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和崇禎的性格和心理有關。明朝的朱家皇帝,皆有近乎病態偏執性格,莫不多疑刻薄,剛愎自用,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崇禎即位之際,國家早已積重難返,國事日非,朝上“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 民間“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憂憤之中的崇禎,不免“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愈是如此,妄想性的偏狹愈強烈,到後來,崇禎發展到認為壹切皆歸於“士大夫誤國家”。對身擔重責的大臣,崇禎通常是先寄予極大的,甚至是超出實際的期望,壹旦令其失望之後,又壹變而為為切齒憤恨,必殺之而後快。故崇禎在位17年,所戮大臣不計其數,其中總督有7人,巡撫有11人。內閣重臣更頻繁替換走馬燈,先後用了近五十人。崇禎以唯才是用為標準,有諷刺意味的是,居然滿朝無可撐局面之人。其真無人乎?其個性不容人也。
2.為什麽是磔死袁崇煥?
崇禎剛開始對袁崇煥也是寄予厚望的。“崇煥入都,先奏陳兵事,帝召見平臺,慰勞甚至,咨以方略。對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帝曰:“復遼,朕不吝封侯賞。卿努力解天下倒懸,卿子孫亦受其福。’崇煥頓首謝。” 袁崇煥說了句不該說的大話,五年平遼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不過崇禎信以為真了,而對臣僚壹些紙面上娓娓動聽,卻無實際收效的言論祟幀總是非常反感。這就種下了第壹個禍根。 袁崇煥把話說得太滿,崇禎平邊心切,也不顧是否可行,壹味下註,而後又感覺虧了本,以至認定袁崇煥辜負其信任,有被欺之感。這種下了第二個禍根。“崇煥始受事,即欲誅毛文龍。”這是第三個禍根。當時,盡管明屢戰屢敗,但基於天朝尊嚴,“諸將罔敢議戰守。”而“議戰守,自崇煥始。”後來京都危機,袁崇煥議和之事被曝光張揚,為禍根四。 崇禎三年十月,皇太極率精騎十萬,避開袁祟煥把守的錦遠防線,繞道察哈爾入長城,攻占遵化。京都百姓和壹些無知官員不懂這些國家政治軍事大事,只覺得既然是袁崇煥戍邊,敵大軍壓境,自是袁守疆有過,何況袁崇煥有與敵和議的事實,更使得“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這是禍根五。 袁崇煥下獄是崇禎二年十二月,處斬是三年八月,中間有近九個月的時間,如果要慎重審訊,反間不難破解。崇禎雖偏狹,但並不昏庸,對國事也不是不了解。京都危機無需仔細分析就可明白與遼東防線無關,這根本是基本事實。然而,崇禎痛恨的是袁崇煥戍邊以來,未曾為他分憂,盡管遼東穩固,但清軍依然可以大模大樣的繞過山海關騷擾邊境。五年平遼的諾言看來是不實之詞。這是對大臣要求苛刻的崇禎所不能容忍的。此外,後金居然兵臨京師,引發了朝野的騷動、驚恐和不安,所以這等奇恥大辱必需壹個罪不可赦的替罪羊來平息,否則天朝面子何在?此事之後,袁崇煥因和議曝光而廣受非議,對遼東局勢,當時朝野雖有危機感,卻並未真正警醒,始終停留在戰事不利始於將帥無能的舊思維方式上,恰恰和議對如此的壹個依舊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的王朝是最難以啟齒的羞恥,這是最後壹個禍根。
有此六因,袁崇煥的悲劇就在所難免的發生了。應該說,崇禎也未嘗沒有過思想鬥爭,但性格因素讓他更願意以妄想和猜疑了結。事後,崇禎為自己辯護說:““朕禦極之初,攝還內鎮,舉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營私圖,因協民艱,廉通者又遷疏無通。己已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驚,此士大夫負國家也。”
3. 為什麽是乾隆為袁崇煥平反?乾隆是在什麽樣的情況為袁崇煥平反?
乾隆上位後平反多爾袞,撫平了滿洲貴族內部的矛盾。另壹方面,乾隆對如何爭取和收買漢族的民心更是絞盡腦汁、費盡心機。因為他是清朝的皇帝,是滿清取代了明朝統治中國的,他不能說明朝的好話;但是說明朝的壞話,又會得罪漢人,到時更失人心。經過和漢族壹些大臣和士子反復商議,他這個清朝的皇帝,竟然挖空心思,下詔為壹個在150多年前被明末皇帝崇禎冤殺的著名抗清將領袁崇煥平反,以此來收買漢族的民心。乾隆在為袁崇煥平反的詔書上是這樣寫的:“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這樣的平反詔書,明眼人壹看便可看出,忠心耿耿為明朝抗敵的袁崇煥,是被明朝的昏君殺害的。潛臺詞是,袁之死和乾隆的祖宗清太宗皇太極無關。而乾隆作為清朝的英明君主,對袁崇煥的死是懷著惻隱之心深表憐憫的。只有大清的君主如此英明,才會為袁崇煥的千古奇冤平反。乾隆藉為袁崇煥平反來收買漢族民心的用心,真是昭然若揭。不過,乾隆為此舉對緩和漢族廣大民眾對滿清統治者的仇恨和不滿,還是起了壹定作用的。 當然,乾隆雖然平反了這兩樁百年前發生的特大冤案;但他和清代其它帝王壹樣,本質上是皇權至上的專制君主,因此他在位時也制造冤獄,僅乾隆年間,興起的文字獄竟達七十多宗。尤其是對被當政者主觀武斷地認為有反清復明傾向的人,更是殺無赦,連已死去的人也要開棺戮屍,其後人、老師、朋友也受株連。由此也可看到:乾隆為多爾袞和袁崇煥二人平反,並非突然大發善心,而是為了鞏固他的皇權統治而已。
4. 當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和閻崇年老師的《明亡清興六十年》對袁崇煥的評價好像不壹樣?
閻崇年老師感嘆袁崇煥是中國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英雄之壹.我覺得閻崇年把對袁崇煥不利的史料都選擇性忽略了,比如毛文龍的戰功、袁崇煥在遼東壹年多寸土未復、在北京城外跟皇太極兜圈子這些事。袁崇煥的功勞固然不應該抹煞,但他做的錯事也不應該忽略。
《明朝的那些事》則第壹就是基本采用主流觀點。第二就是如果有爭議則盡量兩邊不得罪。對袁的功過都有較多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