依原鈔,用存其舊。其漫滅不可辨認者,則 從校人,可惋惜也。
細審此本,似與黃省曾〔4〕所刻同出壹祖。惟黃刻帥意妄改, 此本遂得稍稍勝之。
然經朱墨校後,則又漸近黃刻。所幸校不甚密,故留遺佳字,尚復不少。
中散 遺文,世間已無更善於此者矣。癸醜十月二十日,周樹人鐙下記。
以上只是舉數例。 另外,寫於辛亥革命前的壹九〇七年的《科學史教篇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宋民間之所謂小說及其後來》、《文化偏至論》當然用的是文言文,後收入雜文集《墳》中。
別人的當然也很多,舉壹例賦體的 *** 《祭母文》(寫於1919年10月8日 ) 祭母文 作者: ***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東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艱辛。
2. 民國時期的文言文舉好找的例子:魯迅的作品。
下面的例子可從《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在線閱讀查到(如:/sztushu/sztu/%C2%B3%D1%B6%C8%AB%BC%AF/lxqj)。 壹九二六年寫的《漢文學史綱要》用的是文言文,現錄其第壹篇開頭的三小段: 第壹篇 自文字至文章 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蓋惟以姿態聲音,自達其情意而已。
聲音繁變,濅成言辭,言辭諧美,乃兆歌詠。時屬草昧,庶民樸淳,心誌郁於內,則任情而歌呼,天地變於外,則祗畏以頌祝,踴躍吟嘆,時越儕輩,為眾所賞,默識不忘,口耳相傳,或逮後世。
復有巫覡,職在通神,盛為歌舞,以祈靈貺,而贊頌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廣大。試察今之蠻民,雖狀極狉獉,未有衣服宮室文字,而頌神抒情之什,降靈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呂不韋雲,“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1〕(《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鄭玄則謂“詩之興也,諒不於上皇之世。”
(《詩譜序》)〔2〕雖荒古無文,並難征信,而證以今日之野人,揆之人間之心理,固當以呂氏所言,為較近於事理者矣。 然而言者,猶風波也,激蕩既已,余蹤杳然,獨恃口耳之傳,殊不足以行遠或垂後。
詩人感物,發為歌吟,吟已感漓,其事隨訖。倘將記言行,存事功,則專憑言語,大懼遺忘,故古者嘗結繩而治,而後之聖人易之以書契。
結繩之法,今不能知;書契者,相傳“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易》《下系辭》) “神農氏復重之為六十四爻。”
〔3〕(司馬貞《補史記》)頗似為文字所由始。其文今具存於《易》〔4〕),積畫成象,短長錯綜,變易有窮,與後之文字不相系屬。
故許慎復以為“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說文解字序》)。 要之文字成就,所當綿歷歲時,且由眾手,全群***喻,乃得流行,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壹聖,亦憑臆之說也。
《吶喊》中壹九壹八年四月寫《狂人日記》前的小序,用的是淺易文言文: 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壹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壹人,言病者其弟也。
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⑵矣。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謂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
持歸閱壹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體不壹,知非壹時所書。
間亦有略具聯絡者,今撮錄壹篇,以供醫家研究。記中語誤,壹字不易;惟人名雖皆村人,不為世間所知,無關大體,然亦悉易去。
至於書名,則本人愈後所題,不復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識。
《且介亭雜文》中的《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魯迅日記》壹九三四年十壹月二十九日:“午後為靖華之父作教澤碑文壹篇成。”) 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 夫激蕩之會,利於乘時,勁風盤空,輕蓬振翮,故以豪傑稱壹時者多矣,而品節卓異之士,蓋難得壹。
盧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義方,長懷大願,秉性寬厚,立行貞明。躬居山曲,設校授徒,專心壹誌,啟迪後進,或有未諦,循循誘之,歷久不渝,惠流遐邇。
又不泥古,為學日新,作時世之前驅,與童冠而俱邁。爰使舊鄉丕變,日見昭明,君子自強,永無意必〔2〕。
