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作文,講陳毅元帥故事

作文,講陳毅元帥故事

今年8月26日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外交家陳毅同誌誕辰九十周年。我們每想到他“投身革命即為家”,為“人間遍種自由花”的高風亮節和豐功偉績,就不禁思緒如潮,浮想聯翩。現僅就他在外交戰線上叱咤風雲,劈波斬浪,領導我們開創外交新局面的壯闊情景,擇要回顧,以誌紀念。

壹、授權有限 不斷創新

記得1954年初,我們第壹批派出的幾位大使回國述職,周恩來總理特意要我們去上海向陳毅同誌匯報情況,我們不知何意。到了上海才知道中央決定調陳毅同誌到國務院任副總理,並協助周總理分管外事工作。他見我們時爽直地說:“我這個人幹外交恐怕不行”,“我這個陳毅,有時說話很有破壞性,有時候好感情用事,感情壹上來,說話就沖口而出,不管輕重的。在我們內部,對同誌有什麽傷害,還可以對同誌解釋,在外交上就砸鍋了。”所以“我請中央重新考慮”。後來我們聽說:毛主席認為“臨事而懼”正是優點。周總理送他“外交工作、授權有限”八個字。他把這八個字奉為座右銘,信守不渝,並多次教育外交幹部切實遵循。

其實,陳毅同誌在長期革命生涯中深知紀律的重要性。他壹貫重視和遵守紀律。他為人雖然豁達大度,熱情豪放,但處事謹慎,紀律嚴明。他經常強調,外交事務是國家大事,說錯壹句話,辦錯壹件事,可能造成嚴重影響。在外交上出了差錯,不是個人得失問題,而是關系到國家利益和聲譽的問題,必須嚴肅認真對待,不能掉以輕心,自作主張,感情用事。他在對外活動中,既能談吐自如,又嚴守紀律。如在壹次記者招待會上,當日本記者問到我國發展核武器的情況,並具體詢問何時爆炸第3顆原子彈時,他以獨特風趣的語言回答說:“中國爆炸了兩顆原子彈,我知道,妳知道。第3顆原子彈可能也要爆炸,何時爆炸,請妳等著看公報好了。”引起會場哄堂大笑。接著他明確闡述了我國在核武器問題上的政策,解答了人們關心的問題,又不泄露國家機密。

陳毅同誌在強調嚴守紀律的同時,還教導我們要防止另壹個極端,不能把“授權有限”當作擋箭牌,辦事謹小慎微,縮手縮腳,推推拖拖,不負責任。他要求大家在授權範圍內動腦子、想辦法,積極開展工作,更好地完成任務。他要大家註意了解新情況,研究新問題,提出新建議,以制定新對策,主動而又富有創造性地辦好外交。在這方面,他堪稱我們的楷模。他接受任務從不推諉,凡是中央給他的工作,他總是堅決照辦,努力完成。毛主席贊賞說:“陳毅這個同誌,只要接到命令,沒有不全力執行的。”他既有老革命家遵守紀律、執行指示的高度自覺,又有超人的謀略膽識,所以他在外交活動中,常常有新的創造和鮮明的特色,有聲有色地完成外交任務。例如,1961年5月,他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第二次日內瓦會議期間,他根據毛主席、周總理批準的方針,主動靈活,縱橫捭闔,唇槍舌劍,折沖樽俎,表現了他執行外交政策和運用外交策略的卓越才能,為我國博得了崇高的國際聲譽。

