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辭書出版社的《中國成語大詞典》立“盡忠報國”為主條,解釋為:竭盡忠誠報效國家。《宋史·嶽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也作精忠報國。“精忠報國”為附見條,說:見“盡忠報國”。
不難看出,“盡”為動詞(去聲,繁體寫“盡”。上聲的“盡”還有極、最和縱然、只管之意,繁體為“盡”),“精”算副詞;在語法上,盡忠與精忠都作謂語、定語,表達的意思都是非常愛國,甚至犧牲生命。只是結構上有所差別,前者為“連動式”,後者是聯合式。
再從成語來源論,盡忠報國,出自北周末年《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精忠報國,始於宋高宗錦旗禦書的“精忠嶽飛”。據《中國歷史年表》列,頭尾相接,兩朝相差547年。
如果非要找出個中差別,那只能認為:“盡忠”,應是嶽飛的報國決心;或是姚太夫人對兒子的要求。而“精忠”,則更多地表示了他人對嶽飛的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