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離世沒有獲得諾獎的科學家:
壹、埃德溫·哈勃?
哈勃利用壹種被稱為“造父變星”的性質奇特的恒星的變化行為,確定了“仙女星雲”的距離,證明它位於銀河系之外,是壹個類似於銀河系的星系。這個劃時代的發現開辟了星系天文學這門學科,也改變了主流科學界對宇宙的看法,其豐功偉績堪比哥白尼的日心說。
他還測量出幾十個銀河系外的星系的距離,證明它們的距離與它們逃跑的速度成正比,從而證明宇宙在膨脹——盡管他自己並不相信這個重要推論,但反正愛因斯坦等人是信了。?
作為壹個喜愛吹牛的人,哈勃肯定希望自己的這些實打實的巨大成就被後世銘記,於是他追求諾貝爾獎。諾貝爾獎並沒有天文獎,但既然哈勃的巨大成就可以讓愛因斯坦跨越大西洋然後翻山越嶺來到西海岸的威爾遜山上與他壹起看星星,那當然意味著他的成果在物理學方面有重要的意義。?
為了能夠得到諾獎,哈勃甚至多次在報紙上登廣告宣傳自己。他的努力沒有白費,物理學界與天文學界的壹些大佬開始推薦他,到1953年,外界盛傳那壹屆評委已經壹致同意將那年的物理諾獎發給哈勃。不幸的是,哈勃於這壹年的9月28日因為腦血栓發作而突然去世,享年63歲,距離公布得獎者的10月初就幾天了。?
二、克萊德·科萬?
為了解釋貝塔衰變過程中能量不守恒的奇怪現象,天才泡利提出:貝塔衰變的過程中,會釋放出壹種質量非常小、與物質相互作用非常弱的粒子。這個粒子後來被命名為“中微子”,此後天才費米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壹套新的理論。?
從上世紀30年代中微子這個概念被提出,物理學家壹直在搜尋中微子,但都無功而返。直到1956年,科萬和他的同事萊因斯首次探測到了核反應堆裏產生的中微子,他們立即給泡利報告了這個消息。
1995年,這個劃時代的成果獲諾貝爾物理學獎。77歲的萊茵斯得獎了,而科萬沒有獲獎,因為他在1974年就去世了,當時還不到55歲。萊茵斯在獲獎之後不到3年,也去世了,享年80歲。?
而只活了58歲的泡利與只活了53歲的費米,倒是分別在45歲時與37歲時早早獲得了諾獎。這意味著,想在不夠長壽的情況下得到諾獎,那得是天才,而且非常幸運:錢德拉塞卡也是壹個天才,但他卻足足等了半個世紀才得獎。?
三、戶冢洋二?
在日本物理學界,有壹個師生三代四人得到諾獎的團體:朝永振壹郎獲得1965年的物理諾獎,朝永的學生小柴昌俊獲得2002年的物理諾獎,朝永的另壹位學生南部陽壹郎獲得2008年物理諾獎;小柴的學生梶田隆章獲得2015年的物理諾獎。?
小柴有兩個得意門生,壹個是梶田隆章,另壹個是戶冢洋二。他曾經說過,自己的學生中有2人可以獲得諾獎,顯然指的是戶冢與梶田。戶冢更是被認為是小柴最傑出的學生。?
戶冢與梶田都擔任過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所長,戶冢本人還擔任超級神岡探測器的負責人。小柴本人獲得了2002年的物理諾獎。
師生三人在2002年***同獲得潘諾夫斯基獎,因為小柴領導的神岡探測器在1987年探測到大麥哲倫雲星系中的超新星發出的中微子,而梶田與戶冢領導的超級神岡探測器團隊於1998年確定了大氣中微子“振蕩”現象。戶冢與梶田領導的觀測大氣中微子振蕩的團隊也被稱為“戶冢-梶田團隊”。?
2007年,戶冢與阿瑟·麥克唐納***同獲得富蘭克林獎章,麥克唐納帶領的團隊找到了太陽中微子理論與實驗不符合的原因,從而證明太陽中微子振蕩理論。?
戶冢、梶田、麥克阿瑟這三駕馬車***同獲獎是遲早的事了。遺憾的是,2015年的物理諾獎給了梶田與麥克阿瑟,卻沒有給戶冢。因為他於2008年因為大腸癌去世了,享年65歲。
諾貝爾獎首次頒給逝者
2011年諾貝爾獎10月3日開始揭曉,然而本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宣布授予美國、盧森堡和加拿大的三位科學家後卻驚爆烏龍:獲獎的加拿大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已於9月30日因病逝世,而諾貝爾獎通常並不授予已故人士。
據加拿大《國家郵報》報道,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稍後出面澄清說,委員會此前並不知道斯坦曼已經逝世,但委員會“不會改變選擇”。這意味著斯坦曼仍是本年度的諾獎獲得者,但他本人卻永遠不能親眼見證這屬於自己的輝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