而韜光裏巷,處之怡然。此豈輇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
中華民國二十有三年秋,年屆七十,含和守素,篤行如初。門人敬仰,同心立表,冀彰潛德,亦報師恩雲爾。
銘曰: 華土奧衍,代生英賢,或居或作,歷四千年,文物有赫,峙於中天。海濤外薄,黃神徙倚〔3〕,巧黠因時,鷃槍鵲起〔4〕,然猶飄風〔5〕,終朝而已。
卓哉先生,遺榮崇實,開拓新流,恢弘文術,誨人不俺,惟精惟壹〔6〕。介立或有,恒久則難,敷教翊化,實邦之翰,敢契貞石,以勵後昆。
會稽後學魯迅謹撰。 《古籍序跋集》中的文字多用文言文,如寫於壹九壹三年十月的《跋》 《嵇康集》跋〔1〕 右《嵇康蒙》十卷,從明吳寬叢書堂鈔本〔2〕寫出。
原鈔頗多訛舛,經二三舊 校〔3〕,已可罶讀。校者壹用墨筆,補闕及改字最多。
然刪易任心,每每塗去佳字。 舊跋謂出吳匏庵手,殆不然矣。
二以朱校,壹校新,頗謹慎不茍。第所是正,反據 俗本。
今於原字校佳及義得兩通者,仍依原鈔,用存其舊。其漫滅不可辨認者,則 從校人,可惋惜也。
細審此本,似與黃省曾〔4〕所刻同出壹祖。惟黃刻帥意妄改, 此本遂得稍稍勝之。
然經朱墨校後,則又漸近黃刻。所幸校不甚密,故留遺佳字,尚復不少。
中散 遺文,世間已無更善於此者矣。癸醜十月二十日,周樹人鐙下記。
以上只是舉數例。 另外,寫於辛亥革命前的壹九〇七年的《科學史教篇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宋民間之所謂小說及其後來》、《文化偏至論》當然用的是文言文,後收入雜文集《墳》中。
別人的當然也很多,舉壹例賦體的 *** 《祭母文》(寫於1919年10月8日 ) 祭母文 作者: ***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東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
3. 中華民國史的內容《中華民636f70797a686964616f31333361303032國史(***10冊)》是在吸收傳統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優點的基礎上編纂的壹部新紀傳體大型史書。
全書***550萬字,十個分冊,包括:“論”壹冊、“誌”四冊、“傳”四冊、“表”壹冊。正16開本,精裝,十冊壹次性整體推出。
第壹冊“論”,對應於傳統紀傳體史書的“紀”(或“本紀”),以中華民國政權演變為基本線索,主要反映了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由興到衰的全過程,也反映了中國 *** 由從誕生到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全過程。 第二冊至第五冊“誌”,分為政治制度、經濟、軍事外交、文教社會四卷。
政治制度卷包括職官誌、政治制度誌、議會選舉誌、政黨誌、法律誌等;經濟卷包括農林誌、工礦誌、交通誌、商貿金融誌等;軍事外交卷包括兵誌、戰爭誌、革命軍隊誌、外交誌等;文教社會卷包括文學誌、藝術誌、教育誌、學術誌、科學技術誌、風俗誌、社團誌、水利誌、災荒誌等。 第六冊至第九冊“傳”,分為南京臨時 *** 和北洋 *** 人物、南京國民 *** 人物、 *** 及民主黨派人物、社會各界人物四卷,對民國時期的300多位重要人物列傳,力求用史實盡量客觀公正,簡明、生動地再現歷史人物,既寫出他們壹生的主要經歷,也突出他們在民國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第十冊“表”,分為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社會文教四大類,對復雜紛繁的史事進行簡明扼要的列表歸納,如職官表、軍隊序列表、中外條約表、民族資本發展表、重大事件表等。 各冊統合起來,就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到文化教育、社會風俗,全面反映了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的全貌,使讀者通過《中華民國史(***10冊)》既能認識中華民國的歷史發展脈絡,又能把握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生活的基本狀況,還能了解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漸變的總體面貌。
4. 急求二十五史.二十五史
序號 書名 作者 卷數
1 史記 西漢·司馬遷 130
2 漢書 東漢·班固 100
3 後漢書 南朝宋·範曄 120
4 三國誌 西晉·陳壽 65
5 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魏收 130
11 北齊書 唐·李百藥 50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魏徵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
20 宋史 元·脫脫等 496
21 遼史 元·脫脫等 116
22 金史 元·脫脫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
25 清史稿 民國 趙爾巽等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