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詠菊》原文及翻譯賞析

《詠菊》原文及翻譯賞析

《詠菊》 是清代小說家曹雪芹的詩。

翻譯

無法擺脫的詩情從早到晚把我糾纏,或繞著籬笆漫步或停下來倚著石頭獨自沈思吟誦。

筆尖上積聚著靈秀,面對著霜寒把秋菊描寫,口齒闖含著菊花的芳香,仰對明月把菊花吟詠。

滿紙上寫的都是平日自我憐惜的哀怨,誰又能透過片言只語了解我的愁思。

菊花自從經過陶淵明的品評後,高尚的品格壹直被人稱道。

作品賞析

這首詩的第壹聯就說詩魔纏身,創作沖動不由自主。這很符合黛玉的個性特征,林姑娘的確是壹位多愁善感的詩人,長吟短賦,經常觸景生情,發於章句。同時從作詩的角度說,這兩句也是開門見山,直切“詠菊”的主題。全句說為了想出新奇的詩句,站在籬笆前,靠在山石上,苦思冥想。

第二聯說詩興來了,就信手揮毫,對月高吟。庚辰本、己卯本、在俄本、戚序本、蒙府本、舒序本、楊藏本、甲辰本、北師大本都是“運秀”,程高本改成“蘊秀”。“運”的動作性更強,把寫詩時的靈感勃發表現出來了。

後邊的四句也緊貼“詠”字,揮毫滿紙,都是詩人的“素怨”——即秋怨,按古代的五行說,金配秋,色白,故曰素秋。“訴秋心”即對菊花抒發情感,用問句,說“誰解”,實際上以菊花作潛在的知音,所以最後就以愛菊成癖的陶淵明來標榜。陶淵明作過彭澤令,故稱陶令,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千古高風。

原文

《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沈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壹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註釋

無賴:無聊賴,無法可想。

詩魔:佛教把人們有所欲求的念頭都說成是魔,宣揚修心養性用以降魔。

昏曉侵:從早到晚地侵擾。

欹(yī):這裏通作“倚”。

沈音:心裏默默地在念。

毫端:筆端。

蘊秀:藏著靈秀。“毫端蘊秀”是心頭蘊秀的修辭說法。

臨霜寫:對菊吟詠的修辭說法。臨,即臨摹、臨帖之“臨”。霜,非指白紙,乃指代菊,前已屢見。寫,描繪。這裏說吟詠。

口齒噙(qín)香:噙,含著。香,修辭上兼因菊、人和詩句三者而言。

素怨:即秋怨,與下句“秋心”成互文。

壹從:自從。

評章:鑒賞,議論。亦借說吟詠,如:評章風月。

高風:高尚的品格。在這裏並指陶與菊。

作品出處《紅樓夢》第三十八回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簡介

曹雪芹,清代小說家(1715—1764)。名沾,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寧遼陽,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壹生正好經歷了曹家盛極而衰的過程。

曹雪芹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能詩善畫。其詩立意新奇,風格近唐代詩人李賀。他最大的貢獻在於小說創作,他所創作的長篇小說《紅樓夢》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壇上享有崇高聲譽。

創作背景

曹雪芹將《詠菊》寫在了《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裏。這回描繪賈府表面上處於最鼎盛的時期。此次活動,由史湘雲和薛寶釵擬定題目,***十二道題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韻,由寶玉、黛玉、寶釵、湘雲、探春等五人自由選題。這回作者讓林黛玉選了其中三道詩題:《詠菊》、《問菊》和《菊夢》。借用李紈公評《詠菊》來借景抒情、以物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