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20世紀30年代後期開始有計劃地進行馬鈴薯資源引進和品種改良工作。1934—1936年,原南京中央農業研究實驗所的管家驥搜集整理了全國馬鈴薯的地方品種,並從英國和美國引進了14個品種和品系,並在貴州等地進行了區域試驗,選出火瑪(Houma)、西北果(Sebago)、卡它丁(Katahdin)、七百萬(Chippewa)、勝利(Triumph)、紋白(Warba)和黃金(Golden)等品種,在江蘇、陜西、貴州等地進行示範推廣。
1939年,楊鴻祖從美國引進了馬鈴薯自交組合66個、雜交組合18個,在四川開展了馬鈴薯的雜交育種工作,但由於當年適逢晚疫病大爆發,所有材料幾乎全部損失。1940年,楊鴻祖又從前蘇聯引進馬鈴薯野生種16個,開始用當地的栽培品種與野生種進行種間雜交育種工作,獲得數十個種間雜交組合,並從中選育出了多個表現優良的品系。
1942年,美國T.P.Dyksira博士應邀來華協助馬鈴薯改良,帶來了52個美國的優良品種,1943年中央農業實驗所分發至貴州貴陽、四川北碚、陜西武功進行適應性鑒定和評價,並從中選出了火瑪(Houma)、西北果(Sebago)、紅紋白(RedWarba)和七百萬(Chippewa)等4個品種在四川、陜西、甘肅等地進行推廣示範。
從1936—1945年,我國先後5次從英、美、蘇等國引種74個品種(系),雜交種子62個組合,自交種子45份,野生種16個,鑒定出勝利(Triumph)、卡它丁(Katahdin)、七百萬(Chippewa)、紅紋白(RedWarba)、西北果(Sebago)和火瑪(Houma)等6個品種在各地推廣。1947年前中央農業實驗所四川工作站的楊鴻祖又從美國育種學家F.J.Stevenson引進了35個雜交組合和育種中間材料,經鑒定篩選出巫峽、小葉子等品種推廣應用,50年代曾在生產上發揮了很大作用。20世紀40年代,我國的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是西北果(Sebago)、火瑪(Houma)、紅紋白(Red Warba)和七百萬(Chippe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