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三月三有什麽由來?

三月三有什麽由來?

三月三的由來30字

 三月三的由來30字,我們有很多的名族,而各個名族的文化傳統都有些差異,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節人,他們不是法定節假日,而是那個嗎民族特有的節日,三月三的由來30字。

三月三的由來1

 1、三月三是中國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sì)節,是壹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不少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三月三日、上巳節設立“中華聖誕節”,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2、三月三也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3、“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壹,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廣西壯鄉南寧市武鳴縣舉辦了六屆“三月三”歌圩暨武鳴駱越文化旅遊節。在歌圩旁邊,

 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壹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裏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

 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4、居住在桂西壹帶的壯族,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壹天,家家戶戶都用嫩綠的楓葉、紅蘭草等煮成的紅、黃、藍、紫、白五色的米飯,人們在門楣上和房屋周圍插上壹枝枝楓樹葉,在村頭寨尾搭起布棚,

 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的米飯等供品,男女老少圍著布棚唱歌,趕歌圩,老年人還把染色的熟雞蛋裝在小網兜裏,掛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趕歌迂時,還要“碰蛋”。

三月三的由來2

 農歷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多個傳統節日。是傳說中盤古開天辟地的日子,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是傳說中女媧摶土造人的日子,也相傳是壹個紀念黃帝的節日,古稱上巳節。同時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另外,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的鬼節。

 鬼節的傳說和起源

 傳說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陰陽生死之間的界限更加寬松了。當天晚上,陰間的街市到處張燈結彩,披紅掛綠,大街小巷擠滿著華麗的鬼魂。隨處可見龍燈、獅舞、高蹺、花船,其熱鬧繁榮非人間的春節可比,

 因而在這天晚上,人的魂魄經受不了陰間的誘惑,紛紛到鬼市去遊玩,他們有的遊蕩於街頭巷尾觀燈看戲;有的在酒樓茶肆喝酒聽曲;有的趁機去望從未見過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雞報曉,鬼市收市時,大多數的遊魂心滿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軀體。少數遊魂樂而忘返,就留在陰間了。翌日,陽間壹片哭聲。我們為那些魂魄不歸的親人請來和尚道士念經畫符招魂。親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經文符咒能招回壹些不貪玩的遊魂,壹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體腐爛後,就長離人間了。

 因此,農歷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間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們稱為“鬼節”。

 民間活動:薺菜煮雞蛋

 農歷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壹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

 春天正是采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壹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佳肴壹碟,更是靈藥壹方。“薺菜,別名地菜、護生草、雞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藥。在中藥裏,薺菜的藥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

 三月三”廟會

 正所謂“三月三,盤古山”,所以農歷三月初三是盤古山朝聖的日子。盤古開天辟地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說之壹。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城南15公裏處的盤古山,是傳說中盤古開天辟地、造化萬物的地方。

 盤古開天辟地創造世界的神話流傳久遠,據歷史資料顯示,泌陽至少從南北朝時期就興起了盛大的拜祭活動。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盤古廟會,都有數十萬之眾從四面八方趕來,祭拜人根之祖---盤古、並藉此機會為親朋祈福。

 民歌民謠

 江淮、江南壹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壹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裏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河南省光山縣,也把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定為鬼節,光山自古便有“三月三,

 小鬼撂青磚”的童謠,傳說在這天夜晚是鬼魂出沒的日子,家裏的大人都會早早的關上大門,並在門口擺放壹些大蒜,蒜字與算諧音,意思就是說當鬼魂從門前經過,就說算了,不去這家了。

三月三的由來3

 農歷三月初三,俗稱“三月三”,是壯族人民舉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節(歌舞節)。

 “歌圩”,是外族人給壯族定的漢名,壯語叫“歡龍垌”,意思是到田間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歡窩敢”,意為出洞外唱的歌。因為過去壯族人很少建寺廟,神像都放在巖洞裏。巖洞裏是神聖的.地方,必須保持肅穆,只有到巖洞外才能放聲自由歌唱。

 “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這句在廣西流傳的山歌歌詞,說明壯族歌圩節的起源,和歌仙劉三姐有著密切的關系。

 據說劉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廣西宜山壹個漁民家裏。從小愛唱山歌,成年以後容貌美麗,出口成歌。附近有個財主莫懷仁想強搶劉三姐與他成親,劉三姐誓死不從,莫懷仁叫人把劉三姐拋入河中。劉三姐順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魚峰山下。鄉親們聞訊,紛紛趕來學歌。

 後來她與壹青年獵人結為夫婦,就壹直在這裏傳歌。莫懷仁得知後,又勾結官府,把劉三姐夫婦拋入魚峰山下小龍潭。半夜,月明星稀,當鄉親們把他們兩個打撈上來時,忽然壹陣清風,只見劉三姐和青年獵人騎在壹條魚背上,壹邊唱歌壹邊騰空而去。

 自此,人們都說劉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劉三姐稱為歌仙。後世的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每年農歷三月三,劉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據記載,歌圩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已有壯族“男女盛服……聚會作歌”的記載。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間,青年男女便穿上節日的盛裝,雲集山頭曠野或竹林草坡即興對唱,相互盤答,歌聲此起彼伏。在歌墟中,勤勞智慧的壯族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山歌,使這壹傳統的民族節日充滿了迷人的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