二、熱愛祖國 支持友邦

陳毅同誌生長在貧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從小就對舊社會憤怒不平,立下砸爛舊世界、開辟新天地的大誌。青年時期,他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鬥爭。為了救國救民,他懷著“科學救國”的目的,遠涉重洋,到法國去勤工儉學。但他逐步認識到法國並不是他向往的“天國”,“歐洲資本界是罪惡的淵藪”。他開始學習馬列主義,參加留法學生的愛國運動和法國工人罷工。1921年10月,他被法國當局武裝押送回國。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參加中國***產黨。從此,他由“大鬧學運北京城”到“彎弓射日到江南”,為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而英勇奮戰,直至全國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出任上海市長,後調國務院任副總理,1958年2月兼任外交部長。記得他曾對我們說起:上海有人主張 “中國應該做美蘇的橋梁”。他聽後十分反感,予以嚴厲批評。當他向毛主席談及此事時,毛主席說:“這話的意思就是要中國人腦殼朝地,背拱起來,讓美國人從中國人背上走到蘇聯去,讓蘇聯人從中國人背上走到美國去。我們能這樣幹嗎?”他說: “主席挖苦得對,誰願意幹誰去幹,我這個外交部長是不幹的。巴黎和會上克列孟梭逼著顧維鈞簽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但是,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之流卻還在懷戀那個時代。在陳毅同誌兼任外長期間,杜勒斯再次推行“戰爭邊緣政策”,美國壹面派兵在黎巴嫩登陸,鎮壓中東地區的革命運動;同時唆使臺灣當局叫囂反攻大陸。美國海軍參謀長伯克還揚言,美國海軍正密切註意臺灣地區局勢,隨時準備進行像黎巴嫩那樣的登陸。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則想推行“蘇美合作、主宰世界”路線,要我 國服從他的“全球戰略需要”,並滿足他的有損我國主權的要求,妄圖控制我國。面對美蘇兩國從南北兩面逼來的壓力,陳毅同誌以偉大愛國主義者的浩然正氣,不畏強暴的豪邁氣概,堅決反對外來幹涉,控制和威脅。他根據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戰略決策,協助周總理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1958年8月23日,毛主席壹聲令下,萬炮齊發金門、馬祖,打得美蔣壹片慌亂。同時,陳毅同誌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先後及時揭露了杜勒斯的所謂“停火”、“脫身政策”和制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弄得美國內外怨聲四起,美蔣矛盾激化,杜勒斯騎虎難下。他這時告訴我們說:“臺灣局勢非常微妙,矛盾錯綜復雜,炮打打停停,就是利用這些矛盾,使美國人不能插手,還得替我們約束蔣介石不要闖禍。毛主席的文章做得真妙。”他還指出:“我們在金門打打停停不是‘送瘟神’而是‘留瘟神’”,讓杜勒斯“難以脫身”。最後,美國不得不從臺灣地區撤走部分海空軍,恢復中美大使級會談。他豪邁地歸結說:“如果世界上有壹個美國不好惹,那麽世界上還有壹個中國更不好惹。”

陳毅同誌在“前門鬥虎”的同時,又堅決“後門拒狼”。對外來的幹涉、控制進行了堅決抵制。1959年9月30日,赫魯曉夫剛剛結束對美國訪問,來到北京參加我國建國10周年慶典,當晚就在賓朋滿座、喜氣洋洋的國宴上出言不遜,教訓我國領導人不要用“武力去試試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固性”。在10月2日的高級會談中,赫魯曉夫又指責我國炮擊金門、馬祖和還擊印度侵犯邊境。陳毅同誌大義凜然,給予他義正詞嚴的反駁。對此赫魯曉夫在其回憶錄中妄說:“這壹次,中國方面決定放出陳毅來攻擊我。談判壹下子就激昂和緊張起來。”他在《最後遺言》中還 “罵”了陳毅同誌壹通。這正好是陳毅同誌愛憎分明,立場堅定,大義凜然,浩氣長存的反映。

陳毅同誌是壹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同時又是壹位無產階級 國際主義者。他在主持外交部工作期間,用極大精力致力於支持 亞非拉人民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的鬥爭,發展我國同亞非拉國家 的友好合作關系。他在1958年到1966年的8年中,先後出訪26次,訪問了近30個國家。其中絕大多數是亞非國家,在國內接待的外賓也大都屬於亞非拉國家。

