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有哪些最新進展?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有哪些最新進展?

現行貨幣體系是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不斷演進的產物,學術界也稱之為牙買加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進入了漫長的道路。1976年,IMF通過了《牙買加協定》,確認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浮動匯率制的合法性,繼續維護全球多邊自由支付原則。雖然美元的國際本位和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被削弱,但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和貨幣的國際儲備職能得以延續,IMF原有的組織和職能也得以存續。然而,國際貨幣體系五大基本內容所確定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標準和規範是支離破碎的。因此,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被戲稱為“非系統體系”,規則的弱化導致了許多矛盾。特別是當經濟全球化引發的金融市場全球化趨勢在20世紀90年代進壹步加強時,該體系固有的諸多矛盾日益凸顯。

首先,回歸新金本位制的想法

由於懷疑所謂的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已經構成“倒金字塔”,以及美元充當世界貨幣導致的“金融霸權”,發展中國家的壹些經濟學家認為必須回到金本位的軌道上來,提出了所謂的“新金本位”概念,即世界各國同時加入金本位國家聯盟,壹致確定或同時改變本國貨幣與黃金的穩定關系。據說這既保留了當前金融全球化可能帶來的全球福利增進,又克服了資本積累和世界經濟的虛擬化(斯潘塞,M;1995) 。持這種觀點經濟學家既有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也有來自壹些發達國家的左翼經濟學家,如美國的哈羅德(蔣玲;1999) 。基本原因是:1。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必然有其自身的價值,現行的信用貨幣體系只能導致人們對純信用貨幣的瘋狂追求和資產的無節制擴張;2.目前黃金儲備數量巨大,足以保證金本位貨幣的可觀穩定性;3.回歸金本位制也意味著剝奪了發達國家通過通貨膨脹稅和國際鑄幣稅壓榨的可能性,因此新金本位更加公正;4.金本位制可以更有效地克服經濟民族主義。因為各國貨幣實際上是以黃金為代表的,所以不存在利用名義匯率的漲跌來進行“貿易或金融中國家保護主義的現實”(Shelton,J;1998) 。

長達壹個世紀的危機和貨幣體系的變化已經證明,回歸金本位制度幾乎解決不了任何問題。1.盡管自1980年代以來發生了許多區域性金融危機,但沒有壹次演變成全球經濟衰退甚至崩潰。從歷史上看,金本位制不足以確保世界經濟避免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威脅。比如古羅馬、中世紀歐洲、西班牙、巴西都經歷過徹底金本位下物價上漲30倍以上的通貨膨脹;另壹方面,在金本位制下,以金融體系崩潰為導火索的世界經濟在1879-1896和1929-1933之間爆發(鐘偉;2000) 。2.金本位制度是對人力資源的驚人浪費。世界經濟越發達,純粹作為交易中介所需要的全球黃金存量就越驚人(特裏芬;1997) 。換句話說,即使金本位制度下的金融資本全球化更加公正,也註定會使全球經濟增長收斂到壹個極限(可作為貨幣使用的全球黃金存量)或者崩潰到壹個極限(這意味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會因黃金資本的極度缺乏而崩潰;或者因為人類技術的進步可以合成黃金,金本位基礎完全喪失,崩塌)。經濟金融化或虛擬化是不可避免的歷史過程。3.人類也不是沒有回歸金本位制,包括壹戰後的英國和1933到1934的美國。比如羅斯福新政時期,美國部分采用了所謂的“補償美元”計劃。這種金本位制度允許定期調整貨幣黃金的官方價格,以穩定國家價格水平,即在價格下跌時提高黃金的官方價格,在價格上漲時降低黃金的官方價格。此時的金融資本國際化實際上是以犧牲其他國家的貨幣穩定為代價換取本國的物價穩定而對公眾開放的(Warren,G & amp;皮爾遜,F;1937),相對於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金本位沒有實質性的公平性。歷史上回歸金本位的實踐也表明,試圖重拾被拋棄近半個世紀的金本位是不可能的。

第二,重建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想法

它是在德國席勒研究所和萊斯頓的高國際勞工委員會於1997年2月至17年2月通過的緊急呼籲中提出的。呼籲書由席勒研究所創始人海因伯格、烏克蘭國民議會議員娜塔莉亞等數百名各國政界、學界知名人士簽名,其中包括80名美國現任和前任議員、53名獨聯體成員、17名拉丁美洲成員、35名宗教人士、40名國際工會領袖,以及來自歐洲、非洲和亞洲的政府首腦和知名人士。而持類似重建布雷頓森林體系觀點的,可能還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法國的阿萊,以及頗具爭議的美國林登。拉羅什和其他人(桑格,D;1999) 。

