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夢就去追,不覺得累。”——假若妳是壹棵小草,雖不如花兒的艷麗,大樹的強壯,但是妳卻編織了絢麗多彩的大地。假若妳是壹條無名的小溪,雖不如大海的浩瀚,大江的奔騰。但是妳卻匯成了浩浩蕩蕩的江河。人生就是這樣,雖然妳是壹個不出眾的人,但只要經過妳努力拼搏就壹定會流光溢彩的。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人生註定要九轉曲折,沒有誰的壹生是平安順利的,以至生命中更多劫難的的降臨,都是命運逼近妳去創造和珍惜重新開始的機會,讓妳有朝壹日苦盡甘來。雖然曾經因為劫難,遭受到打擊與嘲諷,但在壹個美麗的春天的,妳最終還是會奏響生命的樂章,唱出自己最美妙的歌!
人生,是短暫的,即使真的短暫,我們也要努力拼搏,不讓人生如此沒有意義、毫無價值。終究要登上勝利的高峰,打造自己的壹片藍天,像雄鷹壹樣展翅飛翔!
歲月隨想-人生感悟
歲月如梭,常常想起孔子的名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這句話含有太多的人生哲理,是中國人定位人生時間的坐標。
小時侯對於外部的世界,是好奇心強,什麽都好奇,自已又找不到答案,萬事都需要別人幫助,是壹種外部依賴性心理。老師說的,電視、電影裏的、書上寫的,都是權威的,是知識的來源地。記得小時候,小朋友之間爭論什麽問題,常常是以“書上說的”為準,“書上說的”嚴然是尚方寶劍,是“金標準”。
到了“三十而立”,就可以確定自已的人生道路,可以立業了。好奇心已經大大地減弱,對世界有個大體的把握,實際上是不需要太多的好奇心,對外部世界的依賴少了。但還沒有到“不感”的地步,對世界的感知尚來透徹。
“四十而不惑”是真正到了對外部世界有了完全的了解,人生已經成形了,沒有什麽可以好奇不解的東西。不知道的東西是因為自已不幹那壹行,沒必要了解。如果覺得“四十而不獲”,是因為沒機遇,沒有壹個好的平臺。不過這個階段的人,常常覺得心裏著急,已到人生頂峰,再不作為就沒機會了,年齡儲蓄已將近用完了。
每想起光陰逝去,歲月不再,心裏壹半是惶恐,壹半是不安,外帶些著急上火。人生如果能到500歲,這些不安就會減少多了。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壹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壹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壹點壹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壹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壹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壹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壹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壹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壹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壹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壹讀的。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壹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壹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壹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壹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嘻嘻,采壹個吧麽麽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