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上,基尼系數是反映貧富差距的壹個重要指標。0為“完全平等”,1為“極端不平等”。目前公認的標準是,基尼系數在0.3以下為“好”,0.3—0.4之間為正常,超過0.4為“警戒”,壹旦基尼系數超過0.6,表明該國社會處於可能發生動亂的危險狀態。
目前,我國的貧富差距基尼系數在0.48左右,這已經嚴重超過了國際警戒線,且還在不斷攀升。雖說全球許多國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都會出現貧富差距的問題,但從未有過像中國這般嚴重。
貧富差距現狀分析
各行業間的收入差距
以個人的角度來看,小視野裏,收入差距明顯加大的無疑是各行業間。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以來,行業間收入差距問題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為壟斷行業和非壟斷行業之間的差距。如電力、電信、民航、鐵路、石化、煙草、、房地產等壟斷行業,憑借壟斷經營的特權及國家政府的特殊保護,與其他行業進行不公平競爭,從而取得高額壟斷利潤,其職工平均工資明顯高於社會平均水平。
據統計,2007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為24 932元,其中,最低的非壟斷行業的農林牧漁業職工平均工資為11 086元,最高的壟斷行業的金融業職工工資為49 435元,是非壟斷行業的4.46倍;2008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為29 229元,農林牧漁業職工工資為12 958元,金融業高達61 841元,是非壟斷行業的4.77倍。若包括高收入行業的獎金和工資外收入,則行業收入差距更大。
與此同時,高收入行業的工資增長速度,遠快於低收入行業,這也使得行業間的收入差距進壹步擴大。
城鄉間的收入差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我想出身農村的人恐怕感受的最為深切。農民辛辛苦苦壹年,甚至不如城裏人兩三個月的工資。
從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2008)》中可見,中國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額差距增加了近12倍。
有人統計過,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整體上呈持續擴大之勢。1978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3.4元,農村人均純收入為133.6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率為2.57:1;到2005年收入比率上升為3.22:1;2006年為3.28:1;2007年為3.33:1;2008年下降為3.31:12。據2009年統計公報,2009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 153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 175元,城鄉收入比率又上升為3.33:1。如果考慮到
城鄉居民的福利待遇差別,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比率會進壹步擴大到5—6倍。世界銀行有關報告指出,世界上多數國家城鄉收入的比率為1.5:1,這壹比率超過2的極為罕見的。
近些年,更是有人士說,中國的0.4%的人掌握了70%的財富。貧富差距也從中可見壹斑
東中西區域間的貧富差距
從全國的整體大局看,區域間的貧富差距主要表現在東部和西部之間的貧富差距。據國家統計局數字表明,1999年,東部地區人均GDP為10732元人民幣,西部地區為4302元; 到2005 年,東部地區人均GDP為22200元,西部地區為8970元。6年間,東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擴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GDP總和不到人民幣4萬億元,約占全國GDP的17%; 而東部地區GDP達到2萬億元的省份就有3個。從這壹組數據不難發現東西部之間的差距的
從可支配收入來看,2008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達到26 674.9元,最低的甘肅只有10 969.41元,最高的與最低的居民收入之比為2.43:1,即由1978年的1.6:1擴大到2008年的2.43:1;據統計,2009年達到3.33:1。2008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最高的上海達到11 440.26元,最低的甘肅只有2 723.79元,東西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1:2,擴大到2008年的4.20:1,地區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
今年來,更是有中部塌陷之說,其中差距之大也可略見壹二。
我國貧富差距形成的原因
(壹)自然和歷史的因素
改革開放以後,根據鄧小平“讓壹部分先發展起來,並由此帶動全國發展”的大思路,國家實施了優先發展東部、向西依次推進的非均衡發展政策。國家在財政、稅收、人才等方面對東部沿海地區及經濟特區給予了壹定的優惠政策,經過20多年的發展,東部地區憑借國家的這些優惠政策及自身的地理區位優勢,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3]。但也造成東、中、西部地區貧富差距擴大的事實。近幾年,國家推出了西部大開發政策,但實施力度遠沒有當初開發沿海大,而且產生了忽視東部地區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