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城市地理學和城市社會地理學的區別

城市地理學和城市社會地理學的區別

壹、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主要任務

1、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城市這壹復雜的動態大系統。

2、城市地理學的主要任務是揭示和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發展變化的規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的規律,屬於認識世界的任務;科學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變化的規律,屬於改造世界的任務。

1. 城市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1、城市的形成發展條件、城市的生長。2、城市內部空間組織:城市功能分區、城市功能區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會空間、人的行為等。3、城市問題:城市環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貧困區的空間組織、城市化、區域城市體系、城市分類。

2. 什麽是都市區:壹個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與這個核心具有高度的社會經濟壹體化傾向的鄰接社區的組合,壹般以縣作為基本單位。

3. 大都市帶:由許多都市區首尾連成壹體,它們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又存在著密切的交互作用,這樣的巨大城市地域復合體叫做大都市帶。

4. 城市與鄉村的本質特異:1、在產業構成上,城鎮是以從事非農活動的人口為主的居、民點。2、在規模上,城鎮聚居有較多的人口總數。3、在景觀上,城鎮有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觀密度。4、在物質構成上,城鎮有給水系統、綠地系統、廣場、博物館等市政設施和公***設施。5、在職能上,城鎮是工業、商業、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壹定地域經濟政治的中心。6、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人口素質等方面

5. 城市發展的區域基礎包括區域自然地理條件(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區域經濟地理條件兩大類型。

6. 城市經濟活動的基本與非基本活動對城市發展的影響:141頁最後壹段(至142頁)城市發展的內部動力主要來自輸出活動即基本部分的發展,由於城市基本活動部分的發展,從輸出產品和勞務中獲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壹部分導致基本部分的職工對本地消費和服務需求的擴大,也就導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業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動收入的另壹部分則用於本身的擴大再生產,繼續為城市從外部獲得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動每壹次的增加都要引起當地人口的進壹步增加,這樣反過來又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區的人口。城市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兩部分活動在壹個地方循環往復、不斷積聚的過程。城市基本部分每壹次的投資、收入和職工的增加,最後在城市所產生的連鎖反反應的結果總是數倍於原來的投資、收入和職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動所引起的這樣壹種放大的機制被稱作“剩數效應”。

7. 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是城市與其外部的自然、經濟、政治等客觀事物在空間上相結合的特點,有利的結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促進城市的發展,反之亦反。

8. 不同類型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有三種類型:1、中心地城鎮。2交通貿易城鎮。3、專門化職能城鎮。中心地城鎮是為了滿足廣大農村物資集散和綜合服務需要而產生的。隨著商品農業的出現和發展,物資集散和交換功能的擴大而不斷產生和發展。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的建立,穩定和加強了小城鎮在整個城鎮體系中的地位。交通貿易城鎮是為滿足區域貿易和交通運轉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鐵路樞紐、公路中心。其形成與發展取決於天賦的和人為的交通地理位置。古代的驛站是這類小城市的雛形。近代隨著經濟發展,以轉運功能和區際貿易為基礎,促進了這類城市的大量產生和不斷發展。專門化職能城鎮是為滿足某種專門的需要,在積聚經濟、規模經濟的作用下形成的以某種專門職能為主的城市。其發展主要取決於經濟腹地、後方輸運系統及城市本身的建設條件。

9. 簡述郊區城市化的特點:,1,土地集約化:A農產品商品化(大田作業向城郊農業轉變)B勞動力商品化(農業人口轉變為兼業人口)C土地商品化(農業用地轉變為城鎮用地)2,產業結構高度化:遵循“配第- 克拉克”定律進行,郊區是受城市化影響最深的地域,城市經濟的轉換和向外擴散最先影響到郊區。從產業結構看,大城市郊區經濟以工業為主,勞動力結構以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為主。城市工業采用“飛地”形式在郊區新建工業衛星城市或工業點,他們對郊區產業結構的轉變也起了重要作用 3,城市網絡化:城市網絡化是指由各種現代交通手段,通訊手段,管道和綠地等為載體,各種不同功能,不同規模模的城鎮為基礎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能量交換的城鄉體系。

10. 簡述當代中國城市化的特點:1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上相適應 2城市規模體系的動態變化加速 3城市化水平的省際差異顯著 4郊區化進程已經顯著 5都市連綿區成為國家經濟的核心地區 ,中國未來城市化道路取向是什麽 發展鄉鎮企業,走自上而下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國實現城市化的重要途徑。

