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如“對象”和“對象的屬性”這樣的概念,可以壹直追溯到1950年代初。它們首先出現於關於人工智能的早期著作中。然而,OO的實際發展卻是始於1966年 (當年文化大革命在中國爆發) 。 當時Kisten Nygaard和Ole-Johan Dahl開發了具有更高級抽象機制的Simula語言。Simula提供了比子程序更高壹級的抽象和封裝;為仿真壹個實際問題,引入了數據抽象和類的概念。 大約在同壹時期,Alan Kay正在尤他大學的壹臺個人計算機上努力工作,他希望能在其上實現圖形化和模擬仿真。盡管由於軟硬件的限制,Kay的嘗試沒有成功,但他的這些想法並沒有丟失。70年代初期,他加入了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再次將這些想法付諸實施。
在PARC,他所在的研究小組堅信計算機技術是改善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通訊渠道的關鍵。在這信念的支持下,並吸取了Simula的類的概念,他們開發出Smalltalk語言;1972年PARC發布了Smalltalk的第壹個版本。大約在此時,“面向對象”這壹術語正式確定。Smalltalk被認為是第壹個真正面向對象的語言。 Smalltalk 的目標是為了使軟件設計能夠以盡可能自動化的單元來進行。在Smalltalk中壹切都是對象-----即某個類的實例。最初的Smalltalk的世界中,對象與名詞緊緊相連。Smalltalk還支持壹個高度交互式的開發環境和原型方法。這壹原創性的工作開始並未發表,只是視為帶濃厚試驗性質的學術興趣而已。
Smalltalk-80是PARC的壹系列Smalltalk版本的總結,發布於1981年。1981年8月的<<BYTE>>雜誌公布了Smalltalk開發組的重要結果。在這期雜誌的封面圖上,壹個熱氣球正從壹個孤島上冉冉升起來,標誌著PARC的面向對象思想的啟航。該是向軟件開發界公開發表的時候了。起初,影響只是漸進式的,但很快就躍升到火爆的程度。熱氣球確實啟航了,而且影響深遠。早期Smalltalk關於開發環境的研究導致了後來的壹系列進展:窗口(window),圖標(icon),鼠標(mouse)和下拉式window環境。Smalltalk語言還影響了80年代早期和中期的面向對象的語言,如:Object-C(1986), C++(1986), Self(1987),Eiffl(1987),Flavors(1986). 面向對象的應用領域也被進壹步拓寬。對象不再僅僅與名詞相聯系,還包括事件和過程。1980 Grady Booch首先提出面向對象設計(OOD)的概念。然後其他人緊隨其後,面向對象分析的技術開始公開發表。1985年,第壹個商用面向對象數據庫問世。1990年代以來,面向對象的分析、測試、度量和管理等研究都得到長足發展。目前對象技術的前沿課題包括設計模式(design patterns)、分布式對象系統和基於網絡的對象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