1955年4月,在亞非會議上他作為周總理的主要助手,協助周總理從團結反帝的大局出發,本著求同存異的方針,在會場內外同各國代表團廣泛接觸,廣交朋友,說明我國的立場和主張,消除了某些國家的疑慮,為開好這次盛會做出了出色貢獻,也為他出任外交部長取得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1958年2月,他剛就任外長,就隨周總理訪問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和國,安排中國人民誌願軍撤回中國。2月17日,他在誌願軍總部給官兵們上了壹堂生動的國際主義課。他在講明我國不謀私利,不支配別人,不在別國駐軍,無條件撤軍的重大意義之後,意味深長地說:“我們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不要去充恩人,以為我有恩於妳,妳就要給我磕頭。”“信陵君解了邯鄲之圍,馳名天下。壹位朋友勸他不要驕傲,忠告信陵君說:‘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這是中國民族的傳統。”

陳毅同誌協助周總理帶領我們同許多鄰國通過和平協商、互諒互讓,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和雙重國籍等問題,進壹步發展了我國同很多鄰國的友好合作關系。他對非洲國家的獨立運動更寄予深切的同情。他三次訪問非洲,對非洲各國人民反帝、反殖和反種族主義的鬥爭以巨大的支持和鼓舞。他熱情歌頌道:“獨立非洲西北始,揭竿而起相踵接。看滌瑕蕩垢上重光,全無敵。”他積極參與周總理主持制訂的我國同非洲國家關系五項原則和我國對外援助八項原則,並指出:“中國的援助與帝國主義的援助有本質的不同,帝國主義的援助,就是養成妳對他的依賴,給妳點奶水吃,給妳點鴉片抽,妳抽上癮了,就不能擺脫我了。中國的援助是別開生面。我們受過這種援助的害,就能體己諒人,幫助他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我們受過這種痛苦,就不能把這種痛苦再去給人家。”這是多麽高尚的國際主義胸懷啊!

三、堅持原則 善於鬥爭

陳毅同誌壹貫忠實、認真地貫徹執行毛主席、周總理制定的外交政策,堅持中央批準的原則,從不動搖妥協。他常說,辦外交不能貽誤時機。對毛主席、周總理的批示或指示,他總是雷厲風行,迅速傳達貫徹。當日來得及的當日辦,當日來不及的次日辦。常常是中央的會議剛結束,他主持的外事部門負責人會議就開始;上午到周總理處談工作,下午就傳達布置,從不拖拉,延誤時機。他在傳達中央決定和指示時,不是照本宣講,而是結合自己體會說明;傳達後立即組織討論,深入領會精神,認真研究貫徹辦法,出色地完成任務。

陳毅同誌還常向我們說,辦外交要集思廣益。中央的方針政策壹定要堅決服從照辦,但具體執行辦法要切實可行。他壹向主張,中央確定的原則壹定要堅持,而實現原則的策略則需靈活運用,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善於勝利。他強調搞外交同打仗壹樣,要搞好調查研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他經常組織形勢務虛會,甚至還請毛主席、周總理參加,對國際形勢的變化發展進行研討,及時提出新看法、新建議和新對策,供中央決策參考,得到了中央的重視和支持,使外交工作常處於主動地位。

