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管理既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完美的管理應該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
管理要科學化,但管理者是壹種藝術,沒有科學的管理就沒有先進的企業,現在的企業都以創名牌為目標,沒有科學管理就達不到這種效果但科學管理也需要管者的藝術才能善於科學管理也就是領導層的決策.
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管理科學作為社會科學的壹種,是長期以來人門在管理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和發展。人們將這些作以分析,整理並形成系統。成為理論。因此是當之無愧的科學。
管理的科學性是管理的藝術性的前提與基礎我們認為,要將管理工作做好,首先必須承認管理是壹門科學,管理主要依靠的是壹套制度,尤其是評價制度與激勵制度。在現實中,人們也可以發現,壹個企業管理得好,那肯定是因為它有壹套科學的評價制度與激勵制度。判斷評價制度與激勵制度好壞的原則是:(1)是否給企業利害相關人(所有者、經營者、職工、供應商、消費者、債權人、債務人、收稅者等)帶來方便;(2)是否節約了企業制度運行的成本;(3)是否使評價成本與激勵、約束、監督成本較低;(4)是否評價結果明確、公平,激勵、約束功能很強等等。
根據這些原則,還可得出壹些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設計方法:(1)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以高級知識分子為主的企業、強調創新的企業,要更多地采用民主管理;在高級知識分子比較少的企業裏,嚴厲的層級制比較有效;(2)上級管理人員要善於授權給下壹級管理人員,不要事必親躬,不能越級管理。管理的要義要於各級管理者之間有制度化了的權利與責任,管理越科學,這種權利與責任的劃分就越細致;(3)制定嚴密的評價和激勵制度,要把評價和激勵的標準落實到個人,才能真正起到激勵-約束員工的作用;(4)評價標準的選取,要考慮可控性,就是要看被評價者能否控制該評價標準,要將評價標準與被評價者的個人努力聯系起來;(5)評價標準的精細程度是管理水平的最主要標誌。例如,在酒店中這種評價標準要精細到服務生鞠躬的度數、倒葡萄酒的姿勢與數量、擦桌子的光潔程度等等。評價標準硬度越高,可以幫助員工形成明確的預期,效果就會越好。軟標準,不但容易造成扯皮,而且難以服眾,員工有時也會不知所措;(6)要持之以恒地對員工進行培訓(並不因為員工的高流動性而停止),讓他們知道達到標準的方法;(7)獎懲要嚴,決不手軟,太多的破例會影響員工的合理預期,從而增加交易成本;(8)激勵要以評價為基礎,否則激勵便不可能公平合理,達不到激勵的目標;(9)最強的激勵是永遠讓員工充滿希望,這種希望會壹直激勵著員工安心、努力工作;(10)要有明確的升遷制度,盡量讓較高層的管理者都有以下各層級工作的具體經驗,避免越級提拔,也要避免以“英明領導”的管理(人治)代替制度的管理;(11)評價與激勵制度設計的總指導思想是,通過它縮小員工目標函數與企業目標函數的距離,這就離不開“利益均沾”,所以,既要精打細算,但該花的錢決不能節省;(12)如果好的制度不能壹步到位,那就分步改進,制度的變遷需要耐心和諸多準備工作。
只有有了壹套科學的管理制度,才能給職工穩定的預期,減少信息搜尋成本和由於不確定性所造成的損失。在此基礎上企業家的人格魅力、聰明才智、創新精神才有發揮的土壤。如果只承認管理是壹門藝術,而不承認管理是壹門科學,就必然導致管理中的隨意性、壹言堂,甚至獨裁與腐敗。
管理的藝術性是管理的科學性的補充與提高在承認管理的科學性的前提下,講管理的藝術性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管理制度是經營者與職工之間的壹些契約,包括正式的契約與非正式的契約、書面契約與口頭契約、強制性契約與誘致性契約等等,而這些契約都不可能是完備的。例如,規定工資與生產的產品成正比,這壹看似明確的契約實際上包括著很多不完備的地方:工資有沒有包括資金,有沒有包括實物工資?生產不同產品的職工之間,產品如何比較?產品的質量如何界定?由於請假、工傷、公務、不可抗力而導致生產的產品減少,如何扣減工資?而涉及到度量(如產品質量度量)方面,更是不可能絕對精確,簡單到壹張桌子有多長,我們也不可能精確量出(總是有誤差)。而涉及到概念,也是不可能絕對明晰。由於度量是不精確的、概念是模糊的,所以任何制度都不是完備的,在制度不完備的地方,就需要管理者的藝術。可以這樣說,管理藝術是對管理制度的補充,在管理制度規定到的地方,是不可以假管理藝術之名違反管理制度的。如果管理制度本身不合理,那麽就需要修訂管理制度,而不是以管理藝術去代替不合理的管理制度。
管理的科學性與管理的藝術性有點類似於市場經濟中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只有在市場(管理的科學性)失靈的地方,政府(管理的藝術性)才可能發揮作用,管理的藝術性應局限在管理制度失效的領域,這壹點對我們當今經濟體制轉軌中的中國特別有借鑒意義。當前少數管理者總是以為自己具有大智慧並諳熟管理藝術,別人都是比較不夠聰明的。因此過分迷信自己的管理藝術,造成權大於法,這種思想不糾正,中國從人治為主的社會走向法治社會的路還很長。其實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早就告訴我們,人都是理性的,都知道趨避害,在制度與技術(約束條件)既定的情況下,他們知道自己該怎麽做會活得最好,別人最好不要充當救世主或警察。人們的這種趨利避害的行為模式都差不多,關鍵是約束條件(從中短期看主要是制度,從長期看才涉及法律),約束條件(制度)變了,人們的行為自然會改變。因此,要引導人們的行為,激勵職工努力工作、安全生產、保證產品質量等,靠的主要是制度,只有制度沒有規定到的地方,才需要管理者的創新與靈感(藝術)。
管理是在人類經濟社會活動中的壹項職能,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有管理學、管理方法、管理理論等形態;從藝術角度來看,則有具體的管理藝術,特別是在度的把握以及在具體應用時壹些微妙的變化……所以說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
管理即是科學又是藝術!管理象壹臺運轉的機器,它遵循著它的運作模式,但是在機器陳舊的時候就需要改進和維護,從而為企業進行更好的服務,這時就產生了藝術,而管理步伐中的細小環節,模式所不能解決的它就必須有新的方式,新的手段,新的做法去解決,根據環境和問題的不同,作出不同的結論,這本身也是藝術,所以管理是科學,但是它同時也是壹門最好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