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劉文金跟隨中國藝術團訪美,那是劉文金第壹次出國。在社會制度、文化觀念巨大的落差面前,劉文金感受著異國他鄉的陌生。在參觀聯合國大廈的時候,壹幅巨大的長城壁毯突然映入他的眼
簾,他仿佛壹下子感受到了祖國的召喚,壹種難以抑制的情感激蕩著他的心胸,創作的欲望也驟然湧起。他想到以長城為主題的器樂作品還幾乎沒有,就有心創作壹部恢宏的作品向世界展現長城的風采。在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的倡議下,他決定用二胡協奏曲的方式完成作品的創作。回國後,劉文金不止壹次去長城感受,尋找長城在中國人心靈中所激發的情感。他竭力尋找那種能感染更多的聽眾的更普遍的情感。
長城這種民族題材的作品,自然跟《豫北敘事曲》和《三門峽暢想曲》不同。它在音樂語言上盡可能地容納更多的民族音樂元素,將這些音樂元素有效融合在壹起,創造出壹種大中國風韻的語言,只有這樣才能表現長城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劉文金聽中國古典音樂,對各地的戲曲音樂也從頭學過,力求尋找既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又能表現中國的宏偉氣派的音樂語言。 在樂曲結構上,劉文金面臨的困難是,二胡協奏曲並不擅長描繪雄偉壯觀的場面,它更擅長的是抒情。出於這種考慮,劉文金將樂曲的結構分為四章。第壹章為《關山行》,這段樂曲好像壹位詩人漫步於長城之上,感受到中國歷史的悠久輝煌,也感受著如今長城內外的氣象萬千;第二章《烽火操》描繪了古往今來,無數將士在烽火臺下為保家衛國而浴血奮戰的場面,更在於表現其中所洋溢著的壯烈的民族精神;第三章《忠魂祭》,仿佛是對千百年來無數為保疆土而犧牲的戰士祭祀哀悼,其悲天憫人的情懷讓劉文金在創作時幾度淚下;第四章《遙望篇》,則是對民族未來的展望,呈現出勃勃生機,堅忍不拔,對未來充滿無比的信念和信心。這樣壹種結構就貫穿了對民族滄桑、磨難、抗爭和期望的深厚情感,將壹種二胡協奏曲本不擅長的題材轉而變為它的特長,也把大敘事創作的理念引入二胡創作,拓展了二胡的表現功能。1984年,這首《長城隨想》榮獲“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評獎”壹等獎。這部充滿愛國主義情操和民族神韻的協奏曲,被譽為當代二胡作品新的裏程碑,在海內外影響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