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原蟲不屬於細菌、真菌或者病毒,它是壹種初級的動物細胞;無論細菌還是真菌,都有細胞壁,而瘧原蟲沒有細胞壁,所以瘧原蟲是動物細胞,不是細菌或者真菌。瘧原蟲更不是病毒,病毒沒有細胞結構,而瘧原蟲有完整的細胞結構。
擴展資料
防治方法
1946年DDT殺滅成蚊的試驗取得成效後,使得消滅瘧疾成為可能,1955年第8屆世界衛生大會把以前的控制瘧疾策略改為消滅瘧疾策略,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利用殺蟲劑消滅媒介按蚊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
諸如耐藥蚊種的出現,殺蟲劑造成的環境汙染以及生態平衡等問題,終使全球滅瘧規劃受到嚴重挫折。
1978年第31次世界衛生大會決定放棄全球限期滅瘧的規劃,把對瘧疾的防治對策改回到控制的策略。20年間經歷的這兩次策略大轉變,不僅反映了瘧疾問題的復雜性,同時亦體現人們對瘧疾作鬥爭的認識在不斷提高。
我國的瘧疾防治策略是執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的方針,采取相對應的綜合性防治措施,堅持長期作戰,反復鬥爭。在以中華按蚊為唯壹媒介的廣大地區,采取以防治傳染源和防蚊為重點,結合減少村內外蚊蟲孳生地的綜合措施。
在微小按蚊、嗜人按蚊為主要媒介的地區,采取滅蚊和防治傳染源並重的措施。在大劣按蚊為主要媒介的地區,采取以改變生態環境、防制傳播媒介為主、結合傳染源防治的綜合措施。在發病率已降至1/萬以下的基本消滅瘧疾的地區,采取以瘧疾監測為主的措施。
致病階段
瘧原蟲的主要致病階段是紅細胞內期的裂體增殖期。致病力強弱與侵入的蟲種、數量和人體免疫狀態有關。
潛伏期
潛伏期(incubationperiod),指瘧原蟲侵入人體到出現臨床癥狀的間隔時間,包括紅細胞外期原蟲發育的時間和紅細胞內期原蟲經幾代裂體增殖達到壹定數量所需的時間。
潛伏期的長短與進入人體的原蟲種株、子孢子數量和機體的免疫力有密切關系。惡性瘧的潛伏期為7~27天;三日瘧的潛伏期為18~35天;卵形瘧的潛伏期為11~16天;間日瘧的短潛伏期株為11~25天,長潛伏期株為6~12個月或更長。
對我國河南、雲南、貴州、廣西和湖南等省誌願者進行多次感染間日瘧原蟲子孢子的實驗觀察,表明各地均兼有間日瘧長、短潛伏期2種類型,而且二者出現的比例有由北向南短潛伏期比例增高的趨勢。由輸血感染誘發的瘧疾,潛伏期壹般較短。
百度百科-瘧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