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外孫登雲門山
作者 | 呂浩
八月底的天氣,秋高氣爽,壹場大雨過後,空氣格外清新,地裏的莊稼和路邊的花草樹木格外茂盛,正是登山賞景的好時節。壹大早,我與外孫及他姥姥三口人,就驅車去著名的魯中名山——青州雲門山登臨遊玩。
雲門山我去過多次,早在七十年代在益師上學期間,就與同學登臨過多次,但這次是與不到六歲的外孫澤安壹起,還是第壹次。外孫興致很高,進了山門,跳著唱著,壹會兒就到了離山門不遠的觀壽亭。
在此小憩後,他姥姥因為腿腳不好駐足在此。孩子擡頭望望南山,高不見頂,便也不想爬山了。我就鼓勵他:壹定要登上山頂,否則就不是男子漢!妳不是學解放軍勇敢前進嗎?怎麽這麽個山,也不敢登上去了?亭子裏的大人也積極鼓勵他登上山去,孩子便鼓起了勇氣,繼續登山。
開頭他壹步兩個臺階,跑在前面,壹會就累了。我告訴他,登山不能太急,要壹步壹個臺階,要有耐力。他便學大人的樣子,壹步步往上邁。壹會他又要拉我的手,我便告訴他,登山不能靠別人,要自己上山,幹什麽事都是壹樣,不能光靠別人,要靠自己。於是他自己壹步壹個臺階往上登。這時我就鼓勵他:真棒!行進到半山腰,見樹蔭下有些木座位,我便與他在座位上歇息,但見林濤陣陣,郁郁蔥蔥,耳聞知了聲聲,賞心動聽,忽覺涼風習習,愜意而輕松。喝幾口帶著的礦泉水,吃壹點水果補充能量,繼續登山。
雲門山雖然不太高,但對於壹個不到六歲的孩子來說,也不是輕易而舉的事。登了壹段,孩子說,怎麽還不到山頂,什麽時候到?我就給他講山頂上大壽字的故事,並說山頂上有個雲門洞,洞裏有雲彩,它很感興趣,說我們上山洞裏吃雲彩去!我說對,壹定能吃到雲彩,他就精神抖擻的往山上登。走不遠,就到了“雪蓑臥石處”,並見到了雪蓑留下的石刻。雪蓑姓蘇名州,河南杞縣人,系明代著名的道人和詩人、書法家,壹生勤奮好學,多有著述,但郁郁不得誌,曾在雲門山隱居逗留,其留下的謎字,象豆不象豆,象雲不象雲,被郭沫若稱之為千古謎字。拾階而上,就到了壹處平坦處,北面是著名的道觀所在地——名曰望壽閣,青州市道教協會就設在此處,觀內供奉關公、財神和福祿壽三星,青煙裊裊,經聲陣陣,善男信女們到此敬香許願。
沿平坦處南行,上幾十個臺階,就到了雲門山的最佳處:山巔大雲頂,即大壽字和雲門洞的所在地,此處東西走向,橫亙數百平方米於絕壁之上。雲頂回望,但見陡峭的臺階,仍有不少遊客往上攀登;仰視南天西端,山巔之陰,被人們塗的鮮紅的大壽字,赫然矗立於巨大摩崖之上,被海內稱之為“雲門獻壽”。孩子第壹次登上山頂,看到“人不過寸高”的繁體的大壽字,自然喜出望外,樂不自禁,不由自主的伸出雙手,大聲喊道:雲門山,我來了!而不少人在摩崖前數米處,面對壽字,雙手伸出作擁抱狀照相留念,寓意“擁抱大壽”,以圖長壽吉祥。我和孩子自然也在壽字前留下了珍貴的倩影。
拜過壽字,就來到雲門洞中。雲門洞位於大雲頂中間,有洞如門,南北相通,高闊數丈,夏秋陰雨時節,雲霧繚繞,穿洞而過,如滾滾波濤,若隱若現,宛若仙境,謂之“雲門”。我們穿過之時,天朗氣清,沒有雲彩穿過,而孩子卻沒有忘記扯雲彩吃之事,我便隨便抓了“壹把”,放到他嘴邊,讓他吃,他說怎麽沒看到雲彩?我說,雲彩放到妳嘴裏就化成水了,他說我騙他,我照實說,今天不是時候,若陰天下雨來,就有雲彩了。
大雲頂山陽處有隋唐石窟造像5處,石佛272尊和歷代文人墨客的題刻、碑碣,為山東省內現僅存的位數不多的唐代前的摩崖石龕之壹。我與孩子在此仰視觀覽並留照,甚為雲門山的 歷史 厚重而折服、感嘆。
時間關系,其他景點未及細看,便攜孫回返。都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其實下山比上山容易,不壹會,便返回望壽亭。孩子高興的撲到姥姥懷裏,便說,我自己爬上山去的,現在撤回來了!他姥姥和亭子裏的人,都誇他真棒!
此次登山,壹是和孩子賞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增加了知識;二是鍛煉了孩子的毅力和勇氣,培養孩子吃苦耐勞、克服困難、自力更生的品德;三是放松心情,回望 歷史 ,響應政府放開 旅遊 全民健身的號召。而特別第二條是最重要的。以後這樣的活動,我還會經常進行下去。
寫於2020年9月11日
呂浩 ,男,臨朐縣東城街道人,中國人民大學幹部專修科畢業,曾在濰坊市直機關工作,自幼愛好文學,已出版《呂浩詩詞選集》,近年來多次在《齊魯文學》等刊物發表作品,現為濰坊市作協會員,《齊魯文學》副主編,中國文化進萬家濰坊交流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