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什麽是任務型教學法

什麽是任務型教學法

問題壹:任務型教學法的優點 其優點是:1. 完成多種多樣的任務活動,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綜合的語言運用能力。3. 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語言交流活動,啟發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4. 在任務型教學中有大量的小組或雙人活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5. 活動內容涉及面廣,信息量大,有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面。6. 在活動中學習知識,培養人際交往、思考、決策和應變能力,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7. 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啟發下,每個學生都有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的機會,易於保持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問題二:任務型教學法的基本要素 (壹)目標。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務壹樣,教學任務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說,它應該具有較為明確的目標指向。如前所述,這種目標指向具有兩重性,壹是任務本身要達到的非教學目的,二是利用任務所要達到的預期的教學目的。如在“案件偵破”任務中,其非教學目的便是根據不斷增加的線索進行討論推理,直到最後找出罪犯。但設計任務所期望達到的教學目標則可能是通過完成任務過程中所產生的語言交流感受語言,增強語言意識,提高交際能力,並在交際過程中應用諸如表示假設、因果關系,或“肯定”“可能”“也許”等目的語表達形式。作為促進學習的教學任務,教師更多地關註它的教學目的。(二)內容。任務的這壹要素可簡單地表達為“做什麽”。任何壹個任務都需賦予它實質性的內容,任務的內容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是需要履行的具體的行為和活動。(三)程序。指學習者在履行某壹任務過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驟,在壹定程度上表現為“怎樣做”。它包括任務序列中某壹任務所處的位置、先後次序、時間分配等。(四)輸入材料。所謂輸入材料是指履行任務過程中所使用或依據的輔助資料。如前面提到的“案件偵破”任務,就需要打印在若幹張紙條上的壹系列線索,任務就從第壹條線索的推理和討論開始,在不能得到肯定的結論時,依次增加線索,直到真相大白。輸入材料可以是語言的,如新聞報道、旅遊指南、產品使用說明、天氣預報等;也可以是非語言的,如壹疊照片、圖表、漫畫、交通地圖、列車時刻表等。盡管有些課堂任務並不壹定都要使用或依據這樣的輸入材料,但在任務設計中,通常提倡準備和提供這樣的材料,使任務的履行更具操作性,更好地與教學結合。(五)教師和學習者的角色。任務並非都要明確教師和學生在任務履行中的角色,但任務都會暗含或反映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特點。教師既可以是任務的參與者,也可以是任務的監控者和指導者。在任務設計中,設計者也可考慮為教師和學生進行明確的角色定位,促進任務更順利有效地進行。(六)情景。任務的情景要素指任務所產生和執行的環境或背景條件,包括語言交際的語境,同時也涉及課堂任務的組織形式。在任務設計中,應盡量使情景接近於真實,以提高學生對語言和語境之間關系的意識。

問題三:關於任務型教學法,下面哪壹種說法是對的 任務型教學法的概述

1.1任務的定義

任務型教學法就是以任務為核心組織語言教學。如何理解“任務”是正確實施任務型教學法的關鍵。關於任務壹詞有各種各樣的定義。long認為,任務 是我們為自己或他人無償或有償地做的壹些事情,比如給柵欄刷油漆、給孩子穿衣服、填表格、到商店買鞋、預定機票、從圖書館借書、考駕駛執照、打印信件、給病人量體重、分發郵件、在飯店預定房間、開支票、在地圖上查找目的地等。(long,1985)

breen認為有助於達到語言學習整體目標的所有課堂活動都可以看成是任務,包括短暫的語法練習以及復雜耗時的整體課堂活動。(breen,1987)

prabhu認為任務是學習者根據所給信息和經過思考得出某種結論或結果的活動。 在完成任務時,學習者能夠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控制和調整。 (prabhu,1987:17)

willis認為任務是活動中學習者使用目標語作為交際活動並取得某壹成果(willis,1996)

nunan認為任務是壹種涉及到學生理解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課堂活動,學習者的註意主要集中在表達意義上,而不是在操練語言形式上。 (nunan,1989:10)

skehan將任務定義為含有以下五個要素的活動:

表達意義是首要目的

學習者需要解決某個交際任務

學習者所做的事情與現實生活的某些活動有聯系

完成任務是最重要的

對活動的評價是要以結果為依據

(a cognitive appraoch to english learning p95)

