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軍長征是1934年1月開始的,出發地是瑞金,結束地是甘肅會寧地區。
1934年10月11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中革軍委、紅軍總司令部和總政治部及其直屬部隊組成第壹野戰縱隊,主力紅軍組成野戰軍,開始進行戰略轉移,拉開萬裏長征序幕。
紅軍轉戰於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湖北、河南、陜西、青海等十四個省份,穿越了苗、瑤、壯、侗、布依、土家、納西、白、彜、藏、羌、回、裕固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地區,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行程長達數萬裏。
在情勢極其險惡、給養嚴重匱乏、環境異常艱苦的情況下,紅軍涉過了數十條大江、大河,翻過數十座高山峻嶺,越過數座終年積雪的雪山,跨過了數百裏的茫茫草地,進行戰役、戰鬥近六百次,解放縣城壹百余座,最終突破數十萬國民黨大軍的圍追堵截。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壹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萬裏長征的勝利結束。
擴展資料:
長征,是中國***產黨走向成熟的標誌。長征的歷史證明,正確的政治領導是中國***產黨對人民軍隊實行堅強領導的基本前提,是人民軍隊戰鬥力、凝聚力的可靠保證,是紅軍長征勝利的首要條件。
經歷了長征,中國***產黨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壹代中央領導集體,鍛造了壹個成熟的黨和壹支成熟的軍隊。
長征,是中國***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壹次偉大的轉折。長征是在紅軍在內線不能打破國民黨軍“圍剿”時,被迫實行的戰略退卻。
長征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紅軍主力轉移到抗日的前方陣地,中國革命的大本營由長江以南轉到西北地區,推動了國內階級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變,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長征因此由壹次悲壯的戰略退卻,變為壹次偉大的勝利進軍。
長征,集中展現了人民軍隊的戰略戰術。敵情千變萬化,戰機稍縱即逝,在毛澤東等人的指揮下,紅軍在長征中扭轉戰爭危局,從被動中奪得了主動,創造了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以少勝多、靈活用兵、機動作戰的光輝典範,也編織出世界戰爭史上耀眼的奇葩。
長征,讓全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產黨人,重新認識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它所表現的英雄主義精神激勵著壹個有十壹億人口的民族,使中國朝著壹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未來前進,與長江、長城壹樣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之壹。
百度百科-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