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所說的腎炎、腎結石,中醫所說的腎虛、腎囊風,都可稱之為腎病。腎患病之後,它在病理上有壹些特性,從中醫角度來看,腎的病理特性有以下幾點:
腎惡燥
腎是主水之臟,腎水欲其充沛而不匱乏,宜潤而惡燥。腎惡燥是歷代醫家治腎病時壹直恪守的壹條準則。辛潤腎燥之藥,是指菟絲子、巴戟天、補骨脂這壹類潤藥,不是指肉桂、烏頭、附子壹類的燥藥。在飲食宜忌方面,壹定要註意,如食品中的辣椒、生姜之類,其味雖辛,腎水枯燥者食之實屬不宜,因為這些食品之性不潤,自然起不到潤燥的效果。
陰常虛
《難經》將腎壹分為二,於是便有了左腎主水,命門(右腎)主火之說。在生理情況下,這種水火都是無形的,無形之水火,被人稱為元陰元陽。元陽中醫稱少火,有溫熙作用,是生命的壹種動力。這種火不能妄動,妄動就成為壹種能劫傷腎水的賊邪了。這種“賊邪”因為是生自腎中,是有形之火,中醫稱之為“相火”。之所以稱腎火為“相火”,是因為心在五臟中屬火,腎在五臟中屬水,在五臟中,水只有壹,而火卻有了“君火”(心火)和“相火”(腎火)。古人認為壹水二火,不易取得水火均衡,所以就把這看作了腎陰常虛的原因。因為腎屬水,心屬火,火屬陽,水屬陰,所以有些醫家有時直接稱腎虛為陰虛。基於“壹水不能勝二火”的論點,中醫認為“火易亢,水易虛”,根據腎的這種病理特性,用苦寒鹹寒之藥來瀉火,通過瀉火來補腎,可以使腎陰得以堅固,即以瀉藥之體作補藥之用。
精易耗
中醫的腎並不單指解剖學上的腎,而是壹個藏精之臟。五臟的傷損,時間久了,都會影響到腎所藏精氣的充盈。精之為物,“施之則生人,留之則生身”,但房事太過,泄精壹頻,也會影響腎精的充盈,所以古人認為,精為人身之大寶,成之難,虧之易。若精氣充盈,就不會有腎虛之癥。所以《難經》論五損治法時指出:“損其腎者,益其精。”至於補精之法,《陰陽應象大論》原則性地指出:“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註:指出了無論形或精,凡不足者皆當以補法施治。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指由於中氣虛而產生的形體虛弱,須用溫氣藥補養中氣,則脾能健運,營養增加,使肌膚形體逐漸豐滿;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指精不足,指人體的精髓虧虛,應補之以厚味,使精髓逐漸充實。厚味,指富於營養的動植物食品,也指厚味的藥物。)”《內經》則扼要指出,女子月經不調這壹類病,是血脈不調;男子腎氣虛虧這壹類病,是陰精不足。治療後種疾病,壹般要降心火益腎水。益腎水壹般習慣用柔潤滋補之藥。降心火就是通常所說的“瀉南補北”法。
火宜藏
腎為水火之臟,藏於水內的火是正常生理狀態下的少火,火藏水內。腎水不寒,才能蒸精化氣。但如果下焦陰寒之邪太盛,寒水之氣使少火不安其位,迫陽上越;或腎水虛虧,陰不涵陽(註:陰液不足不能滋養陽氣。),陽不戀陰,導致虛陽浮越。這兩種虛火前人都稱之為“龍雷之火”,龍雷之火上遊是腎火不藏,是壹種病態,因為腎火只宜斂藏而不宜上越。
久病之傷,窮必及腎
疾病拖延治療的時間長了,機體上的傷害到最後壹定會牽涉到腎,引起腎的陰、陽、氣、精的虛虧。這是中醫從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獲得的經驗。“久病之傷、窮必及腎”就是這壹經驗的總結,對以後的臨床實踐,壹直起著指導作用。
“及腎”是指傷及到腎,即腎虛。近代中醫,在治療壹些慢性病,特別是在已經有腰膝酸軟、耳鳴眼花、小便清長等壹些腎虛體征時,常常加用壹些補腎藥或以補腎為主,用補腎的辦法來作為治療各種疾病的手段,這既是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的結合,也體現出中醫治療學特別註重增強自調自控能力的特色。實踐證明,這壹特色也正是中醫治療學之所長,它對某些缺乏特效藥的疑難雜癥和某些不易治愈的慢性疾病,確實具有自己獨到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