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近代漢語歷史範圍劃分問題,諸家分歧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對上限的劃分。代表性的有以下五種說法:
壹、六朝說
劉堅編著的《近代漢語讀本》選錄了5世紀至16世紀內各個時期接近口語的早期白話作品。他認為:“近代漢語的研究對象是早期白話……六朝時期翻譯佛經,譯經的文章裏就有不少白話成分。南朝宋劉義慶撰寫《世說新語》,記述後漢至東晉間佚聞遺事和名士言行,書中也用了若幹口語語匯。拿韻文來說,從六朝樂府歌辭直到壹部分唐詩,都比同時代的散文更接近口語。這些作品為通篇語體的白話文章的產生準備了條件。”
二、隋末唐初說
胡明揚在《近代漢語的上下限和分期問題》中,提出並初步論證了從隋末唐初到明末清初作為近代漢語階段,並認為近代漢語內部可分為早期(隋末唐初到五代北宋)、中期(宋元)、晚期(元末到清初《紅樓夢》以前)。其分期標準為:1、語音上陰陽入對應的嚴整格局開始動搖,入聲韻尾—p、—t、—k相混到消失;全濁聲母的消失;—m韻尾的消失。2、語法上“的、了、哩/呢”的出現和全面替代舊的助詞系統;“這那”替代“彼此”;“將/把”字句的出現和發展;“動+將+趨”的出現、發展和消失。3、語匯中“我、妳、他”(還有“們”)的出現和全面替代“吾、汝、其”等古漢語人稱代詞。
三、晚唐五代說
呂叔湘1985年在《近代漢語讀本》的序言中提出:“用當時口語作基礎,而或多或少地攙雜些文言成分的作品是直到晚唐五代才開始出現的(如禪宗語錄和敦煌俗文學作品),因此,我們建議把近代漢語的開始定在晚唐五代即第九世紀。”
四、自宋開始說
早期學者黎錦熙、曾廣源、徐德庵等先生對近代漢語的界定意見為:宋元以來,包括《紅樓夢》等作品時期。呂叔湘先生還有壹種意見:“以語法和詞匯而論,秦漢以前的是古代漢語,宋元以後的是近代漢語,這是沒有問題的。”
五、宋末元初說
王力先生提出,公元13世紀到19世紀(鴉片戰爭)為近代(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為過渡階段)。認為語言的發展有它的壹般的內部規律和特殊的內部規律。近代漢語的特點是:(1)全濁聲母在北方話裏的消失;(2)—m尾韻在北方話裏的消失;(3)入聲在北方話裏的消失。
關於近代漢語的上限,觀點相去較遠,最早的定為5世紀(六朝),最晚的定為13世紀(宋末元初),前後相差800多年。這種差別,反映了學者們對近代漢語的性質認識不壹致,劃界的標準不統壹,對某壹時期語言特征的認識不壹樣,切分的方法不相同。
盡管近代漢語上限的劃分問題還未取得壹致的意見,但在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分出壹個以早期白話文獻為代表的近代漢語時期,已得到許多學者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