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帶孩子旅遊就像是這種成長過程的逆推。相比較從生澀的古詩開始背起,這種先去領略美景的視覺記憶,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應該是更為適合的。
就好像小的時候,父母帶我去北京,紅磚綠瓦的金鑾殿、蜿蜒盤旋的古長城,這些對於那個年紀的我來說,提不起絲毫興趣,但也會被導遊口中的故事所吸引,那些從沒見過的建築對我的視覺沖擊還是很大,即使沒興趣,也還是留下了印象。
直到後來語文課要求背課文,北京故宮的描寫那段,大段大段的移步換景描寫,因為看到過,所以我比同班同學更快的理解,背誦也就更簡單。再到後來歷史課,講故宮的歷朝歷代變遷,想著那些看過的建築,也變得更加生動起來。
再講壹個之前在動車上遇到的小男孩,也就6歲左右的樣子,外公外婆帶著剛從臺灣回來,剛好他們後邊坐了壹位常年飛來飛去的背包客,男孩對那男人桌上放著的牛仔帽很感興趣,壹直趴在座位上看他。
男人起初在閉目休息,應該是感覺到男孩的目光,睜開眼睛問他,妳喜歡這個帽子?男孩於是非常坦然的說,叔叔,妳的帽子真的非常好看,可不可以借給我看看呢?很驚訝壹個這麽小的孩子說出的話這麽有禮貌。男人應該也是有點驚訝孩子的回答,想了壹下說,妳知道這是什麽帽子嗎?
男孩很自然地打開了話匣子,說我知道,外婆帶我去美國的時候我見過,balabala,將牛仔帽的歷史幾乎都扒了壹遍。整個車廂的人都在看他,但他絲毫沒有任何羞澀或者自得。男人對他起了興趣,兩個人開始在車上分享他們的旅途故事。男孩跟著外公外婆去過了美國、歐洲、東南亞,在他看來旅行是他生活的壹部分。
最後男人把帽子送給了那個小男孩,並且和外公外婆交換了聯系方式,承諾男孩在他放暑假之後會跟他壹起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