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三仙臺的傳說

三仙臺的傳說

聖泉寺的北面有壹排東西走向的山脈,據《徐州府誌》和《壹統誌》記載:其東為鸚哥山,其西為白茅山,山之巔石壁峭立,古木參天,傍有石刻日“三仙臺”,乃為“仙臺棋跡”的聖泉五景之壹。

早年白茅山上有座古廟,名玉皇閣,站在閣上能俯瞰古蕭城全貌,茫茫汴河從西北滾滾而來,沿著城郭奔流東去,往來船只載著商賈行人,在蘆葦叢中時隱時現。靠近汴河兩岸住著壹些窮苦的漁民,汴河南岸的拐彎處有個小村莊,名叫“汴河頭”,住著20多戶人家,趙二爺經商務農,家道殷實,可算是汴河頭的首戶。趙二爺的本家孫子——趙春,自幼窮苦,父母早亡,年近半百尚無妻室,他在玉皇閣下半山腰間蓋了壹間小茅屋。每年過了清明,山草漸綠,他便到二爺家中放牧羊群。入冬後則以刨山藥、打柴為生計。趙春雖窮,但為人耿介,從不貪小乞憐,凡有窮苦親鄰患病央他進山刨藥,從不拒絕。有壹年,黃水泛濫,沿河決堤,汴河居民紛紛逃往山林,不料傾盆大雨十日不止,窮苦親鄰大多缺糧少食。趙春慨然將家中存糧全部拿出,送給缺糧的窮苦親鄰分食。大水過後,進山避水的人們紛紛回家,不料有壹女孩失腳落水,洶湧澎湃的汴河水頓時將女孩卷入浪中,女孩全家驚惶萬狀。這時趙春奮身跳進汴水搶救。他順著水勢向下遊壹路尋找,終從數裏外將女孩撈救上崖,而趙春從蘆葦岸邊爬出來時累的已不省人事。後經眾人擡送家中,但他從此得了壹身水鼓黃疸病,無力下山再給二爺放牧羊群,只好在白茅山上早晚刨點山藥,賣給藥鋪糊口。壹日,在壹壘大巖石下刨到壹段樹根,皮黃色潤,帶到茅屋中,在床上權當枕頭。三月後,趙春漸覺水鼓消失,黃病痊愈,山下親鄰見到後都大為吃驚。二爺聞訊命人前往探視,果見趙春面色紅潤,不像往日那種面黃肌瘦憔悴的樣子。趙二爺也覺得奇怪,懷疑趙春壹定吃了什麽神丹妙藥,於是多次派人到趙春茅屋內尋找,聽回來人稟報,趙春茅屋僅有壹些破舊家具和少量野草粗糧,別無他物。趙二爺的妻子毛氏叫老頭子親白上山到趙春的茅屋裏仔細尋找。於是,二爺尋到趙春的床上有壹段樹根,約有碗口粗,壹米多長,油亮發光。二爺覺得稀奇,當下許給二鬥紅糧換下帶回家中,後經縣城幾個老中醫鑒定,壹致認為是世上稀有的千年何首烏,能治百病。常枕頭下,可返老還童。

忠厚老實的趙春老人,自從何首烏被二爺拿去後,沒過半月,舊病復發,身體漸漸消瘦。這年春末,趙春為了生計,抱病進山挖菜打柴。忽見山頭上有兩位老人,鶴發童顏,正在古柏樹下盤棋對弈。趙春悄悄走到跟前,恭立觀看,只見周圍樹葉和山草時青時黃,兩位老人不時從竹籃中拿出幾顆山果遞與趙春食用。不知過了多久。看看日已西沈,兩位老人即忙站起拂袖而去,壹向北壹向南,轉眼不見。這時,趙春俯身欲拾柴斧回家,不料斧柄和柴繩已化為灰塵。趙春不勝驚愕,忙尋路下山。自己所住的壹間茅屋,不知何時已變成壹片荒丘;來到汴河頭,只見村落蕭條,蘆葦蒼蒼,已不是先前的熱鬧模樣,尋至二爺住處,殘垣斷壁,面目全非。尋到幾個老人,老人告訴他:300年前,趙春老人進山采藥得遇仙人,後隨南極仙翁和北鬥星君成仙去了。趙春聽罷,自念自己已作古人,隨轉身重入山林,從此失蹤。

後人為懷念趙春老人,壹身孤苦舍身救人,遂將白茅山頭稱為“三仙臺”。草坪上設置巨石棋盤名曰“仙臺棋跡”,後被誌書列為蕭縣八景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