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千年來,每當談及曹操的奸詐,人們便會想起七十二疑冢。在過去的文學作品中,這是壹個非常非常經典的梗,文人墨客利用它,編寫出許多妙趣橫生的故事。
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了,第七十八回說曹操病重,勢將不起, “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在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七十二座疑冢,以假亂真,千萬不能讓外人發現自己的真墓,開館戮屍。
蒲松齡《聊齋誌異》卷十也有提到曹操疑冢,說許城外面有壹條河,洶湧無比,盛夏時節老百姓下去遊泳,竟然屍首分離,於是地方官派人到上遊把水閘關了,將水抽幹,發現河底竟然有壹個洞,洞口裝著壹個轉輪,上面全是利刃;把轉輪取走後,進入洞中,只見石碑壹塊,刻著隸書,仔細觀察,原來是曹操墓呀!得來全不費工夫,終於找到妳!阿瞞!久違了!趕緊把棺材撬開,金銀珠寶通通拿走。對此,人們感慨:都知道曹阿滿有七十二疑冢,那我把七十二座全部挖開,總可以找到真墓吧!不行,人家的真墓還不在這七十二座裏面,實際上在漳河水底,奸詐!真是老奸巨猾!
弱弱地問壹句:曹操想不想被別人盜墓?當然是不想的,他老人家的智商沒有問題,更何況自己也是個盜墓行家,曾切身體會過被人盜墓是什麽滋味。官渡之戰前夕,陳琳撰寫檄文怒批曹操,罪狀之壹就是偷墳掘墓:“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而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身處三公之位,而行桀虜之態,汙國害民,毒施人鬼!” 梁孝王劉武,竇太後的兒子,漢武帝的叔叔,他的墓,妳曹孟德都敢盜掘,說明眼裏根本沒有漢家天子。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為了盜墓,曹操還專門設置了官職,真是匠心獨具;為了防止他人盜墓,曹孟德想出了哪些辦法呢?
建安二十三年六月,六十三歲的曹操自感年老,時日無多。下令開始修建陵墓,他說:“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頉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兼容。“明確交代自己的陵墓建在西門豹祠西邊的壹塊高地上,這裏非常貧瘠,不會搶占肥沃的良田。不封不樹,地面上沒有標識,像漢景帝的陽陵、漢武帝的茂陵,都有高大的封土;後來明代的十三陵,清代的東陵、西陵,都有高大的明樓,外人壹看便知;曹操要求自己的墓地沒有地面標識,實際上也是壹種防盜的考慮。妳找不到我的陵墓,又如何能發掘呢?此外,他還要求自己的心腹大臣陪葬,比如夏侯惇、曹仁這樣的,所以曹操墓不是壹座孤墓,有壹個高級貴族的墓葬群。
過了壹年半,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危,他交代後事說:“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這樣的安排體現了“薄葬”的思想,第壹是要求葬禮盡快辦完,不要拖得太久,大操大辦,勞民傷財;第二是軍隊不能擅離職守,以防止劉備、孫權趁機進攻;第三是墳墓裏不要放金銀財寶,不要給他制作豪華壽衣,穿平時的衣服就可以下葬了。
喪禮結束後,曹丕撰寫了《武帝哀策文》,其中說:“漫漫長夜,窈窈玄宮。有晦無明,曷有所窮。鹵簿既整,三官駢羅。前驅建旗,方相執戈,棄此宮庭,陟彼山阿。”可見曹操的葬禮是公開舉行的,參與者甚多,既包括家族子弟、文武官員,還有儀仗隊、馬車夫等輔助人員,他們都知道曹操墓的具體位置;後來功臣們去世了,也陪葬在曹操周圍,他們的家屬、親朋好友也知道曹操墓的所在。了解情況的人非常多,這並不是什麽秘密。
不封不樹,不藏金玉珠寶,就是曹操防止盜墓的手段。在曹丕掌權初期,他還是給父親的陵墓修造了地面建築。之前關羽攻打襄樊的時候,曹操派於禁、龐德前往救援,沒想到淫雨霏霏,漢水暴漲,於禁全軍覆沒,投降關羽;龐德寧死不屈,身首異處;曹操感慨不已,他和於禁***事幾十年,到頭來還不如壹個龐德有氣節。幾年後,於禁被孫權放回,曹丕就讓他去高陵祭祀先帝,只見陵屋繪有壁畫,內容就是於禁投降、龐德就義的故事;於禁看後羞愧而死。這段記載側面可以反映出,曹操墓最早是有地面建築的;等到黃初三年,魏文帝下旨將地面建築悉數拆除,這是完全落實薄葬方針的壹種體現。他在《終制》裏面說:“漢文帝之不發,霸陵無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樹也。霸陵之完,功在釋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因為原陵的財寶太多了,盜墓賊發掘了原陵,這是誰的過錯?當然是漢明帝的,表面上看,陪葬的越多好像越孝順,實際上是害了親人。
曹操的確有防盜措施,但沒有建七十二疑冢這壹項。北宋以前,人們都知道曹操墓地的所在,盡管他不封不樹。曹魏時期,曹操作為先帝,他的陵寢當然是朝廷重點保護的對象,總不能埋完了就放之不管,那樣有違孝道,也不利於陵寢的安全,必然有專人看護。西晉建立後,對前朝墓地進行了人為損毀,曹操墓的位置就暴露在公眾面前,為人們所熟知。十六國期間的《魯潛墓誌》詳細介紹了魯潛墓與魏武帝陵的相對方位;唐朝時,李世民北上討伐高句麗,曾專門前往曹操墓祭奠,並宣讀文章,《元和郡縣圖誌》明確說曹操墓在鄴縣以西三十裏的地方,說明時人也是清楚曹操墓的方位的;北宋乾德年間,趙匡胤下詔妥善安葬前代帝王,如有被盜的,回填墓道口,並安排陵戶為之守靈,曹操也是其中之壹。
七十二疑冢的說法是南宋開始出現的,在此之前,沒有人說過曹操幹了這麽壹件事情。比如俞應符的《漳河疑冢》:“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說曹操生前騙天,死後騙人;比如羅公申的《曹操疑冢》:“漢文因山事已定,曹操疑冢憂更深。”再如清代陸次雲的《疑冢》:“疑冢累累漳水頭,如山七十二高丘。正平只有墳三尺,千古安眠鸚鵡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