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是什麽?

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是什麽?

以貿易全球化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經濟和商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概括為六個方面:1,國際貿易進入新壹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明顯;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生力軍;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區域經濟合作方興未艾;4.國際貿易結構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5.貿易投資壹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在全球貿易中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6.貿易自由化與保護主義的鬥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層出不窮。

以貿易全球化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經濟和商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具有重要意義。

(壹)國際貿易進入新的快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明顯。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增長明顯加快,已進入新壹輪高速增長期。

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名義增長21%,創下25年來的最高紀錄。

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國際市場對能源、原材料和大宗商品需求旺盛以及美元貶值的影響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全球貿易的快速增長不僅是科技進步、生產率提高和國際分工深化的結果,也促進了世界生產。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不斷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速度,導致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增加。

(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沒有改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生力軍。

美歐日三大經濟體不僅是世界經濟的主力軍,在國際貿易中也占據主導地位。

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了全球70%以上的貨物出口和90%以上的服務貿易。更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區域貿易合作,控制多邊貿易體制,主導國際貿易秩序,在國際交往中獲得了大部分貿易利益。

中國是近年來國際貿易增長中壹個引人註目的“亮點”,這表明中國不僅在全球貿易額中的份額和排名不斷提高,而且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越來越大。

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8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分別占全球貨物貿易的6.4%和20%。

(三)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挑戰,全球區域經濟合作方興未艾。

2004年8月1日,147世貿組織成員就新壹輪多邊貿易談判框架達成協議,但協議內容較為原則和籠統,成員間在農業和非農業市場準入等問題上仍存在較大分歧。

2005年是多哈回合談判的關鍵壹年。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將在6月5日至38日+2月5日的香港部長級會議上就主要議題的實質內容進行談判。

值得註意的是,由於各種區域貿易協定和成員重疊,壹些貿易協定已經超出了傳統的降低貿易和投資壁壘的範圍,給多邊貿易體制帶來了壹定的影響。

與此同時,以區域貿易安排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加快發展,並呈現出許多新趨勢:壹是區域貿易安排發展迅速。

第二,主要貿易大國正在追求區域貿易安排的主導地位。

第三,區域貿易安排成員之間的貿易比重進壹步提高。

2004年,區域內貿易總額占國際貿易總額的50%以上。

第四,國家之間的競爭正在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競爭轉變。

區域貿易安排已經成為各國爭取市場資源、拓展發展空間、提升國際地位的戰略手段。

(四)國際貿易結構升級,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國際貿易結構升級與產業結構升級相互依存,其變化趨勢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壹是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速。

近20年來,國際服務貿易規模從1980年的3600億美元擴大到目前的21萬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的19%。

從行業結構來看,服務貿易越來越向金融、保險、電信、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傾斜,傳統交通、旅遊份額持續下降;就區域分布而言,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份額繼續擴大,特別是在東亞。

二是高技術產品在制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尤其是信息通信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

與此同時,隨著跨國公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發展中國家出口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在全球的比重近年來迅速上升。

(五)貿易投資壹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在全球貿易中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在全球範圍內更加自由地流動。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建立生產和營銷網絡,促進了貿易和投資的日益融合,對國際經貿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壹,跨國公司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資源配置的核心力量。

目前,世界上有62000家跨國公司,它們不僅控制著13的全球生產和70%的技術轉讓,還控制著23的全球國際貿易和90%的對外直接投資。

第二,國際貿易競爭從註重比較優勢轉變為註重跨國公司的數量和國際整合資源的能力。

這意味著壹個國家擁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越多,就越能在國際分工中整合其他國家的資源。

第三,國際貿易的格局從產業間貿易轉向產業內貿易和公司內貿易。

主要表現為中間產品和零部件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上升。

四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加快,加工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繼續提高,成為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增長點。

(6)貿易自由化與保護主義的鬥爭加劇,各種貿易壁壘層出不窮。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的經濟交流更加頻繁,貿易自由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然而,隨著國際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的可能性越大。

當前,各國經濟繁榮程度的不平衡、區域貿易集團的排他性、貿易分配利益的兩極分化,都是貿易保護主義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當前,全球進入貿易爭端高發期,呈現以下特點:壹是戰略利益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

二是貿易保護手段不斷翻新。

各種技術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武器,知識產權爭端成為國際貿易爭端的壹個重要方面。

第三,摩擦已從簡單的貿易問題轉向更全面的領域。

社會保障和匯率制度成為新的摩擦領域,資源摩擦和貿易摩擦互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第四,中國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者。

從1995開始,10年來,中國壹直是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

進壹步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對策

(壹)妥善處理和發展大國經貿關系,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

美國、歐洲、日本、東盟和俄羅斯不僅是全球貿易大國(集團),也是中國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

2004年,中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的貿易額均超過6543.8+0000億美元,分別達到6543.8+0773億美元、6543.8+0696億美元、6543.8+0679億美元和6543.8+0059億美元,占中國外貿總額的壹半。

目前,雖然中俄貿易規模相對較小,但雙方在油氣、礦產資源、高科技等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

深化與這些國家和地區在更高層次、更廣領域的經貿關系,事關中國對外經濟工作的全局。

(2)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多邊經貿關系,推動建立有利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

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政治意義。

認真落實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定。

繼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經貿合作取得新進展。

壹個更加開放的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世貿組織成員的長遠利益。

我們應該積極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多邊經貿體系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做好應對世貿組織對華貿易政策首次審議和與世貿組織申請方的談判工作。

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的活動,進壹步發揮我在貿發會議、開發署等機構的作用。

(3)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著力促進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

中國基於數量增長的增長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需要加快外貿從數量增長向質量取勝轉變。

繼續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各項政策,在確保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下大力氣轉變出口增長方式。

抓緊調整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結構;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抓好高新技術產品、軟件、醫藥出口基地建設,重點支持汽車及零部件、船舶、鐵路設備、通信產品、生物醫藥等產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帶動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帶動外貿出口的格局;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重點引進高端加工增值環節。

同時,組織協調國內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的進口。

(4)提高應對貿易摩擦和入世後過渡期的水平,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外部環境。

積極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和企業利益。

完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做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貿易壁壘應對工作。

繼續爭取更多國家承認我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鑒於配額取消後全球紡織品貿易的新形勢,我們應認真做好紡織品壹體化工作。

及時發布紡織品出口和紡織品投資信息,引導企業有序出口,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鼓勵行業自律。

推動紡織行業由出口導向向出口與“走出去”相結合開拓國際市場轉變,減少貿易摩擦。

註重世貿組織規則的學習和運用,主動做好入世後的過渡期工作。

依法運用各種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產業。

密切跟蹤貿易救濟措施對國內上下遊產業的不同影響,引導企業及時調整結構,增強競爭力。

研究和借鑒其他世貿組織成員的相關法律和案例,科學規範案件調查和裁決程序。