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溶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往往導致巖溶塌陷的地質災害,而開放的巖溶裂隙和巖溶塌陷坑成為地表汙水的入滲通道,成為汙染十裏泉域巖溶水系統的重要途徑。特別是該區水源主要分布在系統巖溶水排泄區,巖溶強烈發育,含水層厚,覆蓋土層薄,巖溶水礦區已成為嚴重的巖溶塌陷區。開展以水源(流域)為核心的巖溶塌陷區水資源保護,是該系統水保的核心。
根據上壹節棗莊十裏泉域巖溶水系統巖溶塌陷風險評估結果,將巖溶含水層劃分為三個保護區(圖9-4)。
圖9-4十裏泉域巖溶水系統巖溶塌陷含水層水源保護區分區圖
1.ⅰ級塌陷保護區
主要分布在十裏泉水源地、丁莊-東王莊水源地、柯口水源地集中開采區,面積17.56km2,該區巖溶塌陷危險性高,地下水活動強烈。十裏泉水源地位於翼城大沙河齊村支流下遊,匯集了城西及十裏泉工業區所有生活汙水和工業汙水廢水。十裏泉地區第四紀土層較薄,裂隙巖溶和巖溶塌陷為地表汙水的下滲創造了條件。該地區地下水長期超采,使地下水位大大降低,加速了地表汙水的下滲,加劇了巖溶水的汙染。
隨著城市和工業的快速發展,丁莊-東王莊水源地和可口水源地的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越來越高。地下水的過度開采大大降低了地下水位,加速了地表汙水對地下水的補給,加重了汙染程度。在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下,地下水水質變差,細菌指數上升,離子含量增加,總溶解固體和總硬度不斷上升。
2.二級沈陷保護區
主要分布在十裏泉水源地和丁莊-東王莊水源地集中開采區外圍,面積32.94km2
十裏泉和丁莊-東王莊水源地交界地區,歷史上曾發生過小規模的巖溶塌陷。由於地下水的過度開采,巖溶地下水也受到了壹定程度的汙染,需要加強保護和防治。
3.三級沈陷保護區
是十裏泉域巖溶水系統的另壹個區域,總面積591.31km2。作為典型巖溶地區的壹部分,特殊的巖溶發育條件和水環境決定了必須重視水資源保護。
二,巖溶水保護對策
棗莊十裏泉域巖溶水資源保護應堅持“節流、開源、保護水源並重”的原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充分利用現有水源,合理開發新水源,適當參考客水資源。優先開發地表水,適度開采地下水。根據水資源實際供給能力,引導和調控水資源需求,建設節水型城市。堅持把城市供水安全放在首位。統籌水資源保護和開發等各項措施,合理配置水資源,提高用水效率,形成優化用水、多用途的水循環系統。
2)註意保護地下水源。嚴把水源水質關,做好十裏泉、丁莊、可口等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在地下水取水井和水廠周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的要求劃定地下水源保護區,並落實相應的保護措施。嚴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多種方式涵養地下水,有計劃地回灌地下水。加強對農業灌溉用水、景觀用水、工業用水等非飲用水地表水環境功能區的保護,確保非飲用水地表水環境功能區能夠滿足相應功能的水質要求。針對水源保護區生態現狀,開展生態修復和生態工程建設,加強生態保護,提高保護區自然凈化能力,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改善和保護飲用水源水質。加強環境事故風險防範能力,避免或防止飲用水汙染,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
3)加快汙染治理重點工程建設,全面實施流域水汙染綜合治理。完成宜城沙河等主要河流截汙分流工程。根據山東省新頒布的南水北調汙水排放標準,對超標排放汙染物的企業依法限期治理,確保工業企業汙染物綜合排放。加快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切實監管汙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在做好現有汙水處理廠運行管理的同時,新建汙水處理廠。突出流域汙染控制確保水環境安全。完成出境河流截、蓄、導、用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基本實現所有河道水體清淤,確保出境河流控制斷面水質達到ⅲ類標準。
4)加強地下水環境監測。在核實現有監測點分布狀況的前提下,徹底摸清現有監測點的位置、觀測目的和觀測質量,分析監測點分布和監測目的的合理性。對現有監測井的分布、監測質量、控制面積和分布密度進行了檢查,重點分析研究了監測工作的針對性和存在的問題。結合當地水文地質條件,針對主要水源地、新增大中型水源地、泉域和地熱區,以及與地下水有關的環境地質問題突出地區,按照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範,因地制宜制定監測點位優化、調整和恢復方案。
5)實施分散淺井開采和增源開采。在第四系孔隙富水區,地下水分布相對均勻,水位較淺,地表水系統發育。開采地下水時,應以分散淺井為主,井深不宜大於60m,井距應大於500m。建議修建大壩等地表工程,增加地表水對地下水的滲透和補給,增加地下水的可開采量。采取變集中為分散,增加資源的措施,將大大增加地下水資源,改善該地區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建議在水源區上遊的丘陵地帶植樹種草,加強水土保持;實施蓄水工程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節約用水,增加地下水補給。應采取專門的水文地質措施,增加開采量,擴大地下庫容,增加豐水期補給,充分發揮庫容調節能力,修築堤壩,攔截地表水,增加巖溶水滲漏補給。
6)實施新水法,做到依法治水、依法治水。城市建設要按照建設節水型城市的要求,調整產業結構,強化節水措施。在開源與節流並重、節水優先的前提下,采用先進的灌溉技術和耕作方式,發展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禁止新建高耗水、高汙染的工業項目;關停浪費大、效率低的工業企業,建設內部水循環系統,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大力推廣節水器具和設備,提高用水效率;加快中水回用工程建設,提高汙水回用率;大力開展節水宣傳工作,增強城市居民的洪水意識和水法觀念,倡導珍惜、節約、保護水資源的良好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