魏永紅認為“任務”是用語言處理模擬的或者真實的生活中的問題。

在對於任務的定義,各家不壹,但綜合各個學者對於任務的定義,我們不難發現,任務必須設計情境、目標、活動、結果、意義、評價六個部分的內容。首先,任務型教學法倡導真實的語言情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設計真實情景,在真實的語言情景下產生真實的交際需要;其次,任務要有壹定的目標,即在規定的時間內解決實際的交際問題;再次,任何任務都必須以活動的形式進行,它是在同伴之間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的;第四,任何任務的最終都要得到壹定的結果,以檢測學習者在學習中的效果,沒有結果的活動是毫無意義的;第五,任何任務都必須有意義,沒有意義的語言活動就是對語言的機械訓練;最後,對於結果的評價也不容忽視,因為它是對學習者的肯定,同時也是壹種激勵。

1.2任務型教學法的定義

外語教學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從20世紀40年代初的直接法,到20世紀60年代的人知法和交際法,外語教學不斷改進不斷完善,從註重內容形式轉向註重意義和能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人知法和交際法的基礎上,逐漸興起了任務型教學法。任務型語言教學是指壹種以任務為核心單位計劃,組織語言教學的途徑)。也就是說,教師設計出任務,讓學生完成任務,把知識和技能融為壹體,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用所學語言去做事,是壹種做中學的教學理念。任務型教學法強調學習者為中心和以人為本,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解,學習者操作的方法,重視語言內在意義及語言的運用技能,將語言技能的訓練融入到壹個或多個任務中,使學習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綜合運用語言能力。那麽,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什麽呢?

2 如何設計任務

任務型教學法將任務置於教學的焦點,弄清楚何謂任務,對於實施教學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對於何謂任務,前面已經闡述過了。下面將討論如何設計任務。任務型教學法中的課堂教學任務由目標、輸入、活動形式、教師與學習者角色和環境組成,其核心是通過任務來完成壹系列的教學目的。因此,任務的設計要......>>

問題四:內容型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的區別 內容型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的區別

首先寫教學目標,現在是課改階段上課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然後分析教材:重點和難點 三 教具 四 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可分詳案和簡案,詳案要設想每句話怎麽講比較麻煩,簡案只要寫壹下時間安排,和每部分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 六 板書提綱 七 教學反饋 這樣的教案就比較完整,也能及時地總結問題。 我認為寫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確立教學理念,也就是第壹部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部分,否則上課就會漫無目的,效果比較差。

問題五:任務型教學法的作用 任務型教學法則屬於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法。此類教學法主要關註二語教學的認知過程和心理語言學過程,力圖為學習者提供機會,通過課堂上以意義為焦點的活動,參與開放型的交際任務。其課堂操作程序表現為壹系列的教學任務,在任務履行過程中,學習者註重語言交際的意義,充分利用自己已經獲得的目的語資源,通過交流獲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務,其學習過程是沿著開放的途徑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問題六:什麽是"任務"?"任務型"教學有何特征 傳統教學是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然後通過機械地操練鞏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很好的得到開發和發揮,傳統教學重知識傳授而忽視能力培養。

傳統教學重講輕練,外語學習不是通過老師大量的講授而是讓學生大量練習,在實踐中學會“遊泳”。

問題七:任務型教學法的本質 任務與傳統的“練習”(exercise)或通常意義上的“活動”(activity)究竟有什麽樣的本質差別呢?首先,任務具有目的性。這裏的“目的”具有兩重性,壹是任務本身所包含的非教學目的,二是任務設計者所期望任務參與者達到的教學目的,而練習通常只具有教學目的。其二,任務通常會產生非語言性結果,而練習總是產生語言性結果。比如,根據所聽天氣預報的信息,決定怎樣安排野炊;或根據火車和汽車時刻表,選擇哪幾趟車能方便準時地趕到某地開會,任務完成後所得到的結果是非語言性的,而課堂練習,如用短語造句、用介詞填空等,其結果總是語言性的。第三,任務具有開放性,也就是說,任務的履行並非有壹套預定的模式或途徑,或者會達到統壹的結果,完成任務的途徑,包括應用的語言是可選擇的、不固定的、非限制性的。第四,任務具有交際性或互動性。任務通常是集體性和合作性活動,任務的履行通常以交際或互動的方式進行,這種互動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輸入材料之間的雙邊或多邊互動。

問題八:任務型教學的教學步驟 任務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1、任務的目標(Goals)。指通過讓學生完成某壹項任務而希望達到的目的。任務的目標可以是培養學生說英語的自信心,解決某項交際問題,也可以是訓練某壹項基本技能等。2、構成任務內容的輸入材料(Input)。輸入材料必須具有知識性,應以現實生活中的交際為目的,是學生在壹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語言,從而學習語言而不是局限與教材。3、基於這些材料而設計的各項活動(Activities)。任務的設計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後想連,層層深入,並由數個微任務(mint-task)構成壹串“任務鏈”。在語言技能方面,遵循先輸入後輸出原則,使教學階梯式層層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