11. 城市化的定義與類型

定義:是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域轉化為城市地域,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活動,農村生活方式轉化為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

類型:向心性城市化與離心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與飛地型城市化

景觀型城市化與職能型城市化

積極型城市化與消極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城市型與自下而上城市化

12. 名詞解釋:城市職能指某城市在國家或區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擔的分工。

城市性質是城市主要職能的概括,指壹個城市在全國或者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個性特點和發展方向。

首位度 壹國最大城市與第二城市的人口比值。

首位城市 在規模上與第二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國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中占有明顯優勢的城市定義為首位城市。

城市金字塔 把壹個國家或區域中許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規模大小分成等級,就有壹種普遍存在的規律性現象,及城市數量隨著規模等級而變動,規模等級越高,城市數量越少,規模等級越低,城市數量越多,把這種關系用圖表示出來,形成城市規模等級金字塔。

首位分布 首位度大的城市規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位序規模法則 從城市的規模和城市規模位序的關系來考察壹個城市體系的規模分布。

13. 城市職能分類方法P145

1壹般描述法:首先確定壹個城市的類別體系,以描述性的名稱加以命名,在根據自己對每個城市的了解,分別把城市歸入各個類別。

2城市類別依然是分類者事先決定的但每壹類增加了壹個統計上的數量標準。

3統計分析方法用比較客觀的統計參數來代替人為確定數量指標

4城市經濟基礎研究的方法應扣除城市非基本部分以後,在城市基本部分的結構基礎上來進行分類。

5多變量分析法 主要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

6 新的動態,基於長波理論的城市職能分類思想。

14. 論述我國“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小城市”發展方針的合理性P182

1、違背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規律(在城市化初中期大城市超前發展,人口增長速度快於中小城市)2、具有主觀性和片面性(城市規模的表現)3、不符合中國國情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中國大城市病產生的根源是基礎設施,交通和環境及社會治安等的投入不夠)

四、不符合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需求(需要若幹國際性的中心城市,以建立國際經濟聯系,參與時間經濟循環)

15. 空間相互作用和空間擴散的基本類型

1.空間相互作用--物質、能量、人員和信息的交換。

相互作用的類型:① 物質和人員的流動,表現為物流。

② 各種交易過程,表現為貨幣流。

③ 信息的流動和創新的擴散,表現為信息流和技術流。

2.空間擴散——思想、創新、文化特質和行為模式等從其發源地向外擴展和傳播。

空間擴散的基本類型:傳染擴散;等級擴散;重新區位擴散。

15.論述克裏斯塔勒中心地理論的要點p204

中心地:可以表述為向居住在他周圍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種貨流和服務的地方。

克裏斯塔勒理論的核心思想可概括如下:

1)中心地的等級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種類就越齊全,而低等級中心地僅限於供應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數商品和服務。

2)兩個相領同級中心地之間的距離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級越低,其間的距離就越短,間距S與中心地等級n之間存在著壹定的數量關系。

3)各等級中心地及其市場區在壹個完整的網絡系統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層層六邊形網絡。

4)不同等級中心地的市場區之間應按K=3、4、7的原則,保持嚴格的比例關系

中心地理論的三大原則模型:

(1) 市場最優原則 這壹原則能夠確保各級中心地對它所影響的範圍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務 。

(2)交通最優原則 使次級中心之間以及次級中心與較高壹級中心之間的距離最短。

(3)行政最優原則 這壹原則要求每壹個中心地完全控制其從屬的低壹級的中心地,次壹級中心地不能同時接受兩個或兩個以外高級中心地的影響。

16.什麽是城鎮體系規劃p241

是以城鎮為重點的區域規劃

17.區域城鎮體系規劃的主要內容p246

1)綜合評價區域與城市的發展條件和建設條件;

2)預測區域人口增長,確定城鎮化目標;

3)確定本區域的城鎮發展戰略;

4)提出城鎮體系的功能結構和城鎮分工;

5)確定城鎮體系的等級和規模結構;

6)確定城鎮體系的空間布局;

7)統籌安排區域基礎設施、社會設施

8)確定保護區域的生態環境、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和措施;

9)明確城市發展用地的數量,並與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

10)提出實施規劃的政策和措施。

18.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三模式p274

⑴伯吉斯的同心環模

1.中心商業區;2.過渡地帶;3.工人居住帶;4.中產階級居住帶;5.通勤帶

觀點:城市人口遷入及其移動導致了城市地域分化,城市是以不同功能用途的土地圍繞單壹核心,有規則地從內向外擴展,形成圈層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