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指的是指的是推究事物之理; 也指糾正人的行為;還指清末稱西洋自然科學為格物。
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格物是壹個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於《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當時的“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養方法有關。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水平,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從宋代理學家程頤開始,“格物”便作為認識論的重要問題討論。他認為“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窮其理,格物的途徑主要是讀書討論,應事接物之類。做法“須是今日格壹件,明日又格壹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
格物的例句:
1、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儒家與道家在這第二步也是相同,儒家更進壹步的典籍大多都是寫人情道理教人格物致知,道家的諸多道經也都描述他們認識的天地大道。
3、當我們祈求精神世界的護持時,只要誠心夠壹定有求必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4、如若成功,到時高官厚祿位極人臣,即使加太子太保又如何?至於畢懋康,沒想到他壹個進士及第的禦史,竟然還是格物大才,又在兵部任上自行造出堪比西洋的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