信的主要內容如下:1。當前,全球金融投機猖獗,國際金融秩序混亂,全球面臨生產衰退和大規模失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制推行的所謂改革政策,給前蘇聯、東歐國家和許多拉美、非洲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災難。整個國際金融體系總是擔心翻船,其政治、社會、軍事後果不堪設想。2.因為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可能會威脅到整個人類文明,迫切需要召開新的布雷頓森林會議,需要世界上所有主權國家采取聯合行動,打破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重組全球債務,恢復固定貨幣匯率制度。金融資本全球化本身就包含了發達國家對國際鑄幣稅的壟斷,使外圍國家成為受害者,國際金融機構無權要求人民的血肉償還債務。2.美元作為世界貨幣是極其危險的。“不僅為了壹個國家的人民,也為了世界人民,我們現在必須努力廢除國際壟斷金融機構強加給他們的金融枷鎖。”主權國家有權針對經濟蕭條推行獨立的經濟政策,為社會基礎設施、工業和農業的大規模投資提供低成本的長期信貸。更極端的恢復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提議,要麽宣稱世界已經進入廢除現有貨幣的緊急狀態(Larouche,L;2000),要麽呼籲摧毀貨幣,重建新的全球有管理的匯率制度和全球中央銀行(謝爾頓,J;1994) 。

上述觀點似乎忽略了貨幣體系本身演變的歷史必然性和進步性。無論金融全球化導致的全球福利增量分配是否公平,它至少導致了壹個全球福利增量的出現。譴責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要求從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出發重建新的金融秩序,使資本收益的全球分配公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既然現在的國際貨幣經濟體系基本上是發達國家壟斷的資本主義體系,那麽這樣的體系必然是為世界經濟服務的?quot在發展中國家的“呼籲”下,貨幣體系的改革進程似乎很難由新布雷頓森林體系來解決。

三。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最近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經常伴隨著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尖銳指責。因此,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不能不與這些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聯系在壹起。以埃及經濟學家薩米爾·阿明為代表,本文提出了重構這些國際組織的設想。鑒於這種經常希望將IMF改造成全球性央行的想法,其理論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哈耶克1937的《貨幣的民族主義與國際穩定》和麥金農1982的《貨幣穩定的國際準則》(Mekinnon,R;1984) 。原因如下: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初目標是確保開放的全球經濟的貨幣穩定,以取代二戰前搖搖欲墜的金本位制度。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壹樣,是為美國提供全面控制而設計的。美國拒絕了全球央行的想法,用壹個更弱、更依賴的IMF取而代之,以便控制它,並與其他國家分擔責任。2.這樣的制度設計使得IMF無法強制發展中國家實施結構調整,防止其過度債務積累;它也不能要求操縱它的發達國家實施有效的債務減免計劃。3.雖然IMF追求的是在最文明的條件下加速回歸貨幣可兌換的目標,但其極其野蠻的解決方式是眾所周知的,IMF並沒有穩定國際貨幣體系的真正權威。其他指責不僅限於IMF,甚至包括世界銀行、世貿組織、七國集團和聯合國。

基於上述分析,薩米爾·阿明認為,改革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1,將IMF轉變為壹個擁有發行真實世界貨幣權利的世界央行,它將取代美元,確保匯率穩定,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增長中的調整”所需的流動性。2.把世界銀行變成壹個基金,讓它從德國和日本吸收國際資本,註入發展中國家(而不是美國)。這種意在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資本流動調整,也將迫使美國減少巨額經常賬戶赤字。3.檢討歐、日、美金融政策的協調,讓匯率相對穩定,迫使美國調整結構性赤字。同時,應根據地區與世界的相互依存關系重建第三世界國家組織,以消除當前全球兩極分化的負面影響。4.重建聯合國系統,使其成為政治和經濟談判的場所,以促進在世界主要地區建立金融活動和貨幣政策的協調機制(Amin1995) 。

上述想法的實質反映了發展中國家對美元霸權和發達國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的焦慮,希望發達國家從貨幣危機中分擔更多損失。但顯而易見的是,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實際上處於壹種後霸權體系,霸權導致穩定,貨幣體系的背後也是國力的對比(Cooper,n;1989) 。發展中國家更應該強調的,或許是貨幣體系中強國和弱國之間的權責平衡。如何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正確分享更多的指導權和話語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四,國際貨幣非國家化和組合商業化的思想

