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20世紀80年代前我國黍稷推廣品種極其主要特點是什麽?

20世紀80年代前我國黍稷推廣品種極其主要特點是什麽?

長期以來中國黍稷生產基本上都是沿用古老的農家品種。中國近代黍稷育種工作始於20世紀40年代,當時的綏遠省(今內蒙古自治區)狼山農事試驗場,陜甘寧邊區延安興華農場先後收集地方品種進行觀察、鑒定、選育。狼山農事試驗場采用系統育種法,於1947年從地方品種中育成了狼山462和米倉155兩個稷子新品種。它們都是黃稈、黃粒、粳性、散穗、耐鹽品種,比地方品種增產20%左右,曾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臨河、五原、抗後等旗縣大面積推廣,到70年代初期還有數千公頃栽培面積。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國黍稷主產區的農業科研單位先後開展了黍稷育種工作。這些單位主要有陜西省農業綜合試驗場延安分場、寧夏回族自治區王太堡農業試驗場、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研究所、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王太堡巴彥淖爾盟和伊克昭盟農業科學研究所、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嫩江農業科學研究所、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和陜西榆林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多數育種單位都是先征集黍稷地方品種資源,然後通過整理評選和多點示範,迅速擴大優良地方品種面積,如陜西省的大瓦灰黍、紫蓋頭糜、靖邊二紅糜,甘肅省的保安紅糜,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勝二黃糜等。同時,對優良地方品種的混合群體進行系統選擇或多次混合選擇,育成壹批優良品種用於生產。起步較早的是寧夏王太堡農業試驗場,該場從當地的二黃糜中,采用系選法育成142號糜子,從1987年起在寧夏、甘肅等地推廣,以後命名為寧糜1號。在系統選育的基礎上,結合抗性鑒定和適應性鑒定,育成壹批高抗型和口感性好的品種。如高度耐鹽的內蒙古巴盟13號糜,糯性好的黑龍江龍黍5號等。60年代初期,黑龍江、內蒙古、甘肅、寧夏等省(自治區)的農業科研單位,先後開展了品種間有性雜交育種工作。采用有性雜交法最早育成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品種有龍黍16號、龍黍18號和內糜2號。上述3個品種都是1963年開始雜交,70年代在生產上示範推廣的。在70年代壹批育種單位和農民育種家還從自然突變的個體中育成了壹批雙粒品種,雙粒型品種每個小穗能結2個籽粒,屬特異性狀的黍稷類型,如黑龍江省的克山雙粒糜,在當地推廣曾達數千公頃;內蒙古的雙粒黑粘糜、商都雙仁黍,陜西省的靖邊雙粒紅糜等,都曾經在當地生產上發揮過較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