陳毅同誌對外交工作的特點也做過入情入理的分析。1960年底,他曾對全體外交幹部說:“外交這碗飯是不好吃的,因為外交問題不能完全靠我們,人家不幹,妳就沒有辦法。”他認為國與國之間辦交涉,如不溝通思想,求得***識,是辦不成的。所以他在外交實踐中,善於在堅持原則的情況下,靈活運用策略,采取適當方式,溝通雙方思想,以便達成協議。他倡導把正式談判同私下交往結合起來,利用壹切機會同外賓交談,主動介紹我國情況和政策,增進對方對我國的了解;同時了解對方的情況和意圖,使雙方在溝通思想的基礎上,達成協議,辦好交涉。在他的外交實踐中,工作量最大的是同外賓交談。據現有資料統計,他每年會見外賓達300多人次。他出國訪問也是以會談為主,往往寓重大對外交涉於熱忱爽朗的交談聲中求得解決。他參加國際會議時,也是把會上發言同會下交談緊密結合起來。他認為在國際會議上往往是各人念各人事先經過批準的稿子,很難解決問題,因而他更重視會外活動,通過個人交談,溝通思想,求得***識。然後,根據求同存異的方針,綜合各方***同意見,提出切實可行方案,取得多數代表的支持,達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協議。1961年5月他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關於老撾問題的日內瓦會議,1964年4月他以外長身份出席第二次亞非會議籌備會時,都是運用這種辦法打破僵局,促使會議獲得圓滿成功的。這不僅展現了他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卓越外交才能,而且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和信譽。

四、廣交朋友 待人以誠

陳毅同誌高瞻遠矚,襟懷坦蕩,常以“應知重理想,當為世界謀”的豪邁氣概,廣交朋友,增進了解,加強合作,以開拓我國外交局面。他在對外活動中,積極主動地結交朋友,官方的,民間的,東方的,西方的,不論國家大小,身份高低,都欣然同他們交往,朋友遍天下。

陳毅同誌壹向主張交友以誠。他有堅強的黨性,又講究真摯的人情。他向外賓介紹情況時,總是壹分為二,既講成就,也講問題,盡量讓人全面、正確了解我國的情況;他向外賓了解情況時,總是耐心、客觀地仔細聽取對方介紹,從不妄加評論;他在同對方商談問題時,常常直率地表明我方的立場和主張,誠懇征求對方意見,被外國人譽為“高姿態外交”。

陳毅同誌以他的淵博知識,豐富經驗,使雙方交談內容既廣又深,引人入勝。他善於寓重要政策觀點於閑談之中,談得既直爽又風趣,使對方聽之有味,易於接受,往往在談笑風生中,溝通思想,達成***識,既有利於發展國家間的合作關系,也增進了個人間的友誼,在國際上贏得了崇高的聲望。

陳毅同誌同亞非拉國家領導人的交往很廣、很深。諸如,緬旬、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柬埔寨、馬裏、坦桑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國領導人對他都懷有誠摯的友情,有的交往很深,甚至無話不說。如蘇加諾總統就曾對他說:“我的生活方式,我講的東西是資產階級壹套,恐怕妳不願聽。”他卻懇切地說:“我們把妳當作朋友看待,並且我認為做個資產階級革命家並沒有什麽壞處。我們的孫中山先生就是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人物。”蘇加諾總統聽了感到很親切,後來對人說:“跟陳毅元帥談話後,感到有股激蕩的力量,往往得到壹種滿足。對於壹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陳毅只有寥寥數語,就可以講清楚。”對西哈努克親王和奈溫將軍等的交情之深更不用說了。在他去世後,西哈努克堅持要參加他的追悼會,在給張茜同誌的唁電中說,陳毅元帥是我們高棉人可靠的積極的朋友,陳毅元帥的名字將永遠活在高棉人民的心裏。

陳毅同誌同西方國家領導人的交往也是坦率誠懇的。如在第二次日內瓦會議期間,他同英國外交大臣霍姆曾多次互相拜訪,當霍姆問及:“為什麽妳們不能不管別人(指支援非洲國家),而專心致力於國內繁重的建設任務呢?”他爽朗地回答說:“妳們西方人的毛病,就在於妳們總是從個人壹生出發來思考問題,而我們卻認為這過於狹窄了。”事後多年,霍姆在其回憶錄裏稱陳毅是“壹個有用的朋友”,十分贊賞他對達成老撾中立協議所作出的貢獻。