壹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認為,既然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弊端與充當世界貨幣的國家信用貨幣(尤其是美元)有關,那麽最直接、最大膽的想法當然是將貨幣非國有化,這包括兩種方案。第壹,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的競爭性貨幣,將貨幣與國家信用完全脫鉤。我們來看看貨幣非國有化為什麽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金融體系中的各種問題:1。國際金融體系脆弱性加深的問題,其實可以歸結為政府壟斷貨幣發行的弊端。從孟德爾、米塞斯到N .華萊士、L .懷特等所謂的貨幣法律限制學派,貨幣被定義為法律限制的結果,政府將國內國際鑄幣稅收入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2.政府缺乏限制貨幣發行的內在動力,政府對貨幣發行權的濫用和壟斷是貨幣體系脆弱的關鍵。解決這些問題的捷徑是貨幣發行的非國有化,即取消國家發行貨幣的特權,由私人銀行發行貨幣。因為非國有化貨幣是自由競爭的,競爭會導致大部分私人貨幣退出流通領域,只有信譽良好的跨國金融機構發行的非國有化貨幣會留在市場上。這個建議甚至沒有超出哈耶克的早期思想(哈耶克,F;1973) 。第二,以組合商品為基礎的價值貨幣,使貨幣成為純粹的商品基礎貨幣。壹些反對美元本位的經濟學家,除了像阿明壹樣建議創造全球貨幣外,還持有商品組本位貨幣。其實早在1931,格雷厄姆就已經預見到了這些缺陷,並提出了貨幣組合商業化的建議。即人們可以用鋼鐵、銅(資訊論壇)、煤炭、木材、小麥(資訊論壇)等壹組基本商品作為貨幣基礎來發行貨幣,由金融機構發行的組合商品貨幣取代信用貨幣,使貨幣從根本上失去信用特征,成為實物資本抵押的價值貨幣。自然,現在的貨幣體系會出現所謂的金融資產膨脹等等?quot金融癌癥有先天免疫力。

把貨幣非國有化作為國際貨幣體系的處理方案是非常危險的。其實質是剝奪國家任何鑄幣稅的可能性,轉而將鑄幣稅的收益完全交付給市場約束下的金融機構,從而徹底消除國家從金融資本全球化中可能獲得的對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影響。這種唯心主義的想法之所以比目前的貨幣體系更危險,是因為它建立在根深蒂固的自由主義思想基礎上,而事實上,自由和市場機制的有效性是有限的(布坎南,J;1976) 。貨幣非國有化改革的失敗意味著世界金融經濟的全面危機,它的成功意味著壹個擁有發行世界貨幣資格的巨型金融機構的出現。這個巨型金融機構幾乎可以摧毀所有試圖自我監督的國家或國際組織,而這個“金融巨人”當然不可能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機構。

至於以商品群體為基礎,以實物資本全額抵押的民間機構發行的貨幣,可能給貨幣體系帶來的問題比它所能解決的還要多。這些所謂的商品群,不僅設立、儲存、保管的成本會極高;在發生貨幣危機時,由於作為貨幣價值基礎的抵押商品群體構成復雜,難以分割分配,實際上無法用相應的貨幣兌現,貨幣體系對金融危機幾乎會喪失所有的自我調節能力。因此,上述兩種方案在理論和實踐上都不太有前途。

發展中國家還提出了許多其他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集團和24國集團簽署的《加拉斯卡聲明》,旨在與國際債務人(通常是發展中國家)和債權人(通常是發達國家)分擔國際貨幣體系危機的損失,擴大發展中國家在主要國際金融機構中的參與權。2.世界經濟論壇第七屆東亞經濟峰會提出的危機地區計劃,意在整頓金融體系,加強對全球資本流動的監管,采用區域性貨幣體系,完全美元化,加強國際貨幣協調。壹般來說,發展中國家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要求是降低匯率波動,增強自身償債能力,強調危機損失的全球分配。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自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人類的貨幣體系壹直在壹種“無體系”中運行(陳彪如;1990) 。目前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國際貨幣領域的話語權很強,這對發展中國家不利,對防止貨幣危機也不利。但到目前為止,我們既沒有探索到,也沒有完全預見到壹個更公正、更穩定的貨幣體系,可以取代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