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假設和不確定

假設和不確定

社會心理學家羅尼·吉諾夫-布爾曼在他的著作《破碎的世界假設》)中提出了壹個概念,叫作“世界假設”。他認為,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維護著壹些“天真的假設”。 成人世界主要有三個隱秘的天真的假設:認為世界是友善的,認為世界是公平的,認為世界是安全、可控、可預測的。

這三個基本假設組成了這樣的觀念:只要我做壹個好人,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努力工作,我就能平安幸福地度過壹生。

這不是某個人的假設,而是整個社會都在維護這幾個假設。如果沒有這幾個假設,那我們為什麽要認真學習,為什麽要努力工作,為什麽要遵守規則?為什麽要與人為善?

我們先把關註的重點放在“假設”這個詞上。

假設:指如果;憑空構想;提出解釋事象的主張而尚未證明的。

也就是說,這只是壹種可能、壹種想象,還未被證實。

也就是說,社會維護這幾個假設,並不是被證實的理論,而是壹種***同想像。

這種***同想像讓我們安心服從社會規則,相信人力定可勝天、相信天道酬勤、相信善有善報惡性有惡報,相信因果。

很多我們的價值觀是建立在這三個假設上的,我們的行為是被價值觀所支配的。所以我們的行為也是基於這三個假設。

我們向他人展示和釋放善意,都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麽要這樣,只是出於本能,相信付出善意得到善意。

我們努力上進,不斷克服自己的惰性,是因為我們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在競爭中得到勝利,得到回報。

我們不加思索地上了網約車和飛機動車,是因為我們相信交通是安全的,我們信任陌生人賣的菜、提供的服務、傳播的信息,也是因為對世界安全的假設。

如果說得極端壹些,我是說,也許,所有的理論都是壹種假設。

即使是被當作公理的,也只是還沒有發現不適用的方面。

而假設,要在和現實匹配中反復被檢驗,才能有結論。

這三個假設是否成立?

多數時候是成立的,也有不成立的時候。

世界不總是友善,還有壹些惡意的人和事。

世界不總是公平,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公平可言。

世界不總是安全,還有天災人禍、不可預料和避免的事。

那為什麽我們還要維護這三個明明有bug的假設呢?

這三個假設的核心是建立信任,對他人的信任、對規則的信任、對自己所處環境的信任。

只有建立起這些基本的信任,人才有可能充分地發展自己,探索世界,力爭上遊,成長完善。

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集中,如何維持秩序成為壹個很嚴肅的社會問題,而這壹切都要建立在相信社會是友善、公平和安全的基礎上的,如果置疑這些假設,人在懷疑是否能在安全公平的環境中生活時,就很能達成***識,產生有效的秩序。

社會的發展需要人的合作,人合作的基礎是信任,尤其是現代社會,人越來越在細分的領域,需要合作的陌生人越來越多。這樣的假設非常有利於大家建立合作的關系,實現社會的發展。

高效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這三個重要假設的存在,人就很難建立起互信,從而影響效率。

也可以說,這三個假設是維護秩序、社會發展和追求高效的產物。

理念總是和社會現實息息相關,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

理念既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又影響著時代發展的進程。

當處於正常狀態時,這三個假設是成立的。

當發生異常時,假設和現實有了沖突,人就會感覺到無法接受。

當我們意識到父母沒有想像中那麽愛我們時,當感情受挫時,當付出沒有回報時,當努力沒有結果時,當遇見被親背叛時,強烈的憤怒感讓我們失去理智,因為這些事件破壞了我們的重大假設,而忘記假設本來就不穩定。

但是比較起假設的不穩定性,有另外壹個生活的特質倒是很穩定,那就是不確定性。

與其把假設當成生活的信心來源,還不如篤信生活就是不確定的。這樣壹轉,天地就寬了。

遇見善意固然可喜,遇見惡意也坦然。

努力有回報是希望而非必然,失敗也是壹種體驗。

平靜的日子珍惜,意外打擊也會面對。

這樣人就有了包容萬物的底氣,當妳看清很多東西不過是貪念、願望和假設時,也就有了直面現實的勇氣。

壹個健康的人應該是包括健康的身體和心理,身體層面的健康都有***識,心理的健康是如何定義呢?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擁有自信和熱情,自信是對自己的信任,熱情是對他人和社會的信任。

我們以信任為基礎,相信自己在不斷地成長,積蓄力量;相信他人和社會大概率是友善的;相信努力會得到更好的生活。

同是提醒自己,不確定性是人生的主題,隨時可能出現,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還有很多,但是可以做到自己能做的。

回到羅尼·吉諾夫-布爾曼在他的著作《破碎的世界假設》中所說,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維護著壹些“天真的假設”。

如果只有天真那是脆弱的,但是如果可以既天真又成熟,那是人生的另外壹種境界,是以純真之心面對現實萬物,至此也可以像王陽明說的壹樣,“此心光明,亦復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