陳毅同誌同號稱美國外交界“不落的明星”哈裏曼也有交往。他在第二次日內瓦會議上當面指責哈裏曼發言的錯誤,而在會下又同他握手交談。哈裏曼說:“我對妳講話稿的頭兩頁是同意的,但不同意第三頁。”陳毅同誌很風趣地回答說:“看來妳還不如我的水平,我還講了兩頁妳喜歡的,妳講的我壹頁也不喜歡。現在最重要的是執行協議,美國應從老撾撤軍,從泰國撤軍。”哈裏曼回答說,美國的事有難辦之處,並再三向陳毅說:“妳無論如何不要忘記請我去中國呀。”

陳毅同誌對推進我國的外交事業,殫精竭慮,嘔心嚦血。在他兼任外交部長期間,我國出現了兩次建交高潮,打開了新的外交局面。這正應了他當年出訪亞非6國時寫下的豪邁詩篇:“海釀千鐘酒,山載萬仞蔥。風雷驅大地,是處有親朋。”

五、青松挺立 風範永存

正當陳毅同誌運籌帷幄,揮灑自如,領導我們開拓新的外交局面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的風暴突然襲來。這時,他出國訪問剛剛回來,毫無思想準備。開始,他著眼於“反修防修”,對運動表示擁護,積極向各單位派出工作組,號召各級幹部正確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堅守工作崗位,保證外交工作順利進行。不久,毛主席決定撤銷工作組,並上綱為鎮壓群眾的資產階級反動路線。陳毅同誌又主動為外交部派出工作組承擔責任,保護工作組成員。在第二外國語學院批鬥工作組時,陳毅趕到會場,旗幟鮮明地指出:“派工作組錯誤是當時局面造成的,我是支持派工作組的;工作組的錯誤應該進行批判,但我們無權把他們整死,要幫助他們改正錯誤;把工作組打成反革命,打成黑幫不如把我陳毅打成反革命,打成黑幫。”他還多次教育年輕同誌要按毛澤東思想辦事,不要亂來,以免犯錯誤。為維護外交工作不被打亂,他堅持內外有別,經中央批準,不準在駐外使領館搞“四大”,反對隨便向外國人亂送毛主席語錄和紀念章,避免對外造成不良影響,損害我國形象。

陳毅同誌針對林彪、江青、康生等壹夥的奪權陰謀,直截了當地指出:“外交大權屬中央,不能奪。”在接見歸國留學生代表時說:“我們已老了,是要交班的。但是,絕不能交給野心家、兩面派!不能眼睜睜看著千百萬烈士用自己寶貴生命換來的革命成果付之東流!”對汙蔑他執行了向帝國主義投降,向修正主義投降,向各國反動派投降,撲滅人民革命的“三降壹滅路線”的攻擊,他更胸有成竹,大義凜然,不斷給予了批駁和鬥爭。他堅定地回答說,他執行的是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高度結合的革命路線。這是黨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建立最廣泛的國際統壹戰線的思想,是真正的馬列主義,對得起我們列祖列宗。

1967年2月,在奪權風暴席卷全國,並波及軍隊時,陳毅同誌剛直不阿,光明磊落,寧作雪裏青松,不作墻頭蘆葦。他憤怒斥責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妄圖搞亂黨和國家,迫害老幹部,篡黨奪權的罪惡,被打成所謂“二月逆流”的黑幹將。隨後,他遭受誣陷和迫害,身心受到嚴重摧殘,患了癌癥。1971年“九·壹三”事件發生後,陳毅同誌置手術後身體虛弱於不顧,對林彪進行了嚴正揭發和深刻批判,並準備出來再大幹壹場,但不幸病情惡化,於1972年1月6日逝世。

陳毅同誌離開我們快20年了,而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光輝業績,卻彪炳千秋,永遠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正如其詩所吟:“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他就是這樣壹顆